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试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苏高考散文阅读试题分析与教学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散文的题材大体有四类:叙事、写景、记人和感思;构思方法基本有两种:由“物”生“思”和缘情述“物”。回顾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选文,建议从题材的角度切入散文阅读教学,以创作者所采用的构思方法为依据,引导学生按规律阅读散文。这样的教学思路与高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试题的设计思路同。

关键词:散文阅读 题材 构思方法 教学 高考试题

一.回顾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选文及试题

1.按题材分类。

(1)高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中的散文是指在现代汉语系统中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生活的内容是写作的素材,素材经提炼写入文章便成为题材;学生阅读散文,第一感觉即文章的内容。因此,从题材的角度切入散文阅读教学,以创作者所采用的构思方法为依据,引导学生按规律阅读散文,进而解答相关试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可能是比较科学的,且切合实际。

散文的题材大体有四类:1.叙事类,2.写景类,3.记人类,4.感思类。

(2)回顾近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散文阅读选文:

2007年的《麦天》属叙事类;

2006年的《一幅烟雨牛鹭图》属写景类(也可将之归为感思类);

2009年的《上善若水》、2004年的《草堂·诗魂》和2003年的《乡土情结》属感思类。

散文有第4类题材——记人(写事中的人)类,但这类题材的散文多以在细节中刻画人物为主旨,与小小说类似,如2008年的《老银匠》。于是,为教学计,可暂将其从散文中列出,与小小说一起,组成单元,专题教学。但必须明白:记人(写事中的人)类散文尽管也是以刻画人物为主旨,但其所记之事并不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它不是小说,属散文。

2010年的《溜索》和2011年节选的《这是你的战争》分别是小小说和小说节选。

2.按构思方法分类

(1)散文创作最基本的构思方法是由“物”生“思”。

由“物”,可理解为遇到了“物”。谁遇到了“物”?作品中的“我”(作者)遇到了“物”。“我”遇到了什么“物”?“我”遇到了某事、某景或某人。

于是,大多数作家创作散文,在拟定作品的人称叙述角度及其语气时,都会在文章的内容中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虚构的)——“我”遇到了某事、某景或某人。

这事、这景、这人,引发了“我”的感思、感悟或感情,于是,“我”向“你”(读者)诉说“我”的感思、感悟或感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阅读散文也就是在倾听“我”(作者)的述说。

2009年所选的《上善若水》写的是“我”“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看到“扑面而来”的“‘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抒发“我仿佛看到了……”的感思。

2007年所选的《麦天》,文中虽无“我”,但语气完全是由一个看不见的“我”(作者)在向“你”述说“关中人”在“收麦的日子”——“麦天”里忙碌、喜悦的生活场景。

2006年所选的《一幅烟雨牛鹭图》写的是“我”“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烟雨中的牛、鹭),“我还真有些忘情”了。“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

2004年所选的《草堂·诗魂》写的是“我”“来到杜甫草堂”,“品味”到了“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2003年所选的《乡土情结》(节选),文中虽无“我”,但语气完全是由一个看不见的“我”(作者)在向“你”述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散文按构思方法分,可以分成两类——由“物”生“思”类和缘情述“物”类。

①由“物”生“思”中的“物”可能是一个风景,如2006年所选的《一幅烟雨牛鹭图》;

也有可能是一个场景,如2009年所选的《上善若水》:在“都江堰”,“‘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

或者是某一特定场景中的某一特定的人,如2004年所选的《草堂·诗魂》:在“细雨”中,在“杜甫草堂”里思“杜甫”;

也有可能是一个事由,如2003年所选的《乡土情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运用由“物”生“思”构思法写成的散文,其题材内容必有两块:一块述“物”,一块写“思”;由“物”生联想,由联想产生“思”。

