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技能的优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技能的优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提问要取得成效,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从训练目标、教学策略、训练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构建起相应的课堂提问体系。

一、总体设计,分层提问

所谓总体设计,就是课堂提问一定要紧扣教材和教学目的,从整篇课文着眼设计提问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提问设计首先要考虑其整体性。如教学《掌声》一文,教师导入课题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①下课了,操场上非常热闹,你都看到了什么?②可是,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她是谁?为什么不来参加活动?之后,教师又设计了如下局部的七个提问:①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对英子有了一些了解,你觉得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②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③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请你们边读边想,这些词说明什么?④英子不愿意和大家交流,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课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出来?⑤就是那样一个孩子,现在变成了什么样?⑥她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⑦是什么改变了英子呢?教师的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适时而又巧妙,真正收到了提问的效果。这样的提问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二、精减数量,突出重点

1.提倡“精问”,克服“串问”。所谓“精问”,是指紧扣教学目的,抓住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的提问。教学《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我”发现草地会变色及其原因。提问:“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深入去探究。这一部分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表达的效果很好。比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直抒作者的胸臆,让学生思考:联系全文说说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为“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为什么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这几个问题扣住了这篇文章的重点,让学生从词的运用、句的描述上深入理解课文。

2.精略有别,大胆取舍。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品,努力开拓思路;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大刀阔斧,快节奏过去。这样不仅能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令学生学有所得。如教学《神笔马良》一文时,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教学:①突破一词,教活一课。马良的神笔“神”在哪里呢?“神”可以用其他字来代替吗?“神”与这些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神”在文中用得非常精妙。“神”字一方面可以表现马良画艺精湛,身手不凡,画什么就有什么;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心地善良,惩恶扬善,是穷人心中的“神”。这样,学生对马良那种一心只为穷人着想、不为自己谋私利的好品质就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对推敲词语的重要性也有新的认识。②抓住一句,串联一篇。教师出示语段——有人问他说:“马良,你学会了画画,也去给那些大官们画吗?”马良摇摇头说:“我才不呢!我专给咱穷人画!”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专给咱穷人画”,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马良当时的心情?文中几次写到马良给穷人画画?四人小组合作,说说马良怎样用神笔帮助穷人。“文中几次写到马良给穷人画画”,这一问把“画耕牛”、“画门”“画水车”“画大海”这些重点内容都串联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整体效应。“我专给咱穷人画”,这是马良的心声,是对大官们的蔑视,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样,教路、学路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的印象也深刻。③部分精学,突出重点。教师启发学生:马良怎样巧妙地用神笔惩罚了大官?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朗读第10~ 15自然段?(分角色朗读)听着你们的朗读,看着你们的表情,我仿佛身临其境。哪个小组来给大家演一演呢?(配上音乐)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你们想不想尝试做一回小诗人,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写一首小诗?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共同搭建了两个感悟的平台:一是分角色朗读,二是小诗创作。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惩罚大官”这一段上,采用学生最容易表达感情的分角色朗读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

三、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

1.要注意“抽象”和“形象”的灵活运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教师应注意多提具体形象的问题,少提抽象性的问题,尤其是低年级,最好从形象性的问题人手。如课文《海底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如何让学生理解“窃窃私语”这个词?查字典或抽象的提问解释不能使学生得到准确、具体、形象的感知,因而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形象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问:“在海底能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呢?”学生读课文后答:“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教师又问:“这些声音该怎样才能听到呢?”学生答:“必须用水中听音器才能听到,因为声音很小。”教师最后问:“所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声音呢?”学生回答:“窃窃私语。”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了“窃窃私语”在这一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又加深了学生对海底动物特点的了解。

2.因材施教,因人而问。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设计深浅不同的问题。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师可提出一些辅的问题,步步导入对问题的实质性理解。如课文《西门豹》中有这么一句话:“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如果教师问:“西门豹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一般学生难以回答。一位教师抓住重点,灵活地通过一连串辅的问题,饶有趣味地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真灵”是什么意思?河伯的话真的很灵吗?西门豹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通过“真灵”本义的理解,过渡到“讽刺”意思的理解,进而领悟到这时西门豹已定下拯救新娘、惩治巫婆的办法了。当然,也可以对低年级的学生适时讲一讲褒字贬用。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又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四、变换角度,启发质疑

1.“生疑”,让学生发现问题。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即“生疑”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生疑”能力。如《狐假虎威》中有句话:“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黄羊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对这句话你们有没有纳闷的地方?”学生一时语塞,情不自禁地又阅读思考这句话了。教师又启发学生生疑:“狐狸平常一直都是大摇大摆地走路吗?”学生说:“不是,要不野兽它们就不纳闷了。”学生豁然开朗后,教师提问:“狐狸往常怎样走路的呢?”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开头一段:“……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说狐狸往常走路是“窜”,现在是故意“大摇大摆”,正说明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这样,启发学生自己生疑,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导疑”,让学生学会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疑点仅是第一步,这些疑点往往很零乱、破碎,甚至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便要诱导学生梳理、归纳,分清主次,紧扣教材,把这些疑点提炼为比较明确的问题提出来。如教《妈妈的账单》,教师先对这篇课文的题目启发学生“生疑”。教师问:“文中一共写了几份账单?对本文的课题,你们可提出什么问题呢?为什么课题只叫‘妈妈的账单’呢?”教师肯定学生问题提得好,接着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看到儿子开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所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他的餐桌旁,同时给儿子留了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账单。小彼得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无价,由不懂事变得懂事了。所以说妈妈的“账单”不是一般的账单,而是伟大的母爱。但如果题为“两份账单”,就不能把这两份账单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来,不能表达妈妈无声教育小彼得的过程。

3.“寻疑”,让学生探索问题。“生疑”“导疑”培养了学生寻找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寻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问题,这样做可使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如《科利亚的木匣》一文,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注意科利亚,而忽略了妈妈。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人?课文主要写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挖木匣,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那么文中的妈妈呢?你们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先看文中几处写到妈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能否把问题提得更细一点、更具体一点?再看看,这两处是怎么写妈妈的?”这些问题不难回答,后面得加上关键性的一问——该怎么问?还能问什么呢?引导学生围绕妈妈深入探索,使学生明确科利亚是从妈妈身上得到了启示:他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必在原地,妈妈是成年人,步伐的大小一般不会改变。而自己在4年中长大了许多,步伐自然比那时候要大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一般说应从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处人手,没有必要全面开花。

在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握住信息的相互畅通,要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注意倾听、尊重学生的意见,妥善引导,切不可心不在焉,或把教师自己的理解简单地强加给学生,而应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他们优秀的思维品质。

(本文节选自《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5期,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