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东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东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社会化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由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广大高校体育教师面临许多选择、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使不少体育教师产生焦虑、愤怒和失望等心理压力而引起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质量。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知识不断更新、人际关系紧张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使体育教师产生失落压抑、焦虑、不满、愤怒和绝望等,造成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广东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减少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使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心境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中。

影响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工作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首先,高校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大多高校实行“竞争上岗,多劳多得”,导致教师间的收人产生较大差距,使广大体育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要在高校里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否则将失去竞争能力。其次,职称的竞争与压力。职称是衡量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志,高级职称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但高校每年向省里推荐副教授和教授是受到名额限制的,当教师的愿望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很容易危及其心理健康。再次,学历水平的压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对教师的学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岗位竞争的压力。目前许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由学生自由选课,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称高低成为学生选课的主要理由,这样对教师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偏低带来的情感压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几方面构成,其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①近年来,体育教师的地位比以往虽有所提高,但据作者对广东省约20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体育教师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存在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不相称的待遇。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矛盾撞击着体育教师本来就不平衡的心理,这在精神上给予了体育教师严重的挫伤,在情感上造成了很大的失望和压抑,觉得被人歧视,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心理矛盾。

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

高校体育教师既是体力工作者,又是脑力工作者,除了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组织各种体育竞赛等工作,工作量相当大。个别学校的领导对体育不重视,低估学校体育的社会效应,认为体育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忽视对体育教师的尊重、信赖和关心,这使体育教师心里产生不平与失落感,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技能逐渐下降,躯体症状加重,心理上产生失落感。

体育教师在进入成年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不觉在运动竞赛、体育教学中丧失了拼搏、表现的能力,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落感,加之体育教师多年从事风吹日晒的运动训练及体育教学工作,身体上会不同程度地留下一些‘后遗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症状会逐渐增多,因而出现了随年龄增长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的趋势”。②体育教师应明确这一自然规律,注意生活规律、加强身体锻炼、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积极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以健康的心态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增进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几点对策

提高认识,坚定自信。

作为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应对学校体育事业具有坚定的信念,并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追求,面对现实,自强不息,自尊自重,踏踏实实地工作,坚信自己所做的体育工作,对学生有益,对社会有利,用自己的信念、行动和业绩去改变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认识”。③有了这种认识,将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处理好师生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完成每次教学任务。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使师生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

提高体育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物质生活条件。

“一个职业的收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职业的社会声望,而一个职业的社会声望感对人们的职业认同感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④高校体育教师有着多种多样的需求,如果教师连起码的生活水平都没有保障,而要求他们对体育教育事业作出无私奉献是不现实的。当前高校教师物质生活水平还不太高,政府和高校应尽可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使其心情舒畅、安心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体育教师的沟通能力,处理好人际交往。

高校应对体育教师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培训,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式,对体育教师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责任心等进行训练,使体育教师能够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转变成一个懂得与人进行良好的交往、沟通并有能力对别人施加影响和进行调解的人。帮助体育教师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改变和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

不断充实、提升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不学习就要落伍和缺乏竞争能力。体育教师要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要学习新知识和新本领,加强体能和技能训练,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运动训练水平。同时,要正确对待心理冲突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如通过加强专业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以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进步。

有效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谁都可能遇到一些不顺心或突如其来不幸的事情,从而使人产生惊慌、恼怒和忧伤等不良情绪。体育教师也一样有可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然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应及时采取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的方式,进一步保持身心健康。例如,“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适当用心境迁移的办法,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像散步、运动、旅游、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等,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此把情绪调整到平稳积极的状态。当情绪高涨时,不要让他廉价发泄,而是让它稳定下来,向积极的更高的层次升华。当心理失衡时,为了冲淡内心的不安,自己解劝自己,说服自己,自我解脱,避免心理上产生更大的苦恼,减轻情绪上的压力,使情绪得到缓解并平静下来”。⑤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体育教师解决心理困惑。

高校体育教师心理不平衡的因素有许多,譬如科研成果难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人际关系紧张、评聘专业技术职称不公正合理和收入待遇比不上办公室人员等。因此“每个教师不仅需要进行自我心理保健,也需要在特定情况下接受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教师摆脱心理困惑与烦恼,渡过心理危机,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提高社会适应性”。⑥据作者了解,现在广东省许多高校都已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并有专业心理学教师专门负责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但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活动只是单纯面向学生,而忽略了为教师的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心理咨询室在为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应向广大教师朋友提供相应的服务,帮助有需要的教师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提高教师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体育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之一,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质量,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校体育教师面临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工作环境、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不重视和体育教师职业地位偏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心理素质的合格体育教师,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董玉福、张文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体育科技》,2003(6)。

②董玉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

③王文丽、张春武:《试析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12)。

④段县平:《当代高校教师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津农学院学报》,200l(12)。

⑤高大光:《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⑥田玉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中国健康教育》,1996(12)。

参考文献:

1.李红英:《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成因与对策》,《四川体育科学》,2005(3)。

2.申立:《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3.刘素卿、赵彩平:《河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王元华:《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其培养》,《湖北体育科技》,2002(9)。

5.尚成、邓小林:《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心态状况的调查分析》,《湖北体育科技》,2003(12)。

6.赵宏亮:《高校教师的心理困扰与对策》,《中原工学院学报增刊》,2002(7)。

7.张彩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维护》,《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3)。

8.王岩芳:《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其调适》,《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作者单位:陈凡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系;余贞凯,玉溪师范学院体育系)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