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被“酸性体质论”忽悠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是酸性体质吗?”,“你吃的是酸性食物吗?”……近年来,种种所谓的“酸碱体质”和“酸碱食物”之说左右着人们的思维,让人们不由得不信:“酸性”意味着“危险”,“碱性”意味着“健康”,有人甚至买来pH试纸自测唾液、尿液的“酸碱度”……,似乎合理膳食就是追求“碱性食物”,规避“酸性食物”;似乎身体健康就是基于“碱性体质”,远离“酸性体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中了“酸性体质论”的毒。
不求甚解的酸碱生活
每一轮有关健康的热潮出现,消费者不仅需要掏钱买单,甚至还要搭上健康。这一次,我们是不是还要为它付出代价?
追根溯源“酸性”论
作为美容小姐,小薇在入行之前就听说过酸性体质这个词,但具体怎么判断“酸性体质”,她还真不清楚。后来,美容院的老师教会她用 “物理疗法”判断酸性体质。
“办法很简单,就是用刮痧”,小薇说,“正常体质的人,如果仅仅是疲劳,痧痘是红色;如果是酸性体质,就是黑紫色。”小薇和同她一起入职的同事们互相充当刮痧的对象,她的背上也曾出现过几道紫色的痕迹。小薇自认为也是“酸性体质”,在此后的一年里,通过食疗和同事们的物理疗法,“酸性体质”症状逐渐消失。“少吃肉,多吃谷类,还有一些碱性食品。后来慢慢好了。”
在39健康网主编赵慧杰的印象中,“人体酸碱平衡”概念大约是前两年开始火起来的。跟朋友们聊天,也会经常被问起“你是酸性体质还是碱性体质”的问题。“我记得当时有商家在卖一个叫酸碱平的东西。”赵慧杰回忆说,“我不知道是保健品还是营养品,主要说的也是酸性体质的人很多,吃这种东西可以帮助调节。”
江苏南通双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双林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酸碱平衡”的理论。人体正常pH值为7.35~7.45,平均为7.40,呈弱碱性。梁双林认为,现代人由于摄入鱼、肉、禽、蛋、大米等大量酸性食物,使得体内pH值经常低于7.35,这就叫做“酸性体质”。在之后几年的时间里,梁双林的公司和其他生产碱性保健食品的几家公司一起推广“酸碱平衡”的理论。在他们对“酸性体质”人群特征的描述中,“睡眠不好、身体肥胖、情绪不稳”等诸多亚健康症状纷纷入选。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梁双林说,已经成为酸性体质的人,“一定要适当补充第六要素(梁双林公司的产品)这样的生物碱”,才能将体内的酸碱平衡重新调整好。梁双林的“第六要素”并没有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注意,但“酸碱平衡”和“酸性体质”的说法,却一下子在媒体上和都市白领的口耳相传中迅速走红。
在保健的问题上,女人比男人要重视得多。美容院里的常客,大多最关心保健的女人。“她们过来做保养,我们首先就会用刮痧来判断她是哪种体质。”小薇说,“大约一半都是酸性。”多数人在听说自己是“酸性体质”后都会扭过头,一脸惊诧:“啊,是吗?”然后按照小薇的建议,少吃肉,多运动,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还有物理疗法,这样就可以“调整过来”。
“酸性体质就是亚健康。”多数顾客都会仔细聆听美容师们的教诲,并表示回去以后要认真执行。但实际上,没人能坚持下去。除了这种颠倒主次关系的“健康食谱”让人越吃越不精神外,很多女性会员还在接受其他信息,比如不吃肉会老得快。一些略懂医学常识的会员经常会和小薇讨论“酸性体质坏处多”的说法可能“不科学”。对此,小薇说“没关系,反正即使是酸性体质,也不见得非吃保健品,中医物理疗法就不错,比如拔罐、刮痧、芳香疗法、精油什么的。”
一头雾水的酸性体质信奉者
茶叶老板姚耀最喜欢买某个品牌的矿泉水。“这个牌子经常拿碱性水说事,而我又是搞茶叶的。碱性水泡茶,加上茶叶本身的碱性,就是100%的碱性饮料。当然,我喜欢买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超市的饮用水里,它的价格最低。哈哈!”不过姚耀并不相信它的“碱性”,“在常温或高温下,碱性水也容易氧化。出厂是碱性的水,运输途中高温储存,难道就能稳定碱性程度?”
