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施纳贝尔:在“绘画已死”之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施纳贝尔:在“绘画已死”之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被誉为“新绘画大师”,他的电影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击败王家卫,荣获最佳导演奖。

朱利安・施纳贝尔

朱利安・施纳贝尔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画家和雕塑家,他是美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与安迪・沃霍、大卫・鲍伊齐名。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享誉国际的电影导演。

1951年生在纽约的施纳贝尔,在30年前创作的单幅画作就卖到了10万美元。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画廊展出,被称为“纽约艺术界的金狮”。时至今日,施纳贝尔的作品在纽约、伦敦、巴黎和洛杉矶等地的各大美术馆中都能找到,他的作品被全世界所有重要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收藏。但是,施纳贝尔的作品从未在远东展出过。9月12日至10月19目,北京世界艺术馆弥补了这一缺憾。

现代主义大师杜尚在后半生里已不再画画,安迪・沃霍则痴迷于玩世不恭的波谱艺术,而美国极少主义雕塑家唐纳德・贾德在1965年甚至干脆宣布“绘画已死”,20世纪中期之后绘画为“反艺术”的艺术家们所抛弃,几乎已走到穷途末路。绘画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成为艺术家们最为困惑的问题所在。

1951年出生于纽约的朱利安・施纳贝尔(Juhan Schnabel),成长于“绘画已死”之后,成名于“新绘画”兴起之时。上世纪80年代,在经过“绘画已死”的迷惑、挣扎和反思之后,新一代艺术家们开始回归画室,重拾画笔。评论家们把这个时期的绘画称为“新绘画”。而朱利安・施纳贝尔则是美国“新绘画”的一员力将。

“朱利安・施纳贝尔美国当代大师绘画展”9月12日至10月19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这些作品都是施纳贝尔个人非常喜欢的,由他自己收藏的作品。”参与策办此次展览的纽约香港幸运果公司的玛丽・迪纳博格说。此展览是施纳贝尔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的个人回顾展,包含了从1983年起至今20多年来创作的30多幅作品。

“重要的不是表现主义”

《抱着塞浦路斯的奥拉兹肖像》是最吸引眼球的一幅作品,也许因为它最能代表画家的个性与风格。即使是不熟悉绘画史、不熟悉画家的人,也会被这幅画所吸引,因为它实在是很特别。整幅画作为众多破碎的瓷片构成,被打碎的碟盘、缺口的瓷杯被粘贴在木板之上,粗砺奔放。画家在瓷片拼成的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涂抹油彩,描绘出人物肖像,厚重浓烈而粗野。使用碎瓷片恰是朱利安・施纳贝尔在绘画媒材上的一次突破,而树脂、石膏、招贴画、棉花、照片等媒材也都为他所用。

据说,施纳贝尔使用碎瓷片作画的灵感来自于西班牙高迪的建筑。年轻的施纳贝尔游历欧洲,一次因为护照丢失而滞留巴塞罗那多日,西班牙旅馆中镶嵌瓷砖的装饰风格以及高迪建筑中同样广为运用的镶嵌手法让他顿生灵感。回美国后,他开始在绘画中使用碎瓷片。这种前所未有的做法,立刻让他一夜成名。更重要的是,人们从他的绘画中再次体会到了久违的感动。

施纳贝尔的绘画通常被归为“新表现主义”,但他自己则说:“对我来说,艺术和自我表现无关。描绘脱离人体的精神就永远不会导致任何有趣的观念和有趣的图像。重要的不是表现主义,而是感情,虽然不一定是我的感情。”

与朱利安・施纳贝尔同时代的美国画家大卫・萨利说:“对于朱利安,我喜欢的是他作品中的不可预料性。”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声名鹊起的施纳贝尔,不断创新,不断寻找不同的表达方式,拒绝被早期的风格所限制。

朱利安・施纳贝尔应该算是那种非常“成功”的艺术家,年纪轻轻就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地位。1979年,28岁的他在著名的玛丽・布恩画廊举办了个展,并迅速获得艺术界的认可,被捧为纽约艺术界的“神童”。而他的作品成为私人以及公共收藏的宠儿,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惠特尼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中心以及英国泰特画廊等都收藏有他的绘画。

《美国艺术史话》的作者王瑞云认为,“在美国最能体现‘新绘画’精神的艺术家是施纳贝尔。因为他在恢复形象、恢复绘画中的历史与神话和文学题材、恢复用绘画语言来表达激情与感受等方面和欧洲画家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以他一夜成名,成为美国‘新绘画’的代表”。

“我能同时感到在两处地方,我总是觉得既置身在过去,也置身于现在,我既是都市的人,也是小镇上的居民。”施纳贝尔曾这样说过。施纳贝尔通常被认为是兼具欧洲绘画传统和美国绘画特色的艺术家。他画中的许多形象来自于欧洲神话或艺术史,而他在巨大画布上作画的习惯,以及粗犷豪迈的笔触,又显然是受到了波洛克等美国抽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这种融合,则让他在欧洲及美国都获得了巨大的声名,成为上世纪80年代的明星画家。甚至有评论认为,“他几乎单枪匹马地把绘画从70年代的萎靡不振中给拯救了出来”。

一些人则把施纳贝尔的成功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市场的火热联系在一起。80年代,纽约已成长为艺术超级市场,在世界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市场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一些新艺术流派的发展。美国画商大量引入欧洲新兴画派的作品,引起收藏的高潮,并直接刺激了美国年轻画家。无疑,施纳贝尔生逢其时,赶上了这场艺术热潮。当然,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绘画的价值再次得到认可。显然是一件更重要的事。

身为最佳电影导演

“一个14岁的小男孩坐在餐桌末尾,说‘肉有点成’,他妈很惊讶地大叫:‘吉米!你能说话!什么时候开始的?’小男孩说:‘3岁。’他妈问:‘那怎么之前没说过话?’小男孩说:‘之前一切正常啊。’你明白吗?我现在有一种紧迫感,感到必须拍《潜水钟与蝴蝶》。”施纳贝尔在被问到在绘画取得巨大成就之后,为何去拍电影时,如此作答。很显然,他所说过的“我能同时身处两个地方”的话,也可以算是一种解释。

事实上,在中国,施纳贝尔作为电影导演的声名要大于画家,因为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他击败王家卫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而在9月12日此次画展的开幕式上,他未能现身,也是由于他正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绘画和拍电影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拍电影是一种翻译;比如把小说或剧本翻译成另一种媒介;画画不翻译任何东西,是直觉。我不觉得一个人比一棵树或一支录音笔更有趣,所以我从不在乎一个人的脑袋在不在画框里。大部分人接受传统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传统外面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