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总部经济助推“走出去”战略实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总部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将企业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空间配置的思路框架,将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看作两个功能板块,推动这两个功能板块在不同空间上进行布局,进而实现不同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我国应加速总部经济发展,加速中国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企业规模实力,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2012年9月“第八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我国总部经济理论的首创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作了题为《总部经济助推“走出去”战略实施》的主题发言,本刊以访谈的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赵老师,您是总部经济理论的首创者,研究总部经济多年,请问,您是在什么样的经济背景下提出总部经济理论的?
赵弘:我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很多困惑、矛盾和问题的经济背景下提出总部经济理论的。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解决了经济发展中很多困惑、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总部在人才、信息密集的城市集聚,为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要素成本越来越高的大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战略思路;另一方面,为地处欠发达地区或中小城市的企业快速提升发展能力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同时,总部经济模式架起了大城市与小城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等资源禀赋差异比较大的地区之间的合作通道,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发展壮大,具备了以总部经济模式发展的能力,也为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奠定了基础。未来应利用我国不同的区域发展落差,支持企业在国内跨区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同时鼓励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向世界,在贴近海外市场、在具有原料成本优势的区域建立生产基地,推动企业从“产品走出去”转变为“品牌走出去”、“渠道走出去”、“基地走出去”,乃至“研发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总部的经济链条,取得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更多的总部经济收益。加快我国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的动因是什么呢?
赵弘:我国企业加快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有三大动因:
第一,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口加工、贴牌生产的模式遭遇双重挑战:一方面,欧美各国普遍提出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重塑国家竞争优势。比如奥巴马签署制造3促进法案,提出“希望未来的汽车、飞机上都能有‘美国制造’标志”;陶氏化学、卡特彼勒、通用电气、福特汽车等开始将部分制造业务从中国转回美国本土。贸易保护主义也随之抬头,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性壁垒(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绿色壁垒(环保管制)、信息技术壁垒等变相的贸易壁垒,给我国产品出口带来更大阻碍,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劳动密集产业逐渐移到周边成本更低的国家。近年来,我国要素供给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价格迅速上升,2001-2010年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上涨2.4倍。2010年我国城镇制造业职工月均工资为2552元,而越南制造业从业人员月均工资为1000元左右,印度为600元左右,我国是越南的2.5倍,印度的4倍。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产业逐渐移到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国。
面对成本更低国家的“吸”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压”,出口加工、贴牌生产模式不可持续,我国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绕开贸易壁垒,更有效贴近市场,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
第二,从提升国家竞争力角度看,我国应加快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增强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目前全球共有8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0多万家分支机构,2010年创造增加值16万亿美元,约占当年全球GDP的1/4;实现了全球70%以上的贸易额,掌握着全球企业93%的知识产权、90%的国际直接投资,形成强大的经济控制力、持续的科技创新力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不少企业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已超越在国内跨区域经营阶段,步入跨国经营阶段。截至2011年末,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3189亿美元,其中2011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0倍。
但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无论从数量看,还是从规模、跨国经营水平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比如2012年福布斯全球2000强企业中,我国内地共有136家,远低于美国的524家和日本的258家。同时,我国许多本土跨国公司主要目标市场仍在国内,跨国经营水平不高,缺乏全球性企业品牌。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相关数据,2011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为26.58%,远低于“2011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0.78%),也低于“2011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40.13)。另外,我国本土跨国公司大多是国有的资源型、垄断型和金融企业。2012年,我国内地69家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只有平安、华威、江苏沙钢、山东魏桥、浙江吉利5家民营企业。
未来,我国应支持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取得全球资源配置的更大收益,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努力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上升为主导者。
第三,国内集聚的大量民间资本,迫切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新的投资渠道和投资领域。
近年来,快速城市化带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51.3%。健康的城市化过程应该以经济基础为保障,也就是说在城市化过程中企业能获得发展,老百姓实现就业,政府从发展中获得税收,这样的城市化才是稳定的、可持续的。但现实中,我国的城市化还没有扎扎实实的经济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很多企业基于房地产的高利润,把实体经济、把主业逐渐弱化,进入到房地产领域。大城市房地产价格高企,出现部分泡沫化倾向。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抑制房地产的泡沫化,这是非常正确的战略决策。
同时,伴随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民间资本迅猛增长,到2011年底,全国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35.2万亿元,企业存款31.4万亿;沪深股市总市值约21.5万亿。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民间游资保守估计已超过12万亿。在房地产受到调控后,大量的民间资本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但由于寻求不到进入实体经济的有效通道,大量进入资本市场、贵金属、收藏品、农产品等可以“资本化”的产品市场,助推通胀预期,最终侵蚀实体经济。
海量的民间资本亟待寻求新的投资渠道、投资领域,一方面应加快金融创新,打通虚拟经济资本循环和实体经济的资本需求之间的通道,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国内实体经济,创造新的财富;另一方面,支持民间资本在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和风险防范的前提下,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向国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内资本过剩的压力,实现整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记者: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有很多方式,传统路径包括设立海外生产基地、构建海外营销网络等。未来应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径,结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需求,支持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设立海外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赵老师,您能具体谈谈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值得关注的新路径吗?
