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子书VS纸质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子书VS纸质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背景

2010年5月28日,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读者》在兰州正式向它的经销商推出了电子书。《读者》杂志集团董事长吉西平表示:这是这本文摘类杂志进入全媒体出版业的第一步。用户可以通过这本无纸、节能、低碳的“读者电子书”读到新一期的《读者》杂志和创刊近30年来的精选文章,并通过专属格式下载各类数字图书。这是内地第一家出版集团推出拥有自己阅读终端的电子书。

2012年11月23日是《收获》杂志创刊5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纪念大会上,《收获》作为国内著名纯文学刊物,告诉大家他们正在着手进行电子阅读方面的调研。《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宣布杂志社将研究开发App软件,开发电子阅读平台等推广计划。

今天,当科技发展的潮流冲击传统阅读方式的时候,纸质书籍似乎正日渐式微。手捧一本散发着油墨香的纸质书,你会想到什么?

媒体说

电子书商称“10年内取代纸质书”

互联网的突然勃兴和膨胀,使得网络就像一个能自我生长自我繁殖到处蔓延的生命体,短短10年间已然长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它迅速地连接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制造出海量的有用和无用的信息,同时提供无比迅捷的自由度。面对这样一个空前强大的文化巨无霸,传统阅读似乎一夜之间变得黯淡无光,并被迅速淹没和窒息。微软就曾夸下海口要在20年内结束纸媒时代。

廉价且海量的网络阅读不断蚕食着传统读者的比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最近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已经达到44.9%。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国民阅读电子书,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的读者规模均超过200万人。

在国外,电子化出版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亚马逊等一大批从事电子化出版的公司日渐强大。包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等一大批历史悠久的出版界大鳄,也开始通过和苹果公司合作等手段,开始向电子化出版领域迈进。无论你承认与否,当阅读终端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的时候,电子化出版取代传统的纸质出版,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中国的电子书厂商也在探索中喊出了“10年内取代纸质书”的豪言。硬件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甚至是移动运营商,都争先恐后地挤进这个行业。同时,电子书的诞生和扩展也将给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重构,尤其是传统的出版社、实体书店和配送系统。

(资料来源:《深圳商报》)

电子书如果取代纸质书是

一件可怕的事情

电子阅读的一个重要麻烦在于,必须以牺牲阅读者的视力为前提。再说,手捧一本书和盯着一块液晶屏的感觉能一样吗?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数千年的阅读习惯不会因为一项新产品的出现而彻底改变。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载体不再是核心问题。

围绕纸质书和电子书的讨论,或许体现了现代人的某种焦虑,即电子阅读时代的来临,纸质书的前景究竟如何?

其实,电子书与纸质书是可以并存的,电子书如果取代纸质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资料来源:《今晚报》)

大家说

迎向灵光乍现的年代

2011年,我没有以阅读为目的购买过一本纸质书,一本纸质杂志,一份纸质报纸,这或许是因为我一头扎入书店稀少而WIFI遍地的香港。每当我看到香港地铁里的上班族,手里的《圣经》都变成了iPhone上的iGod,我总想起本雅明说,印刷术的机械复制把人们带入了“灵光消逝的年代”。既然如此,何不把改变当做恩赐呢?从机械复制到数码复制,再从数码复制到云端共享,我们失去的是搬家的累赘,得到的却是信息流动的共时性——每当我咬着牙把陈年累月的藏书送出去时,就对自己这么说。我也曾热爱书籍的质感,但如果可能,我巴不得给大脑外挂个硬盘。在我眼里,细微的电流在手指下跳动,将是一个全新的“灵光乍现的年代”。

——邱晨,阳光国际视觉总监,某iPad杂志视觉总监

不够永恒的阅读

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认为电子书“正在危害我们的社会”,“我不喜欢电子书阅读的原因是上一分钟你在它上面浏览垃圾网站,下一分钟你又在同一个屏幕上读简·奥斯汀。我觉得对于严肃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永恒感,对于像我这样对文学爱得狂热的人来说,电子书不够永恒。”

巧的是,我在电子书阅读器上读完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正是弗兰岑写的《自由》。2011年我和妻子去欧洲旅行,出发时我们的两只大旅行箱里几乎没有带一本纸质书。我们两人各带了一台Kindle,上面存了上百本电子出版物:旅行指南、小说、杂志,还有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杂书。

长时间的异国旅行难免让人生出思乡之情,我会怀念家乡常去的那家小书店,同时又会感觉不安:这家书店会消失吗?消失的原因很可能和我带的电子书有关。于是会想;也许一切都无法永恒,也许一切都会变成过眼云烟,也许科技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又会让我们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你只能如此聊以:不论是印在纸上,还是显示在屏幕上,文字的意义在于和读者相遇。如果你的文字是真正的好文字,那么,无论它在哪里,都能够在读者的记忆里获得永恒。

——比目鱼,作家,创办读书网站“读写人”

纸质书阅读人群或许会成为小众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一个阅读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浪潮之中。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正在被贴上电子化、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社会化等标签,趋势锐不可当。纸质书或许并不会真正消亡,但必将成为小众。

——黄海均,曾先后做过网易、知乎、豆瓣网的产品经理

应该拉开纸质书和电子书的距离

电子书和纸质书,两种材质本身就不同。纸质书有柔软的气质,而电子书又是技术的载体,两种书在字号运用、页面设计、翻页舒适度等方面都非常不同。我觉得应该干脆把这两种形式的书拉开距离,而不是去模仿彼此。以后人们对纸质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设计纸质书,就要把纸质的特点充分表达出来,读者才会去买,不然他们就都去买电子书了。我认为,纸质书的质量会更好,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一种艺术品。

——朱赢椿,书籍装帧设计师、南京“书衣坊”设计总监

无法想象自己生活在

一个没有书的房间

从小到大,家里不缺书。妈妈是出版社编辑,爸爸也是学文科的,所以家里的书架永远塞不下我们的书。每次搬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那些又厚又重的书。这几年,为了减少搬家的负担,我很少买书了,我的读书渠道逐渐转向图书馆和电子书。但是每当我发现一本需要坐下来好好读的书,我还是会把它买下来。我觉得要真正体会书里的精神世界,还是要慢下来,找个明亮的地方,实实在在地捧起一本书,感受它的质感和气息——我无法想象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书的房间。

——雷旋,乐评人

结语

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位“未来展望学家”预言了四种未来15年影响人类的现象,“书的消失”就是其一。纸质书也许终将成为“图书博物馆”中令人凭吊过往与排解乡愁的展览品,但不管阅读介质如何变幻,人类的书写欲望永远不会消失,阅读的渴求永远不会消失,书也将永远不死。不管多年后人们是捧着一部纸质书围炉夜话还是抱着电子书随时随地坐拥书城,正如艾柯所说的那样:别想摆脱书。只要书继续存在,人类的交谈便不会停止,人类便永远有获救的希望,至于书变成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带来的知识、思考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