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体验唤醒真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体验唤醒真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校语文组米瑞娟老师的作文课“纸随心动,心音共鸣”荣获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一张最平凡普通的纸,在米老师的这节课堂上却散发了无限魅力,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我们不妨看看这堂课的设计:

用心观察生活,全面调动感官,对一张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甚至尝一尝,用心感受这张纸的独特之处;

说说调用的感官并交流感受最深的一点;

观察感受之后,动手对纸进行加工创作,玩出新花样,玩出新感受,展示自己作品并进行解说;

融情入理,启发升华,追随前人先贤,回忆关于“纸”的俗语、成语或诗句;

情动辞发,创意表达,以“纸”为话题,选取这些情、理、趣中感悟最深的一点进行作文片段练习;

交换思想,分享快乐,与同学之间交流赏析……

观摩完米老师这堂课,我不禁为米老师大声点赞,在我看来,这节课以一张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启发学生观察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更主要的是,让老师们感受到:原来,作文教学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原来,作文训练可以这么贴近学生;原来,学生潜能被激发出来后可以这么文采飞扬。这就是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一面,而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不自觉地唤醒了自身真实的能力。

由此,我想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召集、组织的全国“真语文”课堂大赛及大讨论活动,许多语文专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了对“真语文”的看法。而在我看来,真语文与假语文之分要看效果,就是要让学生们学了语文后能了解语言之美,能培养阅读的兴趣,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古人常说学习或欣赏有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语文教学的基本工作当然要教会学生“见山是山”,但不能止于“见山是山”,而是要通过“见山不是山”的启发和训练,让学生朝着“见山还是山”的最本质真实的境界提升。

反观我们现在不少学生的作文,真有点到了“说假成习惯”的时期。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漠视,造成认识的肤浅,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固定的套路:母亲雨天送伞,父亲半夜把生病的自己送到医院,甚至为了煽情,制造“感动”,不惜虚构亲人病危、伤残甚至死亡,这不仅令人反感,更是道德的沦丧、人格的泯灭。由此可见,“真实”是作文、做人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提倡抒发真挚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反对抒发低级的、颓废的、庸俗的感情。孔子说:“信,辞欲巧。”信,就是真实,就是要抒发真情实感。因为“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威不严,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庄子》)古人告诉我们,必须在真实的写作中杜绝虚情假意、无病。

我特别喜欢荀子的《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这篇文章是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这篇文章说理性很强,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议论,而是巧妙设喻,娓娓说理,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铺锦列秀,并且手法生动自然灵活,使得此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只要我们留意,就会发现,人物的思想在作品中通过角色得以再现。我们看此文,可以发现荀子在文中频频变换角色,一会儿是织染工,一会儿是木匠,一会儿登山,一会儿骑马,不久又坐船渡河……尽管是比喻,但荀子却充分地发掘了生活中的宝藏,连类比物,启迪思考,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可以说,这些生活角色在文章中的再现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结果”(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具体到作品的角色意识,则是指作者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在作品中的再现。因此,首先作者要明确其社会地位、职业特点、工作职责、不同身份角色的定位及其价值;其次,作者要对自身角色实际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认识、判断与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在其作品中让其所扮演的角色完整、生动地再现。

荀子作品中的角色、身份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做真实的自己,根据自己的专长开发自身的潜力,既不自负也不自贱,有追求的人往往是生活有明确目标的人,这样的人生更实在!在《劝学》中出现了那么多行业,一定与荀子的亲身经历有关,没有参与过这些劳动,凭空杜撰是不可能在写作时驾轻就熟、顺手拈来的,只有作者的切身体验才能给我们带来真实感。作为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并不是待在家里闭门造车,而是积极投入到生活中,通过体验来磨练自己,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供素材。这些道理用在我们的写作中就是我们要积极投入生活并去写自己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丰富起来、真实起来。

这些道理用在作文指导中,那就是用体验唤醒真实。作文训练首先要指导学生写自己的东西。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蒋红森主任说过,学生的作文能力很多不是教出来的,是唤醒的。作为教师要学会体验下的作文指导,现在学生不缺方法,缺的是写什么。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先自问:熟悉要写的人或事吗?要重点写什么,次要写什么?……逐步帮助学生进入所写作文中去体验、感受、取舍,这要有一个体验过程,从而避免用流畅华丽的语言表现没有中心的东西,如果写出来的作文被假、大、空充斥,结果往往是言不由衷。米瑞娟老师的这堂作文课不就是在不同方式的体验中层层唤醒了学生最真实的能力吗?

