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站在“克隆”金字塔上的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站在“克隆”金字塔上的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个人简介:

石德顺,男,1962年出生,广西兴安县人,博士,研究员,现任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执行专家组专家等职务。

多年来一直从事动物克隆及体外受精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丰富和发展了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胚胎早期发生的理论,在国内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牛体外受精程序,先后繁殖了试管牛犊230余头,且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功获得了世界上首例受精卵冷冻保存的试管牛、体细胞克隆水牛、转基因克隆水牛、显微授精转基因水牛和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水牛,我国首例试管水牛和胚胎细胞克隆牛。

先后280余篇,参编专著两部,教材三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获授权2项)。曾先后4次担任国家“863”计划课题、“973”计划课题和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的评审专家,2次担任国家“973”课题的中期评估和验收专家,多次参与国家“863”计划战略研究规划、项目年报和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克隆原为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培育动植物,克隆技术又称为“生物放大技术”。自1965年生物学家童第周对鲤鱼、鲫鱼进行细胞核移植技术开始,我国的克隆技术也日臻成熟。1995年7月1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第一头胚胎细胞“克隆”牛犊在广西诞生,广西大学石德顺教授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中书写了又一重大克隆技术的创举。本期,本刊记者邀您一起探访这位“克隆”技术金字塔上的人

孜孜好学终圆求学梦

上世纪60年代末,石德顺踏入了学堂,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70年代中期,初中毕业后,石德顺被推荐到公社“五·七”劳动学校学习。由于特殊情况,上学不到半年时间他就退学回家务农。14岁的他当过木工,修过水库、公路。艰辛的日子里,他的求学梦始终坚守在心中。1978年,石德顺再次走入校门,成为“五·七”劳动学校的一名插班生。尽管当时学校设备落后、师资不足,但是,石德顺凭着超人的毅力刻苦学习,1979年,当年该校只有他一人高考金榜题名,考入了广西农学院畜牧学专业。

石德顺上大学后,面对优良的学习资源,他如饥似渴地扑到书海里,课余时间他是图书馆的常客,他对生物技术类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希望在这条道路上也成为一名攀登者的愿望。

毕业那年,石德顺报考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成绩优秀,却因为客观原因与南京农业大学失之交臂,最终被分配到广西兴安县畜牧水产局工作,成为一名基层干部。参加工作后的石德顺,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求学梦,他选择了继续考研之路,第二年考上了母校——广西农学院,并有幸师从我国著名畜牧学家王丕建教授,开始了他的研究生生涯,更明确坚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研究生毕业后,石德顺就职于广西科学院,不久,他调回广西农学院主攻试管牛研究工作,并于1989年受委派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爱尔兰攻读博士期间,石德顺对牛胚胎体外技术中的卵细胞的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受精卵的体外培养等三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使牛胚胎体外生产技术的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卵母细胞的胚胎发育率由原来的20%-30%提高到40%-50%。此外,在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胚胎早期发生等方面理论上也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和突破。毕业之际,年轻的石德顺博士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导师Ian Gordon教授和答辩主考老师R·H·F·Hunter教授的高度评价。石德顺学成后,带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毅然放弃了国外开出的优厚待遇,1991年8月,回到了培育他的这片壮乡热土 。