按照流行的“人体酸碱平衡”理论的说法,葡萄和茶叶都属于上好的碱性食物。“但问题是,葡萄吃多了,胃酸好像也会多;茶叶多喝,也没感觉出汗减少或汗味少点。我觉得自己还是容易激动,怕热。”姚耀对以“食补”促“酸碱平衡”仍然一头雾水。姚耀注意到,他周围注重食物酸碱度的人很多,“有的女孩子学明星们,只吃蔬果,几乎不吃肉,但看来皮肤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倒是我太太,每天巧克力和薯片不停,她还喜欢牛肉和高盐食品,又不爱喝水,到现在30多岁,皮肤还像高中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让姚耀疑惑的还有“碱性食物益长寿”的说法。“根据记载,我国最长寿的地区除香港以外,就是上海。而上海的气候并不理想,只是湿润而已,水质也不好,肯定偏酸性。还有个盛产寿星的地区在新疆,那里的老人以肉食和馕为主,蔬菜摄入不多,还喜欢喝白酒。这似乎与宣传的很多长寿和健康的规律背道而驰啊。”琢磨来琢磨去,姚耀决定还是坚信“自己的乐观向上的态度,或许才是健康最大的保证”。
为“酸性体质论”解解毒
其实,这些说法都没有证据支持,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在“酸碱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澄清有关的认识误区,才能真正提高人们对合理营养科学理念的正确理解。
误区一:
体液pH值低于7.35 就是酸性体质
【“酸性”说】
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 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 以下,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
【解“毒”】
医学上从来没有酸性体质
专家支持: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华人科学家 张健
酸性体质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体液中的pH值最好是偏碱性,那样才是最健康的状态。一旦偏了酸性,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小到感觉疲倦,大到癌症。一句话,你能想到的疾病,在酸性体质论者那里,都是因为体液偏酸的缘故。
在揭开酸性体质谬论之前,我们需要先普及一下基本的医学知识。在西医里,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应该是7.4,可以在最低7.35和最高7.45中间波动。一旦低于7.35,就会引起酸中毒,症状是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但如果高于7.45,同样也会引起碱中毒,不仅会肌肉痉挛,还会引起心脏问题。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一旦不能及时就医,都有生命危险。
在人体中,关于体液或血液的酸碱性,自有一套缓冲机制,可以让血液中的pH值保持在一个恒定的值。这套缓冲机制有三个环节:一个是碳酸和碳酸氢盐,一个是肾脏,另外一个就是血红蛋白。这三套缓冲机制就像过滤网和天平一样,自动调节血液里的酸碱度,让它们保持在一个正常的值。因为这些缓冲机制,不管摄入什么食物,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要知道,任何食物要经过的第一关就是胃,然后才是肠。在这样的缓冲机制下,任何食物在胃里都呈酸性,到了肠里就都变成碱性的了。
基于这样的缓冲机制,正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酸性体质人。至于酸性体质论所说90%的中国人都是酸性体质,张健教授对此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是那样的话,只能说明酸性体质人反倒是正常的。因为不管是在医学临床还是在研究中,只要一个人的身体偏酸,也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处于酸中毒状态,不出几天就必定会死亡。”
误区二:
食物改变身体PH值,都市人群80%呈现酸性体质
【“酸性”说】
崇尚饮食文化的老百姓大多讲究食不厌精,过上好日子首先就要吃得好,但是我们在享受好日子的同时却忽略了合理的饮食结构,一些美味佳肴就悄悄改变了我们身体的PH值。
【解“毒”】
“酸碱食物”之说不科学
专家支持: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
一、人体有强大的酸碱调节体系,几乎难以被食物左右。
人体内的酸性和碱性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在自然健康的状况下,我们的身体通常呈现弱碱性,也就是说,血液酸碱度(PH值)通常维持在7.4左右。人体在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不断地摄入和产生酸性或碱性的物质。正常情况下,酸碱物质在体内的浓度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体会对其进行及时的自我调节,以保持血液的pH值恒定维持于7.35~7.45范围内。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不断增强与包括食物在内的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能力,也由此建立和完善了一套非常完整和强大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具体来说,功能强大的肾脏可有效地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呼吸过程也参与酸性物质的快速排出,而体液作为巨大的缓冲池,在所谓酸性物质发挥“作用”前,早已将其中和掉。总之,人体正是通过一系列相互配合的奇妙机制,保障内环境的酸碱平衡状态。
在健康状态下,人体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导致酸碱性的改变,除非消化道、肾脏、肺脏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造成人体代谢和酸碱失衡,但这与食物的所谓“作用”并无实质性的关系。
二、如何科学理解食物的“酸碱性”?
