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民族地区的旅游需求及其对地方旅游行为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民族地区的旅游需求及其对地方旅游行为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旅游需求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参照与依据,是影响旅游经济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目的地社会、文化的重要因子,对民族地区旅游需求的片面理解将会不利于其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促使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多重统一,本文对旅游需求的内涵进行了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多维解读,对旅游需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旅游需求的生产过程、演化过程和影响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探讨了旅游需求对民族地区旅游行为的启示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需求;旅游行为

【作者】刘润,兰州大学资环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永春,兰州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巍,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讲师。兰州,730000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2-0156-009

旅游需求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参照与依据,是影响旅游经济的重要力量。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旅游的产业地位逐渐得到认可,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旅游需求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①旅游需求模型与预测理论的探索,如人工神经网络、Web数据挖掘、SOM网络、灰色模型;②旅游需求影响因子分析,既有王艳平(2005)、翁钢民(2007)和雷平(2009)等的综合因子分析,也有诸如职业分异、黄金周制度、重大事件。等单因子研究;③旅游需求实证研究,包括不同类型旅游需求、不同区域旅游需求和不同群体旅游需求等。旅游需求既是总体趋势,也是个体诉求;既涵括空间特性,也服从时间规律;既由环境刺激形成,也凭借行为导向作用于环境。目前,国内对旅游需求研究主要以服务经济为直接导向,探讨旅游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其与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注重旅游需求的结果分析,对过程、动态研究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旅游需求的全面认识。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深入,大量外来游客涌入(尤其节假日期间)。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少民族地区直接将旅游需求视为其旅游发展依据,对于旅游需求的合理与否未经论证,采取了一系列不顾地方实际的发展举措,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破坏、社会关系恶化、文化变异等。因此,民族地区旅游业面临着如何实现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的多重统一协调发展的重大考验。本文便在此背景下,以旅游需求内涵、影响和过程的多维透视为主线,进而探讨旅游需求对地旅游行为决策的启示,以增强地方行为主体旅游决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需求的内涵

1.概念界定

关于旅游需求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主要以经济学的定义为主。谢彦君(1999)指出:“旅游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核心旅游产品的各种可能价格和在这些价格水平上,潜在旅游者愿意并能购买的数量关系。而旅游需求量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而购买某种核心旅游产品的数量”。根据该定义,可将旅游需求理解为时间和价格的函数,是因为购买而存在的数量关系,无法反映出旅游需求究竟是什么。对此,王艳平(2005)指出目前“旅游需求”与“旅游需求量”存在混淆的现象,进而提出旅游需求应该包含“需求什么”和“需求多少”两个层面的问题。此外,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对旅游需求概念也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界定。

心理学概念。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代表,以研究旅游动机为核心,将人的动机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5种类型,并认为如果层级中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将支配人的行为。按照马斯洛的解释,旅游需求即在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人类学概念。“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是一种“世俗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特殊的仪式。旅游是为了“倒换生活体验的需求”,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据此,有学者将旅游进一步引申为“一种现代新形式的精神文化‘朝圣’”,是为了不断丰富、改变、创造自己的精神素质,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和精神价值。

社会学概念。旅游是基于社会交往的需要,旅游活动可满足人们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促使身心健康发展,是人类通过旅游交往而参与社会与社会化过程的结果,人们可体验旅行中的新奇和生活变化所带来的愉悦。因此,旅游需求是交际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文化学概念。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财富,旅游是“求得精神上、心理上高层次满足和享受的一种文化活动”,其产生的动力是追求文化差异和精神享受。因此,旅游需求是一种寻找文化的“真实性”、“差异性”,进行文化体验、文化探险的精神需求。

通过以上多学科的界定,对旅游需求中“需求是什么”的问题给予了较好的解答。社会发展不断催促旅游需求概念的深化,任何单一学科对旅游需求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具有局限性,即只能反映出旅游需求的某一方面特性。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下,居民承担着各种压力、紧张与不安,现代性所造成的人的精神家园的失落和人的本真性存在的危机是旅游最深刻和最本质的根源和动力所在,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和对情感所需的补偿,是一种对压力释放和心灵回归的渴望。这种情感补偿与回归渴望促使游客将旅游视如宗教礼仪一般,存在对“阈限”这一独特时空的期盼,游客追寻的是在此时空背景下的文化体验真实性,而非是商品化、虚假化和扭曲化的文化商品,以获取某种类似于宗教的“神圣”感觉。由此可见,旅游需求的概念正在走向融合,是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于社会心理而产生的。事实上,不难发现,经济学的定义是“结果定义”,其将旅游需求的经济影响或结果作为旅游需求的定义;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定义属于“过程定义”,旨在阐述导致旅游需求产生的动机。民族地区,振兴民族经济是首要任务,但不可因过于注重旅游需求的结果而忽视旅游需求的过程,否则,必将不利于其合理的旅游发展行为决策的制定,进而影响旅游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