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相似与相反中构造的小说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相似与相反中构造的小说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评论家在评价英国小说家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品质》时认为“小说中几乎没有情节上的大起大落,也没有人物的激烈举止,更没有作者对精雕细琢的刻意追求,充满其间的只是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在这一风格引导下的魅力,这魅力来自于平淡之中,它是在平淡中透露的光辉。”①我很赞同其中对高尔斯华绥小说风格的评论,在语言与情节平淡的背后确实有着力透千钧的感人力量,但与评论者相反,在我看来,小说不仅并没有呈现评论家所道的“没有作者对精雕细琢的刻意追求”,反而体现了高尔斯华绥在小说中的巧妙设计,而正是这种近乎返璞归真的精妙设计,容易让人误以为作者没有对精雕细琢的刻意追求,这种误读也从侧面证明了作者在小说技巧上确有独到之功。

我把高尔斯华绥在《品质》中的叙事艺术解读为“相似与相反”的构成,即他在小说中不断进行相似的重复,但这种重复如果不细读文本的话,是无法发现其中的微妙差别以及站在这种差别背后的作家立场;同时,他还在文中加入了与之相反的情节对比,并通过对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一、 赞美皮革叙述的相似与相反

(1)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

(2)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

(3)“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你要做靴子吗?”他把手里的皮革举起来说,“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

小说中这三处叙述都提到了“我”定货后,格斯拉先生对待皮革的举动。只不过(1)和(3)是赞美的相似描写,(2)是相反描写——赞美的叙述语言被有意缺失了。

先来看看“赞美皮革”本身的含义。后文年轻人对他的描述是“他肯用最好的皮革”。“最好的皮革”与“多么美的一张皮啊”以及“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看似表述相近,但是这两者的差别很微妙,“美”这个词体现的是一种审美价值判断,而不是“好”所体现功利的经济价值衡量,正是这一字之差,让格斯拉先生超越了追逐利益的商人,成为靴子之美的欣赏者。

但作者的用意远不止于此,赞美皮革,这个情节多少带有点宗教的意味,就像“我”所说的:“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格斯拉兄弟的店堂,在叙述者眼中俨然成了一间关于靴子信仰的教堂,而格斯拉兄弟如同神职人员赞美神一样,和前来这座靴子教堂的顾客们共同赞美皮革。我们可以窥见,赞美皮革的表象背后是一个靴子信仰的追随者。

再看看,三处细节描写上的不同。

“眼睛盯着皮革”,“没拿皮革给我看,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举起来说”这三次情节设计都富有意味。“眼睛盯着皮革”,是格斯拉先生经商时一个不礼貌的行为,看看后来的英国商人吧,他可是边回答边“讨好地看了我一眼”。正是这种看似不礼貌的举动,却让我们读出了格斯拉先生眼中没有经商的概念,只有靴子和皮革的个性,我们顿时明白了格斯拉先生对皮革以及蕴藏于其中的靴子信仰的痴迷与沉醉。

只因为在他的信仰殿堂里来了一个入侵者——次等皮革做成的靴子,他就“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双冷峻而又凌厉的眼睛在打量与审视着我们的灵魂深处,赞美皮革的情节换成了他的挖苦与抱怨,本来看来“僵硬和迟钝”的格斯拉先生变得滔滔不绝,读者终于能真正理解他不是因为普通的商业竞争而无法容忍不是他亲手做的靴子出现在他的店堂,而是他的靴子信仰受到了异端的挑战,诚如他所说“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随着他靴子信仰的理想殿堂在世俗的功利面前慢慢垮塌,我们的心也越发地揪紧了。

“举起来说”,这是一个明显带着希望引起他人注意的动作,也正是这个动作让我们看穿了他所谓的“我过得很好”其实只是一厢情愿,原来高亢的赞美被平静取代了,他不再完全沉浸在那个美丽的自我的靴子世界里。在失去与他相差无几的哥哥之后,我们可以窥见弟弟内心世界的痛苦与虚弱,他似乎要向世人申诉,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这同样也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但他不知为何如此美丽的梦想却要遭遇这么一种惨痛的遭遇?

