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互联网上与乡音重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互联网上与乡音重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花花绿绿的图钉标在一张没有国界的地图上。用鼠标轻点一个蓝色的图标。是一个61岁的台湾老先生用客家话回忆小时候全家人种水稻的故事;接着点一个红色的图标。是一个23岁的苏州小伙用吴侬软语念了一段家乡童谣:再点一个绿色的图标,是一个50岁的湖北十堰市大叔讲了一个仨女婿给岳父拜寿的民间故事……

这是一张中国的方言地图。每个图标就是一段用方言讲故事的音频,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方言种类。成千上万的网友来这里听千奇百怪的各地方言,或者秀一下自己已经有些生硬的家乡话。

而让中国网友最感慨的是——制作这张地图的是两个美国人。“中国人的事情被外国人给办了。汗颜啊!”

柯祎蓝(Kellen Parker)和司圆直(Steve Hansen)从2009年起开始筹办这个旨在记录中国“正在消逝的方言”的网站“乡音苑”(Phonemica)。方言地图便是网站的主打之一。自今年四月上线以来,网站已经拥有一百五十多段录音。

乡音不在鬓毛衰

柯祎蓝是台湾清华大学的语言学研究生。2006年。他第一次来到大陆,在长三角一带生活。学过几年汉语的他发现完全听不懂当地人说话。于是,他开始学各地方言:南京话、常州话、上海话、苏州话等等,还为此开了一个博客。

司圆直通晓中文、西班牙语、韩语和拉脱维亚语等多种语言。他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任教,同时还开了一家咨询公司。2007年,刚到北京时,他也经常听不懂北京话,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他经常拿着一支录音笔,听到不同口音的话就录下来。研究其中的微妙之处。他开玩笑说。北京人就像纽约人,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中心,把其他地区的人说的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当做“方言”。他也开了一个博客,叫“北京的声儿”。

共同的爱好让两个美国^在异国他乡有了交集。他们共同创办了中文语言学博客“Sinoslot”。

他们迷恋中国方言的丰富多彩。“每一种方言都是无价之宝。它承载着历史传统、社会的风俗,甚至于整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当下的中国囊括了数量庞大的方言种类,它们之间有时就如同广东话和普通话那样有着天壤之别,有时又只是村子和村子间发音、用词的微妙差异。”

不过他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离开家乡的年轻人,生活在普通话的世界里。他们用普通话与家人聊天、和同事寒暄、听老友叙旧、找校友聚餐。他们自己的方言却长久地沉默着,最后甚至消失。

“在上海,我经常看到两个人用上海话在聊天,但一面对孩子,他们立刻转用普通话的情景。他们对我说这是为了孩子以后上学和工作的便利。再过几代,也许就都不会说方言了。”柯祎蓝说。

自1955年中国开始推广普通话以后,方言的生存空间便越来越小。这些年,陆续听到“保卫粤语”、“保卫上海话”等呼吁。

柯棉蓝和司圆直也觉得很可惜。美国有两个名字叫做Ozark(欧扎克)和Appalachian(阿帕拉契)的部落,一度非常封闭。他们的语法很特别,用词也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当时,很多美国人笑话他们的方言土,于是那里的人就学习“美国普通话”,后来,使用那种土话的人越来越少。“这种土话很有历史价值,它与这个部落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紧密联系。”

他们明白所有的方言都有“被普通话化”的趋势。“我们无力阻止这样的改变,但是我们希望保留住方言这份文化遗产。”于是,他们萌发了创办“乡音苑”的想法,希望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汉语中每一种方言的声音。

用维基百科的方式

最初,柯祎蓝和司圆直拿着录音笔找不同的人录音。然后再花钱请人翻译成普通话和英语,以便网友在听音频时可以对照文字看懂。

不过,在录了十几段之后,他们觉得效果并不好。“比如,我去我常去的理发店录音,老板很热情,不仅自己录,还让员工录。但是,他们面对我并不说方言,而是说普通话。即使说方言,也很生硬,不流利。还有一次,我去找一个朋友的婆婆,江西人,结果录音笔一开,老太太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司圆直说。“只有面对自己熟悉的人,才能放松下来用最自然的方式说话。我们想录的就是在家里说的话。”

所以,他们开始寻找志愿者来帮忙录音,请他们去录自己的家人、同学、朋友。司圆直也利用自己在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授课的机会向学生介绍“乡音苑”。北大教授陈连山邀请他在自己的民间文学概论课上作报告,课后便有几个学生加入进来。而陈连山也要求每个学生交一个方言版的民间故事。

“社会流动加速之后,改变也是在所难免。方言的颓势是无力挽回的,目前能够做的,就是保存吧。”志愿者“树袋熊”说。

而网络则能让全球各个角落的人加入其中,欣赏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享自己的乡音。柯祎蓝想把“乡音苑”做成维基百科式的:“任何人都可以到网站上上传音频,也可以翻译或者评论。而网站上所有的内容也都是面向公众开放。与大家共享的。”

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回忆。有一个网友给司圆直写信说,他是中国一种很稀少的方言的使用者,自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很多年。离开故乡后,他很久没有听到乡音了。但在“乡音苑”上。他又听到了熟悉的语言,特别感动。

如今,“乡音苑”已经有3000多名注册用户,150多段录音。不过,这离他们俩的目标还很远。受限于网络的普及程度。录音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录音者也以年轻人居多。“中国有将近2900个县,每个县的话都不一样,甚至一个县里都有不同的方言。”在这张方言地图上并没有国界。“我们并不局限于中国境内,希望将来能有华侨华裔,只要母语是汉语的,都能来录一段。”

选自《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