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群体动力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群体动力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以体育专业2011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等等方法,对群体动力理论在中体育教学法教学应用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教学设计模块、教学能力模块和理论知识模块都优于传统教学,教学中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化,并且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群体动力 应用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Dynamic Theory in

Middl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Methods Classroom Teaching

JIAO Zhenhong

(College of Sport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PE 2011 students for the study, we use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etc., in case of power theory groups' high school sports teaching method "of teaching applied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ule,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modules are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teaching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promote student learning by the acceptance of conversion to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help students develop skills and spirit of collectivism.

Key words group dynamic; applic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0 前言

群体动力学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提出的,50年代在世界上快速发展。群体动力学是揭示群体发展规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群体行为的引起以及强弱,有外部力量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内部力量的作用。①一个有效的群体可以充分激发群体内成员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利用群体成员的共同智慧,产生群体动力,从而获得比个体单独行动更为高效的结果。在我国80年代群体动力学才得到研究者的关注。现在关于群体动力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关于学习领域的研究不多,到目前还未见到在中学体育教学法的教学中,有对群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实证报导。本研究就是将群体动力学引入中学体育教学法的课程教学中,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2011级学生7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文献的检索,查阅群体动力相关的书籍,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为本文研究和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所有获得的数据处理分析,并进行T值检验,为分析讨论提供数据基础。

1.2.3 教学实验法

实验对象:温州大学体育学院2011级的体育专业学生,分为实验班40人、对照班39人,进行教学实验验证。

实验过程及控制:2013年9月-12月,即2013-2014学年的第一学期,在温州大学体育学院中学体育教学法课上进行实验。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教学能力、理论知识和教学设计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差异性检验,显示两组学生之间在这三方面没有差异性(P>0.05)。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由同一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两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保持一致,没有告诉学生进行实验的事实,减少了学生自我加强实验效果的心理暗示。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测试,两个班按照正常考试进行,增强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实施施加群体动力的思路,其过程如下:(1)学习小组的确立:按照男女的性别比例,每组2名女生和6名男生,结合学生成绩进行分组。这样便于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能够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同时组与组之间能够在一个大体相同的实力背景下进行比较,便于组间的公平竞争。(2)建立明确目标:本课教学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即教学设计模块、教学能力模块和理论知识模块。每个模块又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符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且保持较为持久。(3)建立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不同的领导方式造成不同的群体气氛,不同的群体气氛对于群体效能的发挥起重要影响作用。②建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可以发挥群体的力量。在理论课堂上,教师让小组内的成员轮流发言,补充发言,激发群体成员平等互助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助于整个群体目标的实现。在实践课上,进行现场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群体的动力。(4)建立行为规范:可行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群体规范分为明文规定的要求和群体成员约定俗成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1)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较,实验班学生在教学设计模块、教学能力模块和理论知识模块,都优于对照班。结果见表1:

表1 教学设计模块、教学能力模块和理论知识模块比较表

从表1可以看出,群体动力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法课上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验班学生在教学设计模块、教学能力模块和理论知识模块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其中教学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群体教学,为小群体中的每位同学都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群体动力理论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法教学中,不仅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优于传统教学,而且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也优于传统教学,说明它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培养了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对体育人才的优良品质。

(2)群体动力学理论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交往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群体动力理论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acobs曾提出简单地把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并不能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展开。③通过教学目标设置、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组内合作的开展与小组间的竞争,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化,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运用群体教学理论于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而且通过组间的竞争,强化了学生参与的行为。它解决了从学生兴趣和要求出发,区别对待的难题。它代表和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适应了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表2 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表

从表2可以得出,群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创造了条件。每个小组都经历组成、过渡、执行和融合四个阶段。在小组形成阶段他们礼貌、尊重、和谐;在过渡阶段,小组成员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个性,而易争论和辩论,与小组的领导之间形成冲突,关系紧张,影响组织任务的完成。但经过这个阶段之后,成员能够找到合适的角色,小组形成了比较清晰完善的组织结构,内聚力也不断地加强。内聚力是群体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④是保持群体内个体间联系及个体与群体间联系的力量。⑤通过内聚力使小组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可以达到相互帮助、优势互补的作用,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交往能力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融洽了感情。

从表2还可以得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教师的评价主要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小组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整个集体的成绩,它不仅要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且小组成员为了集体都会献计献策,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发展,这些行为还会不断地强化和和巩固,小组成员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能够团结协作,形成很强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一般说来,提高群体集体主义精神可以促进群体成员对所属群体的责任,积极地为本群体的目标任务努力。其次,群体集体主义精神的提高使得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帮助。

3 结论

(1)群体动力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法课上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2)群体动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化。(3)在中学体育教学法课上运用群体动力理论,有助于交往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基金项目:温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jg01D)

注释

① 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0.

② 王月华.论体育群体与体育教学[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2):97-99.

③ Jacobs,G.Co-operative goal structure: a way to improve group activities[J].ELTJournal.1988.42(2):97-101.

④ 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04-106.

⑤ Forsyth,D.R.GroupDynamics[M].2ndedition.Brooks/Cole,PacificGrove,CA.19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