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堆载预压法在饱和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堆载预压法在饱和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于深厚饱和软土地基的处理,可选择的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堆载预压、真空预压、水泥土搅拌桩法等。本文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四跑道工程为背景,对场区内软土的沉降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得出了其在工程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规律。研究认为针对浦东机场区域的软土地基,采用堆载预压法进行深层地基处理,能够有效减小工后沉降、消除不均匀沉降,研究结果为类似工程进行方法选择及地基处理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饱和软土;堆载;沉降变形

中图分类号:P642.13+3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对于深厚饱和软土地基的处理,堆载预压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工艺简单,效果可靠,当工期充裕、堆载土方充足时,通常将其作为首选。虽然堆载预压法已经广泛应用在软基处理方面,但其理论基础仍未完善,在沉降计算理论、地基土层的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等方面仍有不足,仍需要进一步研究[1]。

本文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四跑道工程为背景,首先分析了工程的特点及场区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对大面积堆载作用下地基土的沉降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有效的治理对策。

2 工程概况

工程场地原地面标高在2.5~4m之间,平均标高约为3m,工程的荷载分填土荷载和道面荷载两部分,主要工程荷载参数见表2-1。

表2-1 主要工程荷载

场地地基土层按其宏观特性可分成4个层组。地表层组(深度为0~5 m):吹填形成,主要为吹填的粉细砂及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粘质粉土;浅部层组(深度为2~10 m):以粉性土为主,夹层厚不均的饱和软粘土;该层组土层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匀,有较高的水平向和垂直向的渗透系数,但由于层状粘性土的隔水作用,因而不利于土体竖向排水固结。中部层组(深度为10~65 m):以粘性土为主,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比、低强度、高等压缩性以及低渗透系数等特点,不利于土体排水固结;该层组在附加应力作用下是产生主、次固结沉降的主要层组。深部层组(深度为65m以下):以砂性土为主,中密~密实,具有中~低等压缩性。各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特性见表2-2[2]。

表2.2 物理力学特性

3 沉降分析

3.1 计算原理

地基沉降按种类可以分为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及次固结沉降[3]。其表达关系为:

(2-1)

---总沉降;

---由剪切变形引起的瞬时沉降;

---固结沉降;

---次固结沉降。

其中,天然地基的固结度按照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微分方程为:

(2-3)

式中:Cv—竖向固结系数。

竖向固结度按照式(2-3)计算,并简化得到:

(2-4)

式中:,

H---竖向排水距离(cm)。

--- 固结时间(s);

---正奇整数(1,3,5,… …)。

3.2 沉降变形分析

选取场内具有代表性的土层剖面,进行工程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分析,地基土层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3-1。

图3-1 工程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层的沉降变形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工程荷载的作用下,未经处理的天然地基总沉降量为91.1cm,工后沉降的50%会在3~5年内完成,沉降历时较长,20年后沉降趋缓,40年后沉降才能收敛。

4 堆载预压

针对在工程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量较大的实际情况,为满足工程的质量要求、减小工后沉降,采用堆载预压的方法进行地基处理,为加快沉降速率,采用超载60%的方式。堆施工从2012年1月17日开始,2012年3月4日完成堆载施工,堆载时间至2012年9月4日。堆载高度-时间模型见图4-1。

图4-1 堆载高度-时间示意图

在堆载的过程中,在堆载体内部设置了监测点,堆载至2012年9月4日时,根据监测结果,沉降已经趋于稳定,沉降速率小于0.3mm/d,对各监测点的原地面沉降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4-1。

表4-1 地表沉降量

从中可以看出,在堆载预压的情况下,原地面沉降小于50cm的点为5个,占总点数的17%,沉降在50~80cm的点为21个,占总数的70%,沉降量大于80cm的占13%。

5 结论

⑴在工程荷载的作用下,工后沉降的历时较长,大部分沉降会在3~5年内发生,天然地基未经处理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⑵本工程采用荷载超载60%、堆载时间18个月的地基处理方式是适宜的,能够满足机场场道对地基沉降控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宗川,顾国荣等,大面积堆载作用下软土地基变形特性[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6):1056~1060。

[2]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岩土工程报告[M],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

[3]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