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现状出发,探索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的区别和联系,论述了两者融合的现实意义,系统分析了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情况,寻求提高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课题组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16家企业管理人员及300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64份,有效率达88%。调查结果显示:

1 校企文化的差异性是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结果表明,60%的高职毕业生认为校企文化之间“差异很大”;认为“差异较大”、“差异不大”或“没有差异”的分别只占26%、11%、3%。事实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核心是大学精神;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员工所认同与遵循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什么样的优秀人才、怎样培养优秀人才”为主题;企业文化建设以“要取得什么样的效益,怎样取得目标效益”为主题。校园文化侧重帮助学生培养或重构人格中的主体意识;企业文化则更多体现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由于这两种文化长期以来相对独立,缺少交流,使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尤感陌生,并带来就业难问题。

2 校企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

2.1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使企业文化不断渗透到高校。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作用,是校企文化融合的连接点,高职院校要在为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服务中,体现出校企合作的高职特色文化。

2.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己任,企业是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学生才能自觉以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养成,以便就业时更好地接受企业文化。

2.3 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校企文化融合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一,文化传承是大学的使命。高职校园文化应当融合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制度,不断创新、丰富、凝练高职校园文化精神,同时以毕业生为载体,对企业文化发挥影响作用。第二,文化育人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架起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也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以教育人、以文化人”。第三,文化兴校是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来看,合格学校主要看硬件,良好学校主要看制度或机制,优秀学校则主要看文化内涵,因此,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普遍共识。

2.4 企业发展的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在毕业时对企业文化“基本不了解”的占32%,认为“有一定了解,但不够深入”的占54%,认为“有较深入的了解”的则只有13%。对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用人单位选择最多的四项依次是:心理期望值过高(87.5%)、工作缺乏主动性(75%)、团队精神欠缺(68.75%)、责任意识淡薄(62.5%)。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困惑除了与知识和技能有关之外,还与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高职毕业生真正融入企业所需的时间,有一半以上被调查的企业认为要二年或二年以上。针对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年龄轻、阅历浅、怕吃苦、重自我、思维方式理想化等特点,仅靠现有的校园文化格局来引导恐怕难以奏效,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企业文化来熏陶。诸如企业所需的高效执行力与铁的纪律的养成,团结协作与吃苦耐劳的体验,理应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主攻点。

2.5 学生幸福成长、健康成材的需要

校企文化融合对高职生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可以塑造优良品质,有利于高职生成人。“信誉为本”、“顾客至上”等企业文化的精髓能促进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二,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生成才。企业文化中的竞争精神能使高职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将永无“立足之地”,从而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驱力。第三,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高职生就业。调查表明,有89%的高职毕业生以及100%的企业认为,增强在校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认知将有助于就业。通过校企文化融合,感受企业严格刚性的管理,能帮助高职生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他们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第四,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生创业。校企业文化的融合,能使高职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何种素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和信心,提升和增强他们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3 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

扬长避短,努力探索校企文化融合点,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注入新的企业文化元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

3.1 校企精神文化对接

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诉求、信念和行动准则,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包括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绝大多数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各高职院应把握主旋律,以校企精神文化对接为重点,充分借鉴企业精神中“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超越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提炼成体现高职特色、本校特点的校训,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此外,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均应不同程度地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

3.2 校企物质文化对接

校企物质文化对接应体现“环境育人”。第一,校园人文景观设计企业化,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校园内的湖、路、楼等的命名均体现职业性,在学校主体建筑物上镶嵌突出职业特征的校徽校训、设立优秀企业家宣传灯箱,让学生在浓郁的“职业文化”环境中感知、理解和内化企业精神。第二,用企业招聘信息、行业发展趋势、成功校友资料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布置宣传橱窗,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感受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洗礼。第三,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把校内实训室包装成企业“车间”,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营造出仿真的职业环境。第四,建设“数字校园”,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交流与沟通。

3.3 校企制度文化衔接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是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出发,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的特定的规范和具体要求。调查结果显示,64%的高职毕业生认为企业的管理制度比学校更为严格,认为差不多的仅占13%。因此,只有促进校企制度文化衔接,才能形成校园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为抓手,着眼新要求,各高职院宜进行如下探索:第一,建立崭新的职业生涯设计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学生制度,确立大思政格局。第二,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切入点,将企业严格规范的管理融入校园文化中,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实施模块化管理。第三,以“公司制”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小组,仿照企业形式实行“班长负责制”、制定《班级文明公约》,营造浓厚的企业管理氛围。第四,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第五,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制度执行力。在制度执行中借鉴现代优秀的企业理念,规范管理,注重激励,奖惩分明,严字当头,雷厉风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3.4 校企文化活动互动

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显而易见,调研结果表明,各高职院校及企业普通认同:第一,校园文化艺术节以职业形象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为主体,充分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与企业文化实现良性互动。第二,定期组织专业社团活动周活动,以模拟招聘会、模拟商务谈判等活动为亮点,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第三,与企业联合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由企业冠名、提供资金资助并委派能工巧匠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第四,走进企业,参与企业服务技能比赛,将企业所崇尚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等渗透到学院的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第五,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互派“文化使者”参加对方的特殊纪念活动,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对接和融合。第六,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也尽量体现企业特色,如通过项目招标确定活动承办者,吸纳企业以冠名赞助的形式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

3.5 校企课程文化衔接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式,具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维度的内容。各高职院校应以校企课程文化对接为亮点,逐步形成以下特色:第一,开发校企合作“项目性”课程,成立由企业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职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职业能力标准知识技能要点技能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路径,构建了“三线并行,四层深入”(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顶岗实习与职业资格考证三大模块三条线同步进展,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四个实践环节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坚持“教为基础,训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借助模拟实训室等平台,实现了“学训交替”的讲、学、练一条龙教学模式。通过上述举措,课程文化建设逐步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学生既提升专业技能,又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3.6 校企合作“交互式”师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桥梁,“双师型”教师由于其特有的企业工作经验,在走上讲台后必然会将企业文化带到校园。第一,鼓励教师入企锻炼,推荐和委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将校园精神带入企业,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入企期间,教师要向研习专业技术一样研习企业文化,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合格传播者。第二,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企业高工高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将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引领学生自觉养成职业素养。第三,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能工巧匠纳入其中,使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学性、职业性,以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真实需要。第四,建立学生工作委员会,将德育顾问、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法制辅导员纳入其中,走学校、社会、企业联合的学生工作新路子。

3.7 工学结合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桥梁的构建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工厂”,企业是学校的“人才市场”,校企之间有着天然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人才”,结合点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调查结果显示,53%的同学和100%的企业均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行措施中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最有效的方法。各高职院校应坚持“立足市场设专业,立足岗位设课程,立足就业抓教学”的办学方针,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型”顶岗实习,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校企文化融合广搭平台,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受到企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从而在就业时赢得主动。

校企业文化融合的本质应是解决学生从“校园人”到

“企业人”过程中的文化融合问题,从而达到“利在企业、益在学生、誉在学校”的“三赢”局面。为不断寻找校企文化融合点,以达到培养“零对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尤其要了解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情况、切实感受以及所在企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月玲.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途径[J].文教资料,2010(1).

[2]马昀,杨林.高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适应性的调查分析[J].职教通讯,2006(1).

[3]姜汉荣.校园文化企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4]姜汉荣.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5]孙常强,贾永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途径——以交通职业院校为例[J].职业与教育,2011(8).

[6]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2010年(12).

作者简介:

翁楚歆,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学生党支部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校党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干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