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孩子的“破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孩子的“破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一:

姨妈给4岁的侄女云云送来一只会“发亮”的小鸟玩具,只要一按开关,小鸟肚子就会闪现出变幻的光彩。云云高兴极了,不停地拨弄小鸟。突然,云云将它高高抛起,摔到了水泥地上――小鸟被摔裂了。姨妈厉声批评了云云,结果她委屈地说:“我只是想看看小鸟肚子里是什么东西……”

分析:对孩子来说,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新鲜的。3~5岁的孩子在开始接触和认识世界时,都带有好奇心理,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往往会亲自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甚至用“摔”的方式,来看看它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无疑,云云正是急于弄清小鸟发光的原因而采用了“破坏”的方式,尽管造成了玩具的损坏,但却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表现。如果家长不由分说给予指责,不仅会打击孩子求知的热情,还会使孩子变得胆怯。

对策:首先,把家里易碎的贵重物品收放好,在孩子能接触的范围内摆放一些安全的物品或耐摔的玩具。其次,家长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可以拍打皮球、摆弄凳子,而煤气炉、插座、电脑等却不能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情况下接触。同时,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摆弄出不同的造型。最后,为了增长孩子的见识,家长在修理或操作一些安全的家中物件时,不妨让他一起参与。

案例二:

妈妈给天天买了一辆电动玩具车,玩具车能通过遥控自己开动,在妈妈的示范下,天天很快熟悉了操作。可是,妈妈才离开房间一会儿,就听见“啪”地一声响,过去一看,发现玩具车已被压得散了架,轮子滚落两旁。妈妈非常生气:“新买的玩具那么快就弄坏了?”天天怯怯地解释:“我以为它能驮着我走。”

分析:孩子天生喜欢模仿、尝试,但由于认识和能力的局限,在实践中往往会造成东西的破坏。天天就是从对汽车能“搭人”的认识中来进行模仿的,尽管结果造成了损坏,但这种“破坏”并非有意,应该给予谅解和正面指导。同时家长也应该认识到,孩子对力量的使用和拿捏也有学习的过程,所以家里难免会出现诸如抽屉被拉到地上、报纸被撕烂、碗里的饭被舀到桌上等现象,这些都是孩子的正常行为,是他在学习与外界磨合的一种方式。

对策:其一,让孩子对过失进行善后处理,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杯子打翻了,就让孩子用抹布擦干桌子;玻璃瓶打破了,让他帮忙拿来扫帚和垃圾铲等。其二,通过示范和实践,让孩子了解力量和物品之间大小、轻重的相对关系,学会如何保护物品、控制力度。

案例三:

周日,爸爸对豆豆说:“今天妈妈要加班,爸爸又要赶写材料,你就自己在房间玩吧。”豆豆很不愿意:不是答应今天去公园的吗?如今又不算数了!他噘着小嘴回到房间,重重地关上了房门。两个钟头后,爸爸到豆豆的房里一看,发现他把玩具的零件摔了一地,图画书也被撕得乱七八糟。

分析:家长常会因为客观因素而导致对孩子失约、失信,但年幼的孩子很难理解成人世界事情的轻重程度和先后次序,只会想到自己的权益被无情剥夺,甚至怀疑父母对他的重视和关爱。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孩子有时会用“破坏”手段来表示抗议,发泄心中的不满。

对策:家长应该及时和孩子谈心交流,了解他的烦恼根源或心理需求。当由于自身的原因导致孩子的心理困扰时,要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教育方式。平时,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特别是独生子女,不妨让他常和邻居家的同伴玩耍,节假日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的生活丰富开阔,保持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