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心理咨询本土化是心理学本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民众的心理特征与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有着显著的差异,对于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的吸收和借鉴,就要遵循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特征的原则。心理咨询本土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通过多元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理论体系。

[关键词]心理咨询 本土化 传统文化 社会取向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57-02

心理咨询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来访者提供专业帮助,促使来访者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心理咨询作为解决人们心理问题、心理困扰的一种重要方式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任何心理咨询一开始就面临两个问题:“何以会产生困扰?”“怎么办?”我们都知道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会有其深层的原因,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相同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却不一样,当然也就需要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西方心理学完全是在西方社会、文化、经济、历史背景下的本土心理学。它的概念、理论、方法也只有在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而并不适合典型的中国东方文化。心理咨询也不例外,中国的心理咨询必须以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体系为依托,寻求与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相契合的本土化心理咨询体系。

一、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国人的心理特点

要想建立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理论、方法论和咨询技术,就要对国人自身所特有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我国是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表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中国在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条件、价值观念、处世准则和生活习惯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明显的差异。杨国枢以“社会取向”这一概念来描述及理解中国人的主要心理与行为,他认为社会取向包括集体取向、他人取向、关系取向和权威取向,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而其现代工商社会的对应产物则是个人取向与自我取向,合而成为个我取向。[1]中国人的社会取向有四大类主要的特征或内涵,即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及他人取向。

(一)家族取向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家族是传统农业社会之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核心,其保护、延续、和谐及团结便极重要,因而形成中国人几乎凡事以家为重的家族主义。对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家庭先于、高于、重于个人。我不是独立的我,而是家庭中的我、社会中的我。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很多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迅速传入我国,并深入影响我国的家庭文化。人们开始注重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强调个人的利益、尊严、地位,家庭中的个体化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重视家庭的精神内核依然植根于当前的家庭文化之中。中国的家庭一方面保持着很多传统文化所赋予的特性,同时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新特征。

(二)关系取向

传统的中国人强调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称为“关系性身份”。个我取向的西方人强调的不是社会或角色一致性,而是个人或自我一致性。换言之在社会互动历程中,西方人不是以社会情境为重心,而是以自我意向为重心。而传统中国人所强调的不是个人或自我一致性,而是社会或角色一致性,也就是说在社会互动历程中,传统中国人不是以内在自我意向为重心,而是以外在社会情境为重心。

(三)权威取向

传统中国人对权威的存在非常警觉与敏感,对于权威的崇拜是无条件的而且是不加批评的,并且对权威的崇拜在范围上和时间上也是没有限制的。因此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对权威彻底地依赖,表现在面对权威时人们会产生一种暂时性的心理无能和绝对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四)他人取向

他人取向是指中国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甚易受到他人影响的一种强烈趋向。表现在,第一,顾虑人意,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来留心与打听别人的看法;第二,顺从他人,无论在意见或行为上,都有很强的避异求同的心理;第三,关注规范,社会规范与标准极为重要,是大众言论及行为的主要依据;第四,重视名誉,因为人们不只是靠角色关系来界定自己,而且也要用名誉(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来界定自己。所以在日常生活里,中国人对他人系统的注意程度远高于对自己系统的关注程度。

有鉴于此,应该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重新检验、印证或者创造新的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切不可生搬硬套。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体系的根基建立起来。

二、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

要想解决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是不能回避中国传统文化的。因此,发展与中国文化相契合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是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检验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在中国人身上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西方心理咨询理论通过长期的发展,现在已经相对成熟。而我国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建设。在这一方面,必须要注意的是要避免走两个极端。第一,本土化建设不是盲目的排外,如果为了本土化而舍弃现有的心理学理论和体系,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是不现实的。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是全体人类共同的成果,任何人都可以分享。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的理论成果是促进我们尽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二,不排外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接受,要有鉴别地吸收。西方国家与我国在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洋为中用首先要做的就是检验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国人身上的有效性。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接受心理咨询时对同一种咨询方法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如果对我国人民采用不加改造的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上的咨询方法,有可能会产生不理想的结果,严重的话甚至给求询者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我国人民心理各方面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本国人民心理特征的咨询理论和方法。

(二)注重传统文化推进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寻求帮助是推进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深入挖掘并借鉴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才能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够建立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

道家思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玄妙莫测的,从古至今都被人推崇。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因而在我们的理解中,道家思想本身就是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自知者明,自胜者强”。[2]老子的思想或许跟现代社会有点脱节,在实际生活里显得消极,在思想上有点空玄,但对心理咨询来说,也正是因为其特异的超脱思想与哲学态度,可以对某一种求询者有特殊的辅导作用。

中国传统的古典医学中包含了许多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继承、研究这些理论,对于丰富本土化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中医认为心身是统一的、互相影响的,表现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而心肝肺脾肾又分别与火、木、金、土、水五行有联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金克木,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土克水,故有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2]由此可治疗各种情绪异常以及由情绪异常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历代名医积累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治疗案例,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有效性。

(三)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在主观幸福感上有显著的差异。这也再次表明,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量表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状况。比如对幸福本质的理解、对幸福感的判断标准、自我概念对幸福感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东西方文化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3]因此,充分结合本土文化联系我国的国情开发出更为适合中国民众的量表,是尤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仅仅使用实验法、调查法等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还要积极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地建立符合本土要求的更有效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

综上,心理咨询本土化是中国心理咨询发展的必然趋势。心理咨询本土化应基于我国人民的心理特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但是心理咨询本土化并不是要完全排除现有的西方心理学理论和思想,而应该是有选择地吸收其精华,选择其中有用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建立适应国人的本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因为现代中国人,既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例如注重家庭,重视伦理观念,关注他人对自身的评价等,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自立、自信、追求物质利益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文化的发展也必然出现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越来越高,中国人也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综合体。因此,心理咨询本土化不必局限于条条框框,而应该以咨询效果为衡量标准。在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在保证咨询效果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创新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推进心理咨询本土化过程。

【参考文献】

[1]杨国枢,黄光国.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

[2]孔德生.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J].学术交流,2007(12).

[3]陈家麟,王兆轩.幸福感研究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启示[J].心理科学,200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