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平衡的生态语文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平衡的生态语文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语文”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对此我们提出了很多见解,并作了诸多实践。有从规律或原则上作理论探讨的,有针对个案分析方法或特征的,有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谓“百般红紫斗芳菲”。事实上,我们探索生态语文教学多年,既取得了许多成绩,也面临着许多不平衡问题。比如对语文课标的片面理解,教学实践的失度操作,评价重心的失衡等等,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现象,造成了教学生态的严重失衡。其实我们认真思索课堂的生命状态可以发现: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总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和主动的参与状态中,教师也以饱满的情绪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人、活动、环境等关系平衡、和谐共生。所以,平衡应为建构生态语文课堂、实现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语文课堂:平衡让生态系统中各类关系和谐统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缺少学生向教师质疑。这样的“一言堂”或“话语霸权”,不能形成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提出对话,就是要实现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多种关系的平衡。

关系是多向的,人与环境之间、人与活动之间、人与人之间;对话也是多元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多种关系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相互倾听和诉说,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共享。因此,语文教学中,师生行为关系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更应该表现为相互的交流与探讨,欣赏与评价。这样的关系才是和谐的,才有利于语文课堂的平衡发展。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则是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中作者的表达意向、感情联系起来,并做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阐释,以达成与文本思想价值的共享。这是阅读主体与客体之间多种内在元素的和谐统一,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单纯、肤浅的理解状态。

关于对话,语文阅读实践中存在喧闹与宁静的矛盾。这是教学方式应用失衡出现的问题。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气氛沉闷,没有活力。安静了,但缺少激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被激发。于是进行改革,生态课堂应运而生。在这面旗帜下,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生态观中的“自主”、“平等”、“开放”,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各种实验课开始给学生“松绑”,课堂上,学生讲了、演了、笑了、闹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但是透过这些表面的热闹,学生在对话与交流中没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对话是毫无价值的。课堂的生态失衡,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便不能称为和谐。促进和谐发展的生态语文教学不仅追求外在的观察、倾听、研究,更追求内在心灵的完善和精神的提升。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的自我对话,才是生态课堂的最理想境界。

生态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学习主体个性、自由、平等的对话问题,也要关注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主导作用,以此平衡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教师通过参与对话、交流,准确把握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适时观察学生情感变化,及时了解学生完成训练的速度和质量,有目的地调控教学活动,使教学目的更趋合理,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从而建构和谐的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堂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

语文生活:以平衡实现“花盆效应”向“生态教学”转换

《语文课程标准》提示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走出“知识中心论”,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实现课堂内外的和谐互动。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过程性学习,这一过程一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就会拥有“源头活水”,充满生机,语文教学也会因此而和谐。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课内,依托教材,以“指导”、“训练”的方式,有计划的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应用技能。它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此背景下的课堂是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僵化的而非创新的,是知识本位而非能力发展的。这种教学特征我们称之为“花盆效应”。它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被培养对象也会过分依赖老师的主导,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同花盆里培育鲜花一样,长期下去,语文必然缺少活力,成为一枝枯萎的花。

其实,语文本应与生活相联。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是语文学习的显著特征,是语文教育走向生态平衡的途径。生态语文教学强调课堂与自然、社会和谐关联,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这正是语文联系生活的体现。因此,语文教育除了关注教材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实现语文内外资源的和谐统一。只重教材不关注生活,知识难以灵活运用,难以在实践中创新,难以升华为智慧;而离开教材的无本之延展,知识必然难以系统,难以优化,难以融会贯通。二者只有通过互补渗透、相互促进,达到内在的平衡,才能进一步完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语文世界才会显得鲜活美丽,繁花似锦。

追求语文学习课内外的和谐统一,也体现了多种学习方式的互补。因为“和谐”,语文学习不再只重训练,更注重感悟与积淀,观察与思考。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去认知、欣赏与创造,形成乐于阅读、勤于观察思考、勇于实践的良好语文素养。

语文思维:平衡使思想的原野蒹葭苍苍

生态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作用于训练对象,并随之产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思维特征的过程。在这样的思维训练过程中,师生注重多方交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思维主体的意识不断优化,不断地在聚合、发散、聚合的碰撞过程中推向高潮和深处。”[1]

过去,语文往往只注重单一、僵化的知识技能训练,忽视了语文思维应具有的交流性、整体性、广泛性和渗透性特征。“应试语文”更喊出了“语文教学理科化”的训练口号,像理科一样搞题海战术,忽略了语文学习应注重以诵读、品读、积累、感悟、鉴赏及表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要求。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严重失衡的表现。语文世界里,学生已不再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而是一个做题的机器,装知识的容器。这样的语文思维训练其实是在一点点蚕食学生的生命。

现在我们提出生态语文教学,就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训练方式,让学生识记、理解、运用、鉴赏等多种能力平衡发展,而不能顾此失彼。在思维训练上不仅仅把目光放在知识的获得上,也要着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的自我培养。比如阅读教学。我们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思维能力,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诵读中品析语言的表现力,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比如写作教学,要训练思维主体丰富的想象力。再比如语文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生态环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其语文思维。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鲜活灵动起来,语文的生命之树才能长青。

当然,语文思维训练离不开正确的评价方式。“应试语文”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形成性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功能。这显然是错误的。但如果为了体现评价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只作探究性思维训练而忽视记忆能力的训练,那也是要不得的。诚然,没有了探究训练就不会有能力的提高,但没有了积累就没有运用,没有读背就没有语感的培养,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生态语文教学观强调构建多元互补的评价生态系统,过分强调某一方面都是有悖于生态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的失衡必然会带来思维训练的缺陷。只有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引导语文思维训练向平衡的方向发展。

—————

注释:

[1]江毅华《认知冲突与语文教学》,《新课程》2010年第8期。

(作者单位:泰州中学附属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