赵弘:我以为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有三种值得关注的新路径。
一是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利用国外优质科技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研发全球化是继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趋势。我国成为许多跨国公司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首选地。1993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到2010年,大中型外贸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达4475家。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应从全球、全局战略需求出发,加快在海外布局研发机构,通过新建、并购海外研发中心,共建国际研发联盟等形式,在多个国家组织全球研发分工,以获取各国的技术、人才优势,同时掌握本土化的需求。根据对科技部、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认定的5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的数据统计,2010年共有68家企业设立了106家海外研发机构,大约1/3是2008年之后设立,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我国企业海外研发机构的发展,一个核心关注点是积极获取海外专利,提高知识产权竞争力。专利权具有地域性,申请东道国专利是跨国公司获取海外知识产权及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途径。比如跨国公司就非常注重在我国的专利布局,截至2011年,我国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89.4万件,其中49.8%由国外企业或个人持有。国外企业对我国专利的投资也值得关注。美国高智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专门从事发明与发明投资的公司,通过大规模购买知识成果(发明、专利等),目前在全球掌握了超过3万件专利,并通过专利授权、创建新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等方式来实现发明成果商业化,或者利用知识产权向侵权企业索要巨额赔偿。因而,我国企业在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时,应特别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防范海外技术和专利壁垒。一方面积极申请海外专利,在合作研发中注意保留相应的专利权,在技术转移时注意保留自己将来使用等权利;另一方面要积极保护我国的专利,包括在专利期未得到转化应用、但仍具有价值的一些专利,加强防范类似高智公司所埋设的“专利地雷”,消除“走出去”的知识产权障碍。
二是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强化对各类分支机构的管理、组织与协调。
跨国公司一般采取“全球化布局、区域化经营”战略。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有两大目标:一是统筹一定范围的多个分支机构发展,提高企业组织管理和运行效率;二是通过地区总部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更好地融入东道国,更好地实现对区域性资源的合理配置。借鉴跨国公司发展经验,我国“走出去”企业应及早谋划,积极构建全球组织架构,通过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加快全球产业布局。
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地区总部时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符合东道国产业布局的趋势要求。企业设立海外地区总部应充分考虑东道国的产业布局政策和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以更好地融入当地产业体系,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撑海外投资扩张。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突出的融资难问题,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资金压力很大。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可以考虑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融资成本较低的地区设立投资性公司,以更好地拓宽融资渠道。
三是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对全球生产、销售、融资、品牌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通过全球供应链网络实现企业全球扩张,是企业跨国布局的最高级形态,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总部负责制定总体战略规划,掌握核心技术、品牌和渠道;地区总部承担相应区域管理决策职能,负责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契约或资金控制供应链成员企业;工厂、生产基地则主要负责核心部件的生产;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由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完成。美国苹果公司是以总部经济模式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典型。苹果并不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和工人,其零部件和组织业务全部委托供应商(代工厂)来完成,通过地区总部统筹管理各区域的销售运营及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生产,英特尔、艾默生、LG、松下、索尼等世界知名企业都进入苹果的供应链。
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也应该积极探索这种发展模式,以总部经济模式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使企业自身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创建长期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推动企业通过供应链网络在更大范围内对全球资源与合作伙伴进行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
记者:在这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发展总部经济的步伐更大,成果更显著。只要全国地区之间、园区之间加强学习与交流,一定会将我国总部经济推向新的高度,为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作出更多的贡献。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