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析传媒时代下的艺术媒体批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析传媒时代下的艺术媒体批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媒体社会的今天,艺术的受众改变了,艺术媒体批评成为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新的批评方式。艺术批评不仅要把握大众的普适性还要有深入的学术思考能力。

关键词:传媒时代艺术媒体;艺术媒体批评

中图分类号:J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95-01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迎来大众传媒时代,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艺术批评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一个个专业或者非专业的话题进入大众视野,评论文章层出不穷,争鸣之声此起彼伏。

一、传媒时代下艺术媒体的功能

(一)艺术媒体对大众有导向功能

大众媒体在报道、传播信息时也是行使其导向权力的过程,随后媒体对于信息的相关反馈和讨论,对于大众就更具有影响力。这一点在艺术领域显现得尤为典型,任何一个艺术展览,艺术家都期待着受众的审美判断和评价。一方面媒体自身的评价可能引导着受众的审美,另一方面受众的评价又构成了媒体报道的重要部分。因此,艺术媒体不止简单是一个客观展示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平台,同时更有树立其自身立场和明确其受众群定位的意识。

(二)艺术媒体满足了大众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明使艺术作品能够成批的复制,大大缩小了艺术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大众可以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当代群众渴望物体在人性和空间上更贴近自己,因此热烈地接受复制品。而艺术媒体和媒体批评的勃兴和发展正体现而且大大的促进了这种变化。传统批评以高校教师、研究生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为接受主体,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一般的大众只能对其敬而远之,而大众媒体的发展,使艺术批评面向普通大众,大大满足了大众的主体性。

二、传媒时代艺术媒体批评的特征

(一)话题的通俗性、公共性

在当今的“眼球社会”,艺术批评的受众对象是大众群体,所以依靠媒体传达自己的思想,吸引大众眼球,成为各领域知识分子立足于专业领域乃至介入整个社会的重要甚至唯一快速有效的途径。而大众群体喜欢在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里享受轻松休闲的视听与阅读,这就要求批评家在阐述个人主张时充分考虑并适应大众群体的兴趣和需要,关注或发起大众知道的热点问题,并围绕着一个共通性的公共话题展开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二)批评主体的多元化

在大众文化下,大众与艺术的互动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网络媒介的发展,为大众主体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批评主体,既有编辑与记者主导的“即时的批评”;高校教授、艺术专业的研究生、艺术研究机构的学者为主体的“职业的批评”;也有作家与读者积极参与的“自由的批评”。此外,一些艺术媒体的专栏批评家开始出现,并愈来愈倾向于传媒型知识分子,批评主体还呈现出批评意图多维化和批评精神媒介化的整体特征。

三、艺术媒体与批评家、创作者“联姻”

(一)艺术媒体与批评家、创作者“联姻”

围绕着艺术品,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评估,传媒时代的批评家与艺术创作者往往易于陷入一种“共谋利益”的关系。一方面,知名批评家的参与有效提高了艺术媒体的传播效果与学术质量。另一方面,艺术媒体也为批评家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发表自己的评论观点提供了场所,为艺术家展示作品与成就搭建了平台。面对它们的联姻,我们不能简单的断定艺术走向功利甚或堕落。从学术价值的积极实现角度,批评家利用媒体的话语权力,未尝不是一种参与精神消费的积极姿态。依据这样的前提来看,媒体化批评应该是一种合理、健康、需要不断成熟的开端。而且传媒时代下大多数艺术批评家都身兼学院教授、媒体主编或展览策划人等多重职务,我们已经很难辨析所谓“学院派”艺术批评与“媒体派”艺术批评的界限,其实这对于艺术批评多维度展开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二)艺术媒体批评的突围

艺术媒体批评作为当代艺术批评的新兴范式生存在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体联手打造的文化现实中,肯定是不成熟的。不仅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种种诱惑与挑战,尤其是传统批评的质疑与挤压,还面临着自身的局限以及冲破这局限的种种障碍。在媒体时代下,艺术批评不仅要把握大众的普适性还要有深入的学术思考能力。事实上,如同一件艺术作品要进入美术馆接受大众的欣赏和指责一样,艺术批评同样需要一个平台,接受受众的检验与共鸣,而不是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自娱自乐,艺术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因此,正在兴起的媒体化的艺术批评应有意识地更正自身的陋习。艺术批评家只有在多元化的批评样式中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对学术资源整合利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艺术批评建构中才能有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