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齐桓晋文之事》课堂实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齐桓晋文之事》课堂实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师: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反复阅读了《齐桓晋文之事》这篇课文。并且揣摩了部分词语的含义,理解了课文的大意,这节课我们具体研习一下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论辩技巧。先找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齐宣王和孟子,省去旁白部分,让他们面对面的对上话,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下?(学生纷纷举手)

生1:我愿意扮演齐宣王。

生2:我愿意扮演孟子。

(学生读课文对话)

师:总体来讲,读得不错,只是在语气方面还有些值得注意,有没有同学能够给他们以善意的提醒?

生3:如果读齐宣王的话多一点霸气就好了。

师:具体找一句试一下,行吗?

生3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呼?”一句。(掌声)

生4:如果读孟子的语调起伏一些就更加完美了,因为孟子说理迂回曲折,跌宕起伏。

师:说的真好,我想问大家,孟子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5:君王要施仁政。

生6:要有不忍之心。

生7:保民而王。

师:其实“保民而王”就是施仁政统一天下。在文中孟子的核心观点就是“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也称之为“王道”。那齐宣王刚开始的主张是什么呢?

生8:像齐桓、晋文一样称霸诸侯。

生9: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求大欲。

生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师:也就是提倡用武力征服天下,也称之为“霸道”。很显然,他们俩所持的政治理念有很大的出入,这就使得孟子推行自己的观点有很大的难度,那最终孟子说服了王没有呢?

生(齐声):说服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小声读):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我们具体来研习。齐宣王见到孟子首先发招,提出了自己的“霸道”想法,并征求孟大圣人的意见。孟子是怎样接招呢?齐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

生11:他说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桓文称霸的事,我也就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生12:故意避而不谈,扯开话题。

生13:并且快速出击,提出自己的“王道”。

师:非常好,这招叫做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哪为什么孟子讲“王道”也能吸引齐宣王继续听下去呢?

生14:估计齐王是想了解一下“王道”,好奇罢了!

生15:因为齐宣王想称霸天下,而“王道”也能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注解④里解释的很清楚。

师:看的真仔细,我们做学问的就要像他一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那齐宣王能实施“王道”吗?我们的孟子是怎样解决他这一疑问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20段。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前后两排相互讨论)

生16:王有仁心,可以施行仁政。

生17:王有能力,施行“王道”。

师:能不能说具体一点,说细一点,最好有论据哦!

生18:“以羊易牛”,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

师:大家是不是该给他掌声呢?(学生鼓掌)这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生19:举例论证。

生20:用实事说话。

师:这里是游说别人,我们可称为用事实说话,具有特强的说服力。继续……

生2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师:那什么是“能”什么是“不能”呢?

生21: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师:为什么说“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生22:实行王道对王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因为王有“不忍之心”。只要将这种“不忍之心”从牛羊身上推及到百姓身上就可以了。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推恩”即可。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这里又是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呢?谁能说一下它的好处?

生23:比喻说理。

生24: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师:孟子用许多生活中浅显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使人听起来感到无比的亲切,也易于让人接受,可为什么齐宣王没有马上答应孟子,说:好吧就由你来辅佐我推行王道吧!难道齐宣王还有什么想法吗?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第21――3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问题。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指定部分)

师:整体感觉读得很好,只是要指出“盖”的读音,它是通假字,应该读“盍”的音。下面回到问题上来,请同学回答。

生25:齐宣王还在想“兴甲兵,求大欲”。

师:孟子是怎样说服他的呢?用了什么方法?

生2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

生27:“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生28:“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也就是说齐宣王要是“兴甲兵,求大欲”即推行“霸道”的话一定会失败。用了类比的方法。

生29:并且孟子用了排比的句式适时地提出“今王发政施仁”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师: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也看出来了齐宣王到此时是真正地被说服了。这节课我们也真正的领略到了孟子的辩术之高超,实在是令人佩服,但愿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启迪。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第二高级中学;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