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教学应做到寻源对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应做到寻源对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浪费现象最为普遍的就是许多语文课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没有深入到文本中,老师所讲往往只是文字所传达的表面内容而已,而这点不需讲解学生也能看懂。在阅读中如果用好对比阅读法,就可以很好地潜入文本,去探索文本的深层内涵及作者的语言表达途径,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语文课低效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阅读 寻源对比 深读

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出寻源对比法来扭转这种现象,本文以语文版初中教材为例,例析一下对比阅读法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文内找到比较源,通过对比阅读潜入文本。

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发现第四段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为后文蓄势辅垫,还暗含了父亲的一片深情以及我对父亲的百般不解。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呢?我倘试用对比阅读法来突破这一重点。

我首先让学生去找到父亲的矛盾心理“送”与“不送”,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理由。学生发现在文中陈述了不少“不送”的理由:如“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等;而“送”的理由根本就没提。应该说“不送”更合理,但父亲“踌躇”两次后,“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学生通过这样反复对比研读就有了这样的认知:这是个合情但不合理的选择,但恰是这种选择反应出父亲当时的心细如发,表现出他在那特定时期的特殊心理,也写出了他对我的关爱入微。从另一角度来说,我却对此不能理解体会,此点也为后来的深深自责作为辅垫蓄势。

这是典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然后深入到文本的例子。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若只一味地盯着父亲买橘子的背影,那就看不到这段闭来之笔的妙处了。备课时最好能先格式化固有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捕捉文本新颖的感悟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他们真真读进去,方能读出文章的真味。

又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中邹忌与其妻、其妾及客的对话。通过对比来区分这三问三答的变化,以此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邹忌首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接着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最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通过反复研读学生会发现:这三问的背景不同,表达也愈发简洁。若说一问二问是有疑而问,那三问应是无疑故问了。另外三答的变化就更明显了,其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采用了肯定陈述加反问句的回答,语气最强。我们听到的反复强调,是打心底里的赞美;其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采用的是感叹句,我们听到的只是加重语气的肯定而已;而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采用了否定的陈述句,语气最弱,我们听到的应是敷衍塞责。

经过这样的对比精读,学生明白这三问三答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有着一点点的变化,而这一点点却表现出诸多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点滴变化是何其有趣呀!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古文叙事的魅力,激发了学习文言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教材中的课文有些本身就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细柳营》中细柳营与霸上、棘门军营的对比,《故乡》中少年与中年闺土的对比,《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的众人表现的对比,《铁骑兵》中敌我双方的对比,《孙权劝学》中吕蒙的今昔对比……

对于这些文章,我们更要用好对比阅读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读出文中的故事,读出人物的特点,读出作品的深层含义,读出文章的要旨。从而学到通过对比传言的方法与途经,这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在本册中寻找对比源,通过对比温故知新。

首先,是用好同单元的对比源,通过对比温故而知新。

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课文有:《背影》《永久的悔》《铁骑兵》《苏珊·安东尼》四篇。在教学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苏珊·安东尼》时,我先让学生自读理清情节,接着让学生去对比已学过的前三篇文章。为了方便学生掌握,我列出几点让学生去对比,如叙事顺序,选材的角度,语言的特色等。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四篇文章的顺序是不同的:《背影》与《永久的悔》采用是倒叙,《铁骑兵》用的是顺叙,而《苏珊·安东尼》则采用了插叙。经过进行的对比阅读,学生还能感受到这三种记叙的顺序的特点。而我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用好插叙,因为学生在平时习作中只习惯于用倒叙或顺叙。而在倒叙时总习惯于大段地议论开头,然后结尾也是来个大议论,从而形成时下“流行”的“四不像文章。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都是旧知,我们通过这种纵向的对比即时地温习一下也是有益的。许多知识只有在不断地温习后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才会有新的收获。

从选材角度来比,这四篇文章也各有特点。《背影》以送别中的细节为焦点,《永久的悔》以“吃的”为线,《铁骑兵》以脱离大部队的小队骑兵的诡奇经历,《苏珊·安东尼》以她的女权运动为中心。有生活上细微的小事,也有社会上轰轰烈烈的大事。对比中让学生知道文章重在以情感人,而不在于以大事、奇事取胜。同时也可以迁移到他们的作文中,纠正无病之、虚构情节等问题。从而达到新的收获。

我们语文版的教材编排以文体为依据,每单元的四篇课文同体。要通过对比找到它们的共性,同时更需要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个性。让学生既知文体要规范,也要能个性表达。

其次,要擅用同本书中跨单元的对比源,通过跨单元对比学习新知。

如我在教学《珍奇而稀有的动物——针鼹》一文时,为让学生掌握“本文准确简明的说明语言”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本文与《海燕》《骆驼寻宝记》的对比阅读这一主要环节。这三篇课文均有写了动物动作特点,《海燕》是通过描写来表达,《骆驼寻宝记》是通过拟人化的叙述描写来表达,而本是用准确简明的说明来解决。通过对比较轻松地让学生明确了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

第三,用好跨册课文的比较源,穿越时空构筑起语文知识体系。

新知的学习尽可能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旧知识应是新知成长的沃土。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才会建立起来。如说明文的学习,七年级下他们已学过《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珍奇而稀有的动物——针鼹》等事物说明文,到八年级上学习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自然就应与《苏州园林》有个对比,让学生明白事物说明与事理说明的区别与联系。又如九年级出现的驳论文就应与八年级的立论文产生联系与对比,让学生在固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之花。

语文课的低效,有时就表现在知识点没有呈线性上升这点上。我到七年级下听老师上童话《巨人与孩子》跟在七年级上听《小溪流的歌》如出一辙,同样的把重点放在思想内容上。没有新的要求,没有更高的要求。难怪有人说语文课缺个把月也不会怎样,数学课可就得落下一个大洞了。针对这点,若我们能有纵向的对比,备课时提高目标要求,上课时能引导学生对比提升,我想语文课也就缺不得了,而同时我们也能帮助学生构筑起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引入课外对比源,通过对比阅读突破拓展。

于漪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引入《辞海》中关于荔枝的解说,然后与本文进行对比,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习本文引用说明的妙处,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经典案例。我们在教学中有些重难点的解决之道就在这里——将要解决的问题置于对比之中,让学生去发掘、探索、解决。

我在八年级上册教学《巴东三峡》时,引入七年级上册的郦道元之《三峡》进行对比。从古今之对比中可见古文叙事之简约美及本文细致之美。另外,我引导同学去寻找两文在内容上的不同。同学经反复对比之后,发现本文除写自然风光之处,还有多处写到人文景观。如:黄陵庙、香溪——昭君浣妆处、白帝城、孙夫人庙等等。由此也生成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用人文景观来突出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郦道元的《三峡》所没有的,这也是突破了七年级《春》那一单元纯自然风光的写法,让学生生景观的概念——新的更高的知识点。也就在这不断的对比深挖文本之中,学生对这篇看似平淡乏味的课文有了兴趣。

后来,我又引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三峡》。文中引用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并以此为核心写三峡——一个纯人文的文化三峡。它着实让学生开了眼界,在加深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这也是同题文章的对比阅读,另外也可引入同文不同题的文章。如用鲁迅的小说《铸剑》一文与《干将莫邪》对比。只要有适合的文章,能为自己学生的学习起帮助作用,就可以引入。

综上的述,可见我们现行的语文版教材有丰富的对比源,若觉不够也可开源。用好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对比阅读,定是能提高课堂效率的。

傅盛祥,福建石狮市第五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