科研之路看我挥斥方遒

回国后,石德顺所在的动物繁殖研究室正承担国家“863”项目“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由于国内实验条件的不足,该项目的研究一直未能取得明显的进展。石德顺充分利用在国外的学习所得,很快在国内条件下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牛胚胎体外生产程序,受精分裂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了70%,并于1992年9月获得了广西首例试管双犊,同时还提出了“牛体外受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效果是诸多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环境条件的改变亦需对其程序作相应调整”的新论点。经过进一步系统的研究,牛卵母细胞的受精分裂率稳定在80%左右,囊胚发育率达50%-70%,胚胎冻后存活率达80%,鲜胚移植妊娠率达50%-60%,冻胚移植妊娠率亦达40%,一共繁殖试管牛犊230余头(约占国内试管牛总数的3/4),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冻前部分脱水、超速冷冻牛体外受精胚胎的研究也已取得了新的突破,获得了世界首批用该方法冷冻保存繁殖的试管牛犊(6头),且发现全为公犊。这不仅简化了体外受精胚胎的冷冻方法,便于推广应用,还为牛的性别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该项成果于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牛体外受精技术成功的基础上,石德顺还参与水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为1993年9月我国首例试管水牛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受精卵和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一直是低温生物学的一个难题。石德顺采用玻璃毛细管作为冷冻容器,并对防冻剂和平衡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终于建立了一套牛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和受精卵的玻璃化冷冻保存方法,于1999年4月获得世界首例受精卵冷冻保存的试管牛犊,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动物克隆一直是胚胎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石德顺于1993年就开始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经与华南师大谭丽玲开展合作攻关,很快就取得了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突破,于1995年7月14日研究成功获得我国首例胚胎细胞克隆牛,1996年2月17日又获得另一头胚胎细胞克隆牛(因未及时助产死亡),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石德顺一直致力于牛和水牛体细胞克隆的研究,已攻克了受体卵母细胞去核率低和体细胞融合率低等技术难题,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细胞克隆方法。2004年11月研究成功获得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2005年3月又成功获得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水牛,至今已一共获得6头体细胞克隆水牛,其中两头健康存活。此外,黄牛体细胞克隆也取得了突破,2005年10月成功获得广西首例体细胞克隆黄牛。

石德顺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瞩目。2005年4月21日,美国大西洋协会、美国战略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MichaelPillsbury公布了一份题目为“中国科技竞争力的进展:需要重新评估”的报告,提交给美国的“中国经济与安全事务委员会”。报告长达158页,收集了大量中国2003至2005年的科技新进展,重点列出了17项他认为值得关注的中国科技的成就与计划。其中,石德顺的研究成果《细胞克隆技术——世界第一头克隆水牛》榜上有名,排列在17项成果中的第8位。2008年10月,石德顺受邀在“生殖生物学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发育潜能与成熟分裂调控”的大会报告,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0年是石德顺课题组收获丰硕的一年。先后研究成功获得了世界首批转基因克隆水牛、显微授精转基因水牛和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水牛。转基因克隆水牛和转基因水牛被国内外70余家媒体转载,并被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制作成专题片“不一样的水牛”播出,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此外,水牛成纤维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获得了诱导的水牛多能干细胞。经RT-PCR检测,证明诱导的多能干细胞表达包括三个胚层的特异性标志基因;经畸胎瘤实验,证实诱导的水牛多能干细胞能分化形成三个胚层的不同组织。

严于治学身先垂范

作为学术带头人,石德顺非常注重学科团队建设及年轻人的培养,更倡导以人为本、团队协同合作的思想。石德顺一直认为,好团队是带出来的。团队的建设不仅需要带头人“传、帮、带”,更要以身传教耳濡目染。石德顺以他独有的学术威望和人格魅力,集聚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学术骨干,更有多名博士出国进修后仍积极争取回到他的科研组。目前,石德顺团队有8名博士、4名博导,形成了一个从基因克隆与转基因载体构建、细胞培养与基因转染到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等几个关键环节相互紧密衔接的动物生物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成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与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之一。

面对丰硕的科研成就和满载而至的荣誉,石德顺对我们说:“成就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团队齐心协作的结果,是家庭支持的结果,我只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我是这片土地的儿子,我有责任把她建设得更美好。”石德顺温文儒雅,平凡朴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鲁迅先生那句“俯首甘为孺子牛”用在石德顺身上最恰当不过了,他就是一头默默耕耘、甘于奉献、坚守追求的“牛”。

访谈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三个小时,石德顺轻松应答的态度让我们愈加崇敬。石德顺语重心长地说,当今社会的年轻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总体战略规划,正确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扮演好每一个角色,立足做好本职工作,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与同事团结友爱,才能在一个和谐的团队里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做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