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理 归耕苍洱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理 归耕苍洱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到大理,并不觉惊艳,亦无所谓“天常”之感。只是觉得水很蓝,天也很蓝,云美而厚重,风轻而柔软,似有熟悉之感。

看着苍山下,洱海边,静静地插秧的乡民,有一种归耕于此画境的遐想。

大理人不喜欢别人拿他们的故乡和丽江做比,因为丽江没有苍山洱海、没有南诏王都、没有风花雪月,只是个充满叵测情调的小地方,甚至连城市都算不上。大理人的骄傲并非凭空而发,苍洱之间的这片土地,孕育了白族先民、见证了千年历史。最为重要的是,大理不是个纯粹的旅游地,也不是幽会的佳所,而是白族人世世代代耕耘的故土,是让过客心生归隐之念的地方。

风吹洱海 大理能自洁自净

大理若是一位姑娘,洱海就是她的面庞,大理的美主要靠洱海来呈现。洱海和江南大湖非常不同,它具有高原湖泊特有的蓝色,而且蓝到即便是临近岸边的浅水,也是一样。洱海如此之大,海面上风亦不小,但由于水深清澈,透明度大,虽有小波澜,仍可映群山。据说每年中秋,一轮明月倒映水中,海边人家都要摇橹行船至海中欢聚。虽暂时无缘睹此胜景,但脑中也能勾勒出一二。

中国的大湖,清澈蔚蓝的不少,如青海湖、纳木错、长白山天池等,水质都在洱海之上。但这些湖泊,大都是位于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受生产生活影响很小,清澈也是自然。但洱海却不同,此地有大规模的人类居住的情形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几千年来,白族人一直就是在洱海边繁衍生息,且经历过南诏、大理两代王朝极盛的景况。至今,大理自治州已有300多万人口环海而居,洱海的清澈就是弥足珍贵的了。

究其原因,是洱海的水源洁净、水体更新速度较快。人洱海的河流、溪水多达117条:北面主要为弥苜河、罗时江、永安江,西部汇有从苍山十九峰流下来的十八条溪水,南纳波罗江,东有海潮河等小溪,下游则有西洱河将水排出。据说,洱海的水平均每三年就能全部更换一次。在加上海边湿地的巨大调节作用,洱海才能经受住了千年来的考验,也挺过了20世纪末的野蛮开发,没有步滇池的后尘。

洱海从空中看上去像一只巨大的耳朵,这也正是它名字的来源。这只大耳朵在听什么?恐怕是自古时开始,一直刮到今天,没有一天停歇的风吧。这风是从位于洱海南端的下关的山口吹进来,一直吹到北端的上关,终年不息。由于入口处两山狭窄,中间成槽形,吹进去的风会上下翻腾,有时还有回旋。经常会出现“风吹人面,帽落人前”的奇趣景象。北京人对风可谓又爱又恨,爱它能驱散污浊的空气,恨它带来风沙,让人睁不开眼。大理人对风就只有爱了,“下关风”温柔而洁净,吹着朵朵彩云在大理上空徘徊。

风与海的相辅相成,对大理的气候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让此地虽处亚热带,夏日却不甚炎热,形成全年春秋相连的感觉。明朝时,出身大理的进士、学者杨士云曾这样形容家乡的舒适气候:“若夫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曾无冻栗之苦。此则诸方皆不能及也。”(,nài dài,原意斗笠,此处形容暑热)数百年过后,如今的大理,景况丝毫未变。

玉几小岛 宁静中感悟天生

洱海之中,并非是荒无人烟的泽国。其间分布着两座岛屿,金梭岛和玉几岛,都有人居住。这两座岛一南一北,都是因形状而得名,一个像梭子,一个像茶几。金玉之说,只是为了好听罢了。金梭岛略大一些,上面住着几百户人家。往年都操持渔业,近年来为了保护洱海,全年中有一半的时间禁止大规模捕鱼,于是只好自发搞起了不太成体统的旅游业。无非是卖点粗糙的旅游工艺品、哄着游客到家里喝名不副实的“三道茶”而已。也许到了夏天的“开海节”的时候,金梭岛才会恢复它的渔岛本色。

