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隔声“屏障”在园林中的应用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隔声“屏障”在园林中的应用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隔声屏障”主要用于降低噪音对人体身心的不利影响。园林景观中对隔声“屏障”的诠释和应用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主要通过从声景观的角度出发,采用新的思考模式,分析隔声“屏障”的作用与特质,以更进一步说明隔声“屏障”对打造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效用。

关键词:隔声屏障;设计;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3-0000-00

收稿日期:2012-07-18

修回日期:2013-04-28

Abstract::With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noise pollution are more and more serious. Sound insulation screen is a kind of media tools which can reduce negative impact on human body. As the increasing access to landscape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and definition of sound insulation screen have been gathered mor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 a point of view that use new thinking and mode to make i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deepe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coustic landscape. Therefore, sound insulation screen can drive us to a more comfortable and healthful life.

Key words: Sound barrie;Design ;Landscape appli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各种污染也随之而来,其中,噪音污染的危害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现今用地资源紧张,城市老城区中的道路景观已不能更改,住宅区建筑早已成熟。因此,须运用不同的手段与方式,多种方法相结合,在道路景观中营造隔声“屏障”,达到显著的降噪效果。在营建中若结合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隔声“屏障”的功能效应会显著加强,更好地为人居环境服务[1]。

1 隔声“屏障”的定义

就基本理论而言,隔声屏障是一个隔声设施,为了阻挡声源直达接收者,在声源和接收者之间插入一个设施,使声波传播有显著的附加衰减,从而减弱对接收者所处的一定区域内的噪声影响[2]。

就延伸推广而言,隔声屏障是保持声景观平衡的一种媒介工具,通过不同的元素、手段、方式调节对人身心健康发展不利的声效环境,从而使声景观保持有利于人类身心发展的动态平衡[3]。

2 隔声“屏障”的特性

抗干扰性:隔声屏障的创设目的是为了削弱空间环境中对人类有负面影响的声音,还原空间原有的声音,消除外来主导声音对空间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声音杂质得到过滤与削减,从而降低外环境声效对观感者的干扰。

可接近性:现今,隔声屏障已从原有的模式形态中解放出来,随着隔声屏障运用手段与方式的变化,这些功能性设施不再只是一种标识形体,而是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产生交流互动,变得可触、可视、可探。

亲和舒适性:隔声屏障设计形式虽多种多样,富有创新性,但功能与审美效用都是人们熟悉和需要的,通过人性化考虑,营造出可舒展身心的健康环境。例如水景墙、立体花墙、山石植物等,都是非常常见而实用的生活景观。

积极向上的艺术性:随着景观设计的发展与进步,隔声措施的表现形式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形态、色彩、质感、肌理等不同方面都融糅了艺术的气息与特质。更具有美感,使观感者在更人性化的景观设施中提升自身对现代景观的审美观赏能力。

3 隔声“屏障”在园林中的应用与特质

在日常人工声景环境中,对于生活声(谈话声、游乐场机械声、公园广播或背景音乐声、手机铃声等),交通声(汽车声、摩托车声、船只汽笛声等),施工声(房屋装修声、搅拌机声等),隔声景观常采用隔音墙体、隔音板、路面交通隔声屏障作为具体直接的隔声措施,这类隔声“屏障”主要通过遮挡源声音的传播和直接吸收声音来取得隔声效果。如在交通路面上,主要考虑屏障的形式尺度与建筑物的比例关系相协调,运用声学传播原理,在尽量保持与建筑物之间有足够空间的前提下,营造适宜的屏障高度,直接达到削减交通噪声的效果,减小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保证相邻建筑有足够的日照光度,减少居民的压抑感。此外,在形态上隔声屏障注重将轻型透明材质(如玻璃)嵌入隔音构件中,通过阳光照射,形成不同的阴影区域,营造出相对丰富多彩的视觉景观效果,减弱因垂直厚重、单一乏味而使视觉心理产生的遮蔽隔离感(图1、2)。建于迈阿密国际机场北部边界的由玛莎・施瓦茨设计的长约1.6 km的吸音墙[4](图3)正是色彩丰富而有趣味性的代表。