二、 橱窗里靴子情态的相似与相反

(1)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

(2)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3)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统马靴。

在小说中,对橱窗里三双靴子的不同描述耐人寻味。

三双靴子的首次登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美观了”,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灵魂,又一个和宗教有关的词汇),巨大的反差与矛盾在这里就默默酝酿着,这样优良品质的靴子却得不到世俗的青睐,最后做出它们的格斯拉先生却要饿死,令人唏嘘,不忍卒读。

悲剧的种子一旦埋下,就不断在小说里生根发芽。人们不需要格斯拉兄弟饱含信仰的靴子,而更加喜欢大公司的靴子,结果他们的“教堂”也被夺去了一半,原来无法忍受别人靴子的兄弟们要忍受这些次等皮革做成的靴子堂而皇之地和自己的靴子摆在一起,那三双“挤缩”在角落的靴子不正是格斯拉兄弟的象征么?

最后三双靴子的描写又几乎和第一次如出一辙,莫非主人已经摆脱了被挤缩在社会角落的命运?但细看“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照样”一词让我们读来心底不由生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原本坚守靴子信仰的格斯拉兄弟已经离去,但象征他们追求与梦想的靴子现在却成为别人的广告,我们在这其间又可以读出作者多少的辛酸与讽刺!

三、 三个鞋匠命运的相似与相反

小说中出现了三个鞋匠,格斯拉兄弟和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其中格斯拉兄弟的命运是何其相似,而与之做对比的是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格斯拉兄弟的古板与平淡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待客之道与年轻人主动热情甚至有些阿谀奉承的语言形成了对比,而格斯拉兄弟最后无可避免的失败并先后离世与年轻人的经营有道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初读小说时,我曾经对高尔斯华绥为何要写两兄弟而百思不得其解,毕竟一个小鞋匠与一个时代的抗争不是也挺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后来明白了,格斯拉兄弟的命运就像成双的靴子,虽然相似,但还是有所不同。

“他哥哥很老实,甚至在暗地里也不至于责备我。”大凡顾客定货,他还要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看来,哥哥比弟弟显得更加“不通世事”,哥哥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靴子里,但最后换来的是什么呢?“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是的,不但哥哥想不明白,连我们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天大地大就容不下一个坚守自己梦想的人?

当哥哥这只“靴子”因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被时代抛弃踏上不归路的时候,作为另一只“靴子”的弟弟本可以预见自己如果坚持下去必将遭遇和哥哥相同的命运,但是弟弟在哥哥去世后并没有放弃对“品质”的坚守,这就更加彰显了信仰的力量,流露出更为孤绝和悲壮的意味来——“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时间”,“他经常断炊”,“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正是这种相似,让我们受到灵魂的震撼,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早已超越了鞋匠的身份,而成为了靴子信仰的殉道者。

小说里还有很多相似与相反的细节表述,譬如“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与“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的相似,以及“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的相反,既突显出“我”急于想重新见到格斯拉先生了解他近况的急切心情,也反映了格斯拉先生对靴子一丝不苟的执著。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通过这些相似与相反的细节叙述,我们能够发现那个被人误以为“没有精细雕琢刻意追求”的高尔斯华绥返璞归真的叙述艺术,也能看到《品质》小说里的作家立场。高尔斯华绥借助小说《品质》描绘了两个殉道者的形象,读读作家的生平,陡然发现作家本身与这两个鞋匠的对比竟然巧合地也出现了相似与相反。

面对一个各种文学新潮流不断涌现的时代,高尔斯华绥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立场,他毫不隐讳地宣布自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守旧派”。②高尔斯华绥正如格斯拉兄弟一样,他们对自我的坚守让他们成为潮流眼中的“守旧派”,或许小说中格斯拉兄弟的悲壮与决绝表达的正是高尔斯华绥不愿与当时流行的各种文学流派妥协的一种决绝态度。但与格斯拉兄弟先后离世的悲惨命运相反的是,1932年作家“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文献:

①《关于〈品质〉的评论》,选自《世界短篇小说名篇导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②高尔斯华绥著《文学与生活》,选自《英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5年版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一中学;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