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球囊引导压力导丝通过靶病变技术在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球囊引导压力导丝通过靶病变技术在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血流储备分数(flow fractional reserve,FFR)可用于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帮助介入医生作出更科学的决策,提高介入水平[1]。但是由于压力导丝本身结构的特殊性,其操控性远差于普通导丝,因此在遇到分叉病变、钙化迂曲病变、支架术后复查等情况时,压力导丝经常难以通过冠状动脉靶病变或支架网眼,此时术者往往需要撤出压力导丝,重新塑形及EQUALIZE。反复进行此类操作,会增加手术风险、延长手术时间,甚至影响FFR结果的准确性。球囊引导压力导丝通过冠状动脉靶病变技术应用则提高了FFR的成功率,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的发生率。现将笔者的初步应用体会报道如下,以便为顺利完成FFR提供借鉴和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FFR的患者中,5例应用了球囊引导压力导丝通过冠状动脉靶病变的技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61~82岁;分叉病变2例,钙化迂曲病变1例,支架术后复查2例。

1. 2 球囊引导压力导丝通过靶病变技术

普通导丝通过靶病变,置于病变冠脉远端,压力导丝无法通过靶病变,置于病变冠脉起始部(病变近端)。低压力(6~8 atm,1atm=101.325 kPa)扩张球囊,以刀片刺破球囊远端,压力导丝体外部分穿过刺破的球囊,同时普通导丝穿过球囊导丝腔。体外相对固定压力导丝和普通导丝的末端,保持球囊负压状态,推送球囊至压力导丝远端,然后继续固定普通导丝体外部分,沿着普通导丝同时推送球囊和压力导丝通过靶病变,之后再次固定压力导丝体外部分,继续推送球囊,直至压力导丝和球囊分离,再将球囊和普通导丝一并撤出体外,最后将压力导丝送至病变冠脉远端。如图1。

2 结果

5例需行FFR的患者,其中1例为前降支与对角支的分叉病变,压力导丝先送至前降支远端,后回撤压力导丝,无法送至对角支远端;1例为前降支与对角支分叉病变,前降支PCI术后,压力导丝无法穿过支架网眼进入对角支;1例为回旋支钙化迂曲病变,压力导丝反复塑形仍无法通过该病变;1例为前降支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病例,前降支PCI术后压力导丝无法送至前降支支架远端;1例为右冠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病例,右冠PCI术后压力导丝无法送至右冠支架远端。上述5例患者后均使用球囊引导压力导丝通过冠状动脉靶病变技术,顺利完成FFR,术中均未出现冠脉痉挛、夹层、穿孔、支架内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典型病例见图2。

3 讨论

在冠脉造影基础上,随着血管内超声及光学相干扫描技术等影像技术的出现,使临床工作者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病变性质的评估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更为准确和合理[2-5],但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这些检查无法评价病变的功能意义,即无法评价冠脉狭窄病变是否引起明显心肌缺血。因此,需要一种检测手段,可以在术中评价冠脉病变和心肌缺血的关系。

诸多大型临床试验表明,FFR可以有效评价冠脉病变的功能意义,同时也是监测与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良好指标 [6-7],尤其是对于分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的PCI术式选择及术后效果复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8-9]。但是压力导丝内的钢芯比普通导丝细,操控性远差于普通导丝,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压力导丝难以通过分叉病变、多支血管的扭曲钙化病变及支架网眼等情况。此时,术者往往会撤出压力导丝进行重新塑形,反复尝试通过病变,这样不仅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发生率,而且可能损伤导丝上的压力感受器,影响到FFR测定的准确性。对此,笔者的经验是采用球囊引导压力导丝通过靶病变技术。上述5例患者,有1例压力导丝无法穿过主支支架网眼到达分支远端,有2例支架钢梁顶住压力导丝头端,致使导丝无法通过主支支架本身。此时若再继续反复操作导丝尝试通过支架,可能使导丝头端变形,压力感受器受损,影响FFR测定结果,同时会增加冠脉痉挛、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而采用球囊引导压力导丝通过靶病变技术则使压力导丝顺利通过了支架网眼及主支支架本身,完成了FFR测定,而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另外,对于压力导丝通过困难的1例分叉病变和1例钙化扭曲病变,该技术同样适用,且亦未出现冠脉痉挛、夹层及穿孔等相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建安,项美香,孙勇.血流储备分数与冠状动脉功能评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

[2] 乔鲁军.运动心电图试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9):770-772.

[3] Kim KH,Kim WH,Park HW,et al.Impact of plaque composition on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J].Korean Circ J,2013,43(6):377-383.

[4] Lee SY,Hong MK.Stent evaluation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Yonsei Med J,2013,54(5):1075-1083.

[5] 董淑娟,楚英杰,贺文奇,等.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不同改变与冠脉造影病变特点的相关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77-79.

[6] Tonio PA,De Bruyne B,Pijls NH,et al.Fractional Reserve versus angiography for guid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N Engl J Med,2009,360(3):213-224.

[7] Fearon WF,Bornschein B,Tonino PA,et al.Economic evaluation of fracctional flow reserve-guid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disease. [J].Circulation,2010,122(24):2545-2550.

[8] Koo BK,Waseda K,Kang HJ,et al.Anatomic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bifurcation lesion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irc Cardiovasc Interv,2010,3(2):113-119.

[9] Tonino PAL,Fearon WF,De Bruyne B,et al.Angiographic versus functional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in the FAME study:Fractional Flow Reserve Versus Angiography for Multivessel Evalu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10,55(25):2816-2821.

(收稿日期:2013-04-0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30

作者单位:315000 宁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何文明、周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李长岭、孙勇、王建安)

通信作者:李长岭,

p1184-p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