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孟子》,学修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孟子》,学修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初中课本中入选了《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鱼我所欲也》三篇,可见,孟子的语言是别具特色的。中学生读《孟子》的语言,重点要学习书中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让我们在领略孟子这位大师的斐然文采时,也学学他巧妙的语言运用。

关键词:《孟子》;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

孟子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孟子》一书,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层出不穷。在中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这位语言大师的斐然文采,同时还应教他们学以致用。

赵歧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的文章“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可见,比喻是《孟子》中常见的一种修辞。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三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特点。明喻是其中最常见的。在《梁襄王上》中,对于梁襄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就用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解答。言约而意丰,语言浅近而意旨深远,既让听话者轻松明白他的语意,更深层的政治目的即希望君王实行仁政也从这个比喻巧妙地表达出来。除明喻外,暗喻在《孟子》中的运用也不少。在《鱼我所欲也》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比喻将生与义不可得兼的道理喻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构思奇特,耐人寻味,把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道理阐述得更加鲜明。在《孟子》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比喻,即博喻。《离娄下》中,孟子为了向齐宣王说明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一连用了六个比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一连串的比喻把君对臣的不同态度以及臣对君采取的相应回报十分形象地揭示出来,这类比喻深刻地揭示出君臣之间的复杂关系,生动有力,形象而不乏深度。

总的来说,比喻是《孟子》一书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修辞,明喻的运用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暗喻构思奇特,容易打动人心;博喻深刻而有力,气势磅礴而又贴近真实,如此生动作比是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普遍缺乏的,要增添文采,不得不多像孟子学学。

孟子的文章常常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孟子》中有大量排比运用。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所说:“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用以说明人要先遭受苦难然后才会奋发而有所作为。这样采取接连不断的方式连缀地说出,文章的气势便呼之欲出,如滔滔江水奔涌而至,不可阻挡。《离娄上》里,孟子也阐述了由天子及庶人的“不仁”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由上及下,从天子到庶人,“不仁”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通过这组排比,从反面说明“仁”对于人的重要性。这一排比是从反面来提出“仁”的极端重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让人心悦诚服。文中的排比如一串串连缀的珠子,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更令文章有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

纵观《孟子》的排比,有滔滔不绝,步步逼近;不仅丰富了文采,更为文章营造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如果说教学中能够教会学生好好学习并加以利用,作文的气势也就呼之欲出。

《亚圣思辨录》中就有这样一句“为了使两相对立事物的形象、意蕴对比更加鲜明,孟子频繁地运用了整齐、声调铿锵的对偶句式。”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篇中,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这一对偶,充分说明了“人和”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君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中,孟子又道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人要有忧患意识,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即是如此。在《尽心上》篇中,孟子更是一口气说出三组六个对偶句来,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是三组形式整齐的对偶句,充分肯定了良好教育的重要性。三组对偶连缀在一起,使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孟子》中的对偶运用比较多,内容鲜活,对比鲜明,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生作文中也不妨尝试一下。

……

在先秦的众多诸子散文中,《孟子》以其鲜明的特色突显出来。初中仅九下一册书就入选了三篇,可见其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尤其是书中大量修辞的运用更为文章增添色彩。中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文采,如果能够对孟子的文辞多加学习,无论学其生动形象的比喻,或是气势磅礴的排比,还是鲜活而不乏铿锵的对偶,都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参考文献:

[1]赵歧《孟子题辞》,转引自何晓明着《亚圣思辨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2次印刷,第183页。

[2]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赋比兴原则》,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3]何晓明着《亚圣思辨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2次印刷,第181页。

[4]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李羡林、吕薇芬、张燕瑾等主编《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第2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