在自然的声环境中,对于动物声(鸟鸣声、狗叫声、猫叫声、虫鸣声、蝉鸣声)、植物声(树叶声,风吹草声、落叶声)、水声(喷泉声、瀑布声、溪流声)、自然现象声(风声、雨声、雷声),隔声“屏障”的应用就有了新的特点――物尽其用。在听觉皮层调频声音方向选择性形成的机制研究中,大脑的听觉信息传递通路包括初级听觉皮层在内的一些功能核团的神经细胞表现出对声音频率变化(调频)方向的强选择性。这与视觉中枢中视觉神经细胞对物体移动方向的偏好性相类似。人们一直在探索一些特殊的神经机制促使大脑感觉细胞表征这些外界信息的方向特征,进而来高效地编码和处理外界感觉信息。根据这种理论的信息反馈,在《神经科学杂志》上,博士研究生叶昌泉对大鼠初级听皮层在体膜片钳电生理研究揭示了初级听皮层的调频方向会选择性地建立多重突触机制。其中包括:声音激活的兴奋性突触所输入的时间具有延迟效应,效应在声音频率象限上有规律地变化;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的感受也在声音频段上有差异性地分布,即不同频段声音差异性地激活抑制性和兴奋性输入[5]。这项研究直接验证了存在已久的感觉神经元方向性特征建立的通用突触机制模型,也为了解大脑感觉处理信息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由此说明,人感知外界环境声效具有选择性,当环境中出现了趋向有利于人身心健康的声效时,就容易激活人对这种声音的兴奋性,获取与感知这种声效所反馈的信息,从而抑制对其它声音的选取与感知。我们知道大自然的声音是多姿百变的,人类获知自然声常常能感到抒怀自娱。利用自然界的声音,通过运用园林要素等媒介工具,在环境中加入或适当放大相关声音的环境效应,就能从推广意义上更好地发挥隔声“屏障”的效力,在“无形”中实现隔声效果。例如加入人工水景,如山水瀑布(图4)、喷泉、带有壁泉的格栅墙壁等,人工引入水声音效后,轻风吹拂的声音和潺潺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使人产生悦耳的听觉感受,从而自然地引导人的听觉感知,阻隔人对其他声效信息的感知与获取。西雅图市中心先锋历史广场上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瀑布。水流激荡在高低错落的石头上,以此减弱人们对城市其他声音的信息感知,五角场下沉广场位于五条道路的交叉处,广场利用喷泉环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上方嘈杂的交通声。相同的原理,在环境中模拟雀鸟虫鸣的自然声效或营造丰富的植物林带也是营造声音屏障的一种方式与途径。如颐和园逐级跌落的流泉“玉琴峡”附近便栽植大片竹丛,风动竹簧,其声如碎玉,通过植物自身造声和多层次植物隔声达到隔声“屏障”的效用。推而广之,可以通过变换园林要素的多种特质,如色彩、质感、纹理、形式,来丰富与改变“屏障”的式样,从而使“屏障”更好融入空间的景观环境,发挥效力。

4 隔声“屏障”的优化运用与思考

从上述原理得知,隔声“屏障”有多种处理的手段与方式,可以利用人们的 潜在意识引导人有选择性地提取与感知听觉信息,利用这种特点,隔声“屏障”应用还可以延伸出另外一些新的手段与方式:

借声:可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将风声、橹声、渔唱作为新的景观音融入不同的景观环境中,通过加大这些富有韵味的特征声音,引导听觉转移。

地形与自然景物的综合运用:通过结合下沉等不同类型的地形与各种自然声,对各种声音进行综合考虑与运用,达到立体化隔音、美化声景观的效果。如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的“竹园”设置在原地面以下5 m处,既为竹子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同时又能利用地形大大削弱外界环境的喧闹声对园内空间的影响(图5)。

5 结语

隔声“屏障”的推广应用须更进一步地考虑科学的声学设计、结构设计和景观设计。未来发展与提升将是一种必然。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理念进行提升,隔声“屏障”的发展一定会有更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韩运强.噪声治理工程―声屏障设计[J].城市交通工程,2003(4):12-13.

[2]吴硕贤.建筑声学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0-78.

[3]刘滨谊,陈丹.论声景类型及其规划设计手法[J].风景园林.2009(1):96-99.

[4](美)梅尔著.王晓俊,钱筠译.玛莎・施瓦茨:超越平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叶昌泉.听觉皮层的调频声音方向选择性的突触机制[J].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0,30(5):1861-1868.

作者简介:

谢旭(1975- ),男,汕头人

园林设计研究工程师,从事景观设计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