食物的确可以被分为“酸性食物”(或称“成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或称“成碱性食物”)。
所谓“酸性食物(成酸性食物)”,是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有磷、硫、氯等元素,使其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这类食物主要包括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谷类以及硬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
所谓“碱性食物(成碱性食物)”,是指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成分中主要含有钾、钠、钙、镁等元素,使其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这类食物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豆类、奶类以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此外,还有一些既非酸性也非碱性的食物,如烹调油、黄油、淀粉及食糖等,被称为所谓“中性食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决定食物酸碱性的食物灰分,是指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这与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和利用后的代谢产物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目前很多“食物酸碱性”的说法其实是将“食物燃烧后的灰分”与“食物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混为一谈了。
实际上,食物被摄入人体后,要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产物。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而这些产物的酸碱性其实已经与摄入食物的灰分没有直接关系了。
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即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度)正是上述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的几种矿物质灰分就可以决定的。
三、平衡膳食不等于“碱性食物”
目前确有大量证据显示,充分摄食蔬菜和水果能够预防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但这并非因为它们是所谓的“碱性食物”,而是因为它们富含各类对维护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
同时,大量进食动物性食物等所谓“酸性”食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不是因为其灰分呈酸性,而是大量吃动物性食物可能导致能量、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摄入超量,而部分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不足,从而导致肥胖等危险性增高。
实际上,讲求食物多样化、保证荤素合理搭配是平衡膳食的重要原则。各类食物均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司职不同的健康作用,扮演不同的保健角色,相互不可替代。只有和谐共处,才能最终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而一味追求所谓“碱性”食物,摒弃“酸性”食物,只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新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最终损害的还是身体健康。
我们澄清所谓“酸碱”认识误区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误区三:
酸性体质易得癌
【“酸性”说】 告诉你致癌最根本的原因――癌症喜欢酸性体质。如果人体的体液酸性化,就会导致癌变。
【解“毒”】
酸中毒不等于“酸性体质”
专家支持:北医三院肾内科主任 汪涛
酸性体质这个概念本身就不科学,因此以它为依据推导出的理论也都不科学。“酸性体质容易得癌”这些说法当然站不住脚。
汪涛教授说,他的临床实践中,从来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事实上,的确有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由于代谢出了问题,会出现酸中毒的现象,但酸中毒并非“酸性体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些专家都不愿意用酸性体质这个词,而是用酸中毒来代替这个医学上造出来的名词。
误区四: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酸性”说】 当酸素在体内不断堆积,量变引起质变,疾病就会产生,据统计,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血脂症患者,都属于酸性体质者。
【解“毒”】
酸性体质致病是在偷换概念
专家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吉军
酸性体质的制造者用一些常见的表现来描述酸性体质:头疼、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健忘、免疫力差、皮肤无光泽、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腹泻、便秘等等。这些症状似乎都是亚健康的症状,难道亚健康的人都是酸性体质吗?
亚健康的出现是由于生活状态、生活环境、日常饮食、自身调节不好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都是大家知道的,公认的,既然知道病因了,就应该有意识地针对引发的原因进行自我调节,从“根”上去解决亚健康的状态。
而酸性体质的倡导者由于缺乏相关系统性的研究,所以就只能从表面来判断什么是酸性体质。事实上,依据这些表现就说是酸性体质的提法非常牵强。
人体的酸碱平衡究竟怎样维持稳定状态?人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一整套代谢调节稳定机制,这是中医养生观念的生物学基础。人体为了保证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人体的内环境是必须维持相对稳定,包括体温、血液的PH值、血压都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这个稳定的状态没有维持好,人体内部代谢紊乱,人的身体就会出很大的代谢问题。人体血液的PH值降一点儿,人体的代谢就会紊乱,出现很严重的问题,而不是什么“酸性体质”的那些表现了。
【结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健康观
专家支持: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
回顾30多年的养生健康史,打鸡血、饮水疗法、甩手疗法、红茶菌、醋蛋疗法、全民气功热,举国的健康潮流此起彼伏。最近,在“排毒热”过去一年后,又兴起了平衡人体酸碱度,精致健康人士纷纷捧起碱性食物,以抵挡酸性体质,强健体魄。“这个世界上最奥妙的莫过于生命了,产生各种说法一点也不奇怪。”对此,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如是说。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很多疾病是怎么产生的,都没有定论。正是因为生命的不可预知性,将所能看到的方法都用在延长寿命上,不过是人的本能而已。以近几年推出的酸性体质概念为例,如果按照他们推崇的饮食方式,那就得尽量少地食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干脆做回食草动物。不用说别的,就冲90%的中国人都是酸性体质(所谓轻度酸中毒),那我们每天看到就不是亚健康的中国人,而是必须住院的中国人。
事实上,健康想要简单也非常简单,饮食均衡自然是第一位,锻炼身体也不可缺少。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可以适当用些中医的刮痧排毒。只要是不妨碍身体本身的,又能求心理踏实的,都不妨尝试。但那些有悖于基本科学常识的健康热潮,在加入之前,最好想一下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决定不吃淀粉,而是期待某些所谓的灵丹妙药就能一步到位永葆健康,那不过是懒人把自己交给一个不负责任的向导,最后的健康之路会指向何方,没人可以保证。
如果自己没有太大的判断力,但至少我们得知道一些原则:靠一种东西解决所有问题的健康宣传或保健品都是骗人的;除非出于减肥目的,彻底和任何一种处于饮食金字塔中的食物绝缘都是不科学的;多去医院做常规检查,少听信没有专业背景的商家推销。总之一句话,锻炼身体、经常检查、均衡饮食、调节情绪,才是最靠谱的健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