当然,我还提倡用真实贴近真实。

其一是教师写下水作文。叶圣陶先生说过:“‘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叶先生把写作比作游泳,其实是在说明教师的示范是很必要的。心理学认为,只有老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优秀的“下水作文”体现老师的创新人格,直接对学生人格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教师写下水作文,甚至与学生进行作文PK,既能增强老师作文教学的信心,增加老师的写作体验,在指导、批改、讲评作文时,就可能避免“公式化”“雷同化”,又可以让学生从中能够获得感性启发,并受到老师的人格鼓舞。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张世功先生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他认为:“能写一手包括各种体裁的清通流畅的文章,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这不仅是因为要给学生示范,而且因为只有自己在审题、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确有体会和见解,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尤其是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在体验中以自己的真实的作文水平,融入对作文题的解读和遣词用句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作文评头论足,学生读自己老师的作品要比读范文更感亲切,更加愿意欣赏和借鉴,这样一来,既拉近了师生感情的联系,同时又可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好胜之心,提高学生写作的欲望,使之放下思想包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其二是让学生互评互改。基本上作文评改都是由老师完成的,虽然教师可以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学生作文情况,但不可避免也会先入为主、事先预设,滑入灌输的模式甚至造成评语老套、重复、没有针对性的境地。结果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可能就是学生看看分数,瞥一眼评语就把作文搁置一边。更有些教师特别专注于让学生练“升格”作文,直接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模式。我是很反感这种作文教学方法的,在我看来,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不要肢解文章,所谓的“升格”作文,如果一味寻求技巧、修辞、动情,那注定是失败的,好像速成食品、催肥庄稼,虽然节省了时间,很快见到成效,但失去了事物本身真实的味道,无法给人启迪、发人思考、给人愉悦、让人感动,背离写作本意,这样的升格实质上是降格。

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我认为主要的标准是“真实”,就是贴着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和心理进行教学和互动。只要学生切切实实学到了知识,并且能学以致用,这就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这样才是达到了语文教学最“真实”的本质。最后,我想用我的学生借鉴作家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而写作的作文片段作为结尾,与大家分享:

刚入高中的我们很喜欢语文老师,倒不是因为她布置的作业少,实在是因为她讲课生动有趣。让我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我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语文老师走上讲台,打开她的书本,眼光扫视一周,然后是她极简短的开场白:“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狗包弟》。”她先让我们阅读,阅读完后便提出问题:“你们小时候是不是也写过类似题目的作文啊?”同学们报出自己以前写的作文,《小狗旺财》《小猫喵喵》什么的都出来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她又问:“看完这篇文章题目和内容,是不是与你们想的不一样啊?”我马上接嘴说:“写跑题了。”老师笑笑不说话。……

语文老师的讲课,感情非常投入。听她讲时的历史,感觉不像是在介绍,而是在痛斥、在批判,表情严肃,可以看出她已经出离愤怒了,当时我们的情绪也被她带动起来。当她讲到巴金和小狗欢乐的日子时,她又呵呵呵地笑了,我们也呵呵呵的笑了。

听了这堂课的人,不少人喜欢上了语文课。她常说:“读文章要融入真实的情感。”其实她讲课时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教学有情感、布置作业又少的老师,现在有多少个?于是我马上想起了语文老师,立即笔而记之。

孟艳娟,湖北省襄阳市致远中学语文教师,曾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