②运用缘情述“物”构思法写成的散文,其题材内容只有一块——述“物”,其中的“物”多为关于某件事及其场景,或有关某人的事。

题材为关于某事及其场景的,如2007年所选的《麦天》,文中之题材内容全是在述说“关中人”在“收麦的日子”——“麦天”里忙碌、喜悦的生活场景。

题材为有关某人事的,如2011年广东省所选的《严冬海猎》、2007年北京市所选的《湿湿的想念》和2008年江西省所选的《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运用缘情述“物”构思法写成的散文,述说者即使对所述场景或者人事饱含情感,想要抒发,也不直接表达,而是把它蕴含在具体的描述之中,因此,这类散文大多没有独立成段的“感思”内容。这种表达方式更为准确地说,是在含情述“物”。

借王国维论诗词意境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类比:用由“物”生“思”构思法写成的散文,如“有我之境”;用缘情述“物”构思法写成的散文,似“无我之境”。

3.笔墨的重点

(1)对所述之“物”的描述。

题材内容为写景,则重在对所写之景的描述,如2006年所选的《一幅烟雨牛鹭图》的前半篇。

题材内容为某件事及其场景的,则重在对事中场景的描写,如2007年所选的《麦天》整篇对麦熟后女子回娘家帮忙、下面条,男子准备开镰、收割,新麦入囤后一家人虽累却平和、闲散的生活场景的描绘。

(2)如构思立意是用由“物”生“思”之法的,还重在对所生之思的阐发。

如2009年所选《上善若水》后半篇对保护生态、造福人类的感悟;

如2006年所选《一幅烟雨牛鹭图》后半篇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又如2004年所选《草堂·诗魂》的大多数篇幅都是在写“我”在“草堂”里感慨“杜甫”的人生际遇,反复“品味”着“文章憎命达” 这句箴言所含的人生意蕴。

二.对散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1.兼顾题材、构思方法分类,精选教学例文及其试题。

2.在课堂教学中,按学生考场答题的实际情境,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掌握散文阅读最基本的思考方法。

(1)在粗读中思考并判定:

①该文的构思方法是由“物”生“思”法,还是缘情述“物”法?

②该文的题材内容主要是叙事类,写景类,感思类,还是写人类,抑或小小说?

(2)在细读中圈画并判定:

①文中是怎样(有哪些语句,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文中之景物、场景、人物的?这些语言和方法突出了该景物、该场景、该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②如运用由“物”生“思”构思法的,那该文在描述该景物、场景或场景中的人事的基础上,还产生了怎样(有哪些语句,有几层含义)的感思?主要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艺术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3)在精读中思考:

①开头为何如此下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

②文中有几处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语句?如有,则分别是从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

③文中有几处显现文章旨意的语句,这些语句如何理解?进而如何理解题目?

3.帮助学生归纳并理解散文知识尤其是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具体从略),在训练中规范学生的答题用语。

4.以上阅读过程中思考的内容与试题的对应关系

(1)开头为何如此下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

2009年《上善若水》: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是怎样(有哪些语句,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文中之景物、场景、人物的?这些语言和方法突出了该景物、该场景、该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①2007年《麦天》: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②2007年《麦天》:“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现特色。

③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④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⑤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该文的构思方法是由“物”生“思”法,还是缘情述“物”法?

如运用的构思方法是由“物”生“思”法的,那该文在描述该景物、场景的基础上,还产生了怎样(有哪些语句,有几层含义)的感思?主要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艺术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①2009年《上善若水》: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②2004年的《草堂·诗魂》: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③2004年的《草堂·诗魂》:阅读第四段画线的句子,说说“杜甫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④2003年《乡土情结》: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⑤2003年《乡土情结》: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⑥2003年《乡土情结》: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4)文中有几处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语句?如有,则分别是从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

2007年《麦天》:“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5)文中有几处显现文章旨意的语句,这些语句如何理解?进而如何理解题目?

①2009年《上善若水》: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2007年《麦天》: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③2009年《上善若水》: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④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⑤2004年的《草堂·诗魂》:文中第四段最后一个句子“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该如何理解?

周岳,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外国语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