与金梭岛相比,玉几岛是另外一幅景象。这座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住着几十户渔家,他们的房子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墙外面刷了白灰,古香古色。即便是刻意地写上了什么“风花雪月”的字样,也能让人莞尔一笑,不会觉得太造作。在这些老宅子之中,还间杂着一些由大玻璃窗、混凝土和砖石搭建而成的后现代建筑,据说都是大理本地的画家赵青之手笔。其中,还有舞蹈家杨丽萍的宅邸。玉几岛是白族赵氏的发源地之一,赵青便是岛民的儿子。或许是因为饱含对家乡的眷恋,他的建筑虽是典型的“安藤忠雄范儿”,却因为玻璃房的角度、大石墙的纹理设置,在古朴的小岛上显得很和谐。

身处从房顶探入海面上方的异形玻璃屋内,安静地躺在木榻上,听着风浪的声音,饮一口熟醇的普洱,或可体验下神仙般的感受。岛上的村落名唤“天生营”,赵青的玻璃房,或许就是想用那些天生的美景来做自己的墙壁、地毯和天花板吧。而岛上那些生于斯、长于斯、老死于斯的渔民,恐没有笔者这种登岛而顿悟的体验,因为“天生”早已写在他们世代相传的慵懒眼神中。

禅位为僧 成就第一寿帝

大理有两座古城,一座在巍山,是南诏文化的发源地;一座在海西,是南诏、大理两代国都旧址。大理交通便利,且名声在外,如今已经成了一处特色酒吧和银饰店的聚集地,五光十色的各国游客往来其间,热闹非凡。而巍山相对偏远,知名度低,至今仍然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老宅之中,生活的就是普通人家,经营的就是日常的店铺商社,没有人来招揽游客,一切都仿佛并未被现代化所打扰。

“亦静亦动,就像洱海的水和苍山的云一样,是大理的生动的两面。”在巍山古城一座院落中,大理文史专家杨光老师如是说。杨光是白族人,如今已年近古稀却并没有选择到白族人较多的洱海之滨居住,而是定居在巍山这座彝族聚居的古城里。他解释说,大理和北京比起来,自然古朴多了;而巍山和洱海边的地方比起来,就又传统了很多。谈起大理的历史回忆,自然就谈到了南诏、大理两代的传奇帝王。史书记载中,这些帝王都崇佛信道,不少人甚至放弃了皇位,出家为僧。和中原尔虞我诈、成王败寇的王朝春秋相比,这里的王侯将相显得十分超凡脱俗。说到这些浪漫的王朝史,杨光棵哈哈大笑。古今中外,人性大同小异,贪欲难遏、权位难让,哪有那么多真心出家的皇帝?史书上大理国22代皇帝中,有9位皇帝禅位为僧,1位被废为僧。其实那9位中,不少也是在内乱或皇子、皇亲争位逼宫中,无奈选择出家的。但杨光同时肯定地说,即便如此,这种禅位为僧的方式,在世界各王朝世系更迭史中,依旧是相当优越的,这避免了宫廷杀戮、流血,为大理人民赢得了长达300多年的内部和平。

禅位为僧的方式,也让一些淡薄名利、追求解脱的帝王,真的得到了一个安心修道的机会。例如宪宗宣仁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26岁登基,以佛法治国,史载“勤于政事”、“爱民用贤”、“远方慕之,悉来贡献”。65岁时因有彗星现,加之四子争嗣,遂禅位,出家无为寺为僧。执政39年,享寿94载,段正严所创造的皇帝长寿佳话,连活了89岁的乾隆皇要甘居其次。只可惜大理国没有《起居注》,今人已无从知晓段正严的作息和饮食,所知的,不过是他信仰笃定、及时退休而已。

前文提到的明代文士杨士云,曾对大理奇妙之处做了精练的总结――“至其地者,使人名利之心消尽。”从大理诸帝之事来看,消尽名利心,还需内外合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