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书本中来 到实践中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读书,几十年来好像一直都是被动的在读。高考以前,和所有的中学生一样,读书是为了奔一个好的“前程”。参加工作后,先是做理论教员,要给予别人,自己首先得有,被迫之下,得读几本。然后在省市党委办公厅(室)做文字工作,文稿服务,需要理解上情,了解外情,吃透下情,也得读几本。后来到农业部门,尽管宏观的东西“麻”不到我,但具体的东西知道不多,还得读几本。这样“被动”下来,也就深感其中的某些好处。
读书是可以修身养性的。高尔基说:“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读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余秋雨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清朝入关后,一些汉族知识分子是反抗的,他们以“天地为之一寒”的冷眼看着朝廷,而朝廷却奇怪地流泻出一种对汉文化的热忱。康熙除了自己大量博览汉族书籍、吸收汉文化精华外,还下令各级官员“尊儒重道”,向朝廷推荐“学问兼优、文词卓越”的士子,委以重任。这些举动,让原先与清廷不共戴天的黄宗羲等大知识分子们妥协了。政治军事解决不了的问题,文化让他们认同了。治国如此,为人处事亦如此。我常想,如果人人都多读一点书,增加一些书卷气,减少一些市井气,增加一些儒雅大度,减少一些愚昧野蛮,这社会自然就和谐了。
读书是可以提高领导水平的。有知才有识,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做有识之士,首先得在知上下功夫。知的渠道很多,读书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做一个部门和地方的领导,知和识都很重要。我的一位老领导这样说过,当官最怕的是主观、有权、无知,胸无滴墨点子多,情况不明决心大,这对人、对己、对事业伤害都极大。我曾经有过类似的例子,就是对城镇化的理解,在此之前,一直以为城镇化的过程是城镇扩张、市容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在读了樊纲主编的《城市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结合》之后,才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城镇化的本义是农村变为城镇或农民变为市民。还好,我不是做这项工作的领导,否则,出点洋相不要紧,可怕的是对一个地方会造成多大祸害!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不提倡这样的价值观,但多读书,读好书,开卷自然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