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幸福终点站》: 一堂美式文化的速成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影《幸福终点站》中主人公维克多在机场这一特定文化情境里,经历了跨文化适应的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他克服了文化休克带来的压力,突破语言障碍,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最终实现了他的“美国梦”,成为有着“东欧内涵”的“美式英雄”,为观众呈现了一堂美式文化的速成课。
[关键词]《幸福终点站》;跨文化适应;策略;方法
2004年,国际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执导、汤姆・汉克斯(Tom Hanks)主演的美国喜剧温情电影《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上映,好评如潮,并成为当年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式影片。本片取材于真实故事:1988年,伊朗流亡人士迈尔汉・卡里米・纳塞里(Merhan Karimi Nasseri)因丢失难民签证等证件滞留于法国戴高乐机场,成为停留在机场最长时间的人,直到2006年因健康问题离开机场。影片主人公维克多・纳沃斯基(Viktor Navorski)来自一个东欧小国,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来到美国纽约,却因为自己的国家发生而成为无国籍人士。在滞留于肯尼迪机场9个月的时间里,他从最初的焦虑、恐慌、不知所措到逐步掌握语言、与机场工作人员成为朋友、在机场赚钱甚至得到一位美丽空姐的青睐。维克多的勤劳、诚恳、踏实与执著最终赢得了异国文化里人们的认可,成为融入于美式多元文化的新移民缩影。
一、浓缩的美式“熔炉”――机场
主演汤姆・汉克斯将拥有各色美国工作人员的机场比作“美国熔炉”,认为维克多等于在其中上了一堂有关美式文化的速成课。1774年《独立宣言》的发表使代表美国白人基督教文化的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长期占据了美国主流文化地位。随着新移民不断涌入,人口与宗教比例变化,美国人的民族认同观发生改变。美国犹太作家以色列・赞格威(Israel Zangwill)在戏剧《熔炉》中盛赞美国为“大熔炉”(the great Melting-Pot),这一思想既符合老移民想要同化新移民的企图又满足新移民渴望被美国社会接纳及认可的愿望。但新移民在接受美国文化的同时,会保留一些原有民族的特色。近年来的民主化和平观念又让美国年青一代越来越认同“马赛克(Mosaic)、色拉盘(Salad Bowl)”的说法。电影中肯尼迪机场――这个浓缩的美国社会里,可以看到形形的美国居民,他们虽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却拥有着不同的肤色,带有着各自原有民族的一些特点。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充斥着身份与地位、执著与等待、窥视与自由、荒诞与惊奇、冷漠与热情,有限的空间里满载着人生的悲喜。与斯皮尔伯格的一些或充满奇妙幻想或展开宏伟历史叙事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从细节入手,以点带面,将“小人物”维克多置身于机场这一影像叙事的空间背景之中。在浓缩的多元文化熔炉里,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最终小人物适应了大熔炉,实现了美国梦,成为有着“东欧内涵”的“美式英雄”。
二、美式文化的速成课――维克多的跨文化适应
“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改变的现象”被称为跨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但文化的接触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当客文化群体进入主文化情境而成为弱势一方之时,其跨文化交际活动必然会使其原有文化模式受到影响并产生改变。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1960)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在从最初的蜜月期过渡到危机期后,客文化个体将体验到“文化休克”。而在恢复期与适应期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个体又将倾向于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与方法,产生不同的文化适应行为。
(一)维克多的文化休克
初到肯尼迪机场的维克多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与期待。环境的改变带给他新鲜感、兴奋和愉悦,使他并没有意识到对陌生环境的困惑。这一阶段即蜜月期,对初入异文化的人而言,一般持续一到两个月。但电影中维克多的蜜月期仅仅持续了10分钟。他站在机场大厅里旁若无人地刮着胡子,友好热情地与机场官员握手,即便听不懂也点头说着“Yes”,听到自己国家的名字而兴奋地竖起大拇指,脑海中想象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比如看名剧“猫”、买耐克鞋。无论机场官员迪克逊说什么,维克多都按照提前设想的答案,照着准备好的材料一一回答,即使自己的衣服被弄脏也乐观地说着“Now,I go New York City,thank you.” 当维克多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自己祖国的画面时,惊慌失措地环顾着陌生的人群,泪水夺眶而出,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此时的维克多正处于跨文化适应的危机期。他语言不通又不懂得如何使用公用电话,站在来去匆匆的人群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相助之人,这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属于这里。最初美好的憧憬成为苦恼的现实。他弄坏了别人的行李箱,又弄丢了自己的餐,焦急、困惑、沮丧、无助而又孤独,面临着在一个陌生而又困难的环境中生存的挑战。
当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维克多由于不熟悉新的文化环境,失去所熟悉的社会交流手段与符号,进而产生包含焦虑、迷茫、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心理不适感,这种现象即“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Kalvero Oberg,1958)。文化休克是文化适应的必经阶段,其积极的意义在于提高对迥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忍耐程度,增强跨文化意识并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给个体提供认识自我的机会,并使其有可能成为多元文化者。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休克同时受到身体和精神因素影响,表现在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两个方面。影片中维克多在遭遇文化休克后,没有气馁或者不知所措,睡在拼凑一起的两排椅子上成为他开始调整、恢复甚至适应异国文化的起点。
(二)维克多的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的危机期后即为恢复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周围环境有了崭新的认识,意识到两种文化间思维、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开始积极理解原本不理解的事情,改变自己的预期,使形势转为有利的一面,并逐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维克多在废弃的候机室里,为自己搭建了小床,并想办法关掉了电灯,从这一刻起,他开始主动适应环境。他穿着浴袍走在机场大厅,在洗手间里洗澡,成为航站楼里的住客。尽管入境申请一次次被拒绝,他从未放弃。电视机里纽约的宣传片似乎暗示着他重新燃起的希望。扶起摔倒的空姐、用整理行李车得到的硬币购买汉堡,这一切都体现着他积极地适应新环境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维克多对语言的学习,他通过对比英语和自己母语的纽约宣传手册自学英语,在英语新闻中识读词汇,在和机场工作人员对话中运用语言。处于跨文化恢复期的维克多能够沉着应对所面临的困难,并最终步入文化适应期。
在适应期阶段,个体开始融入异文化情境中,适应新的思维与行为模式,重构对主文化的适应性。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了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电影中维克多在此阶段,逐一实现了这些需求。初步掌握了语言的维克多通过传递信息,成功撮合了一对青年男女,得到了食物。为了赴和美丽空姐的约会,他到机场商铺应聘,最后成为机场装修工人并拿到丰厚的薪水。一位为父亲买药的俄罗斯年轻人,由于没有处方认证遭到机场拦截。在迪克逊要求维克多做翻译时,开始融入美国文化的他向其提出以纽约通行证为交换条件。曾读过进口药品规范的他又利用其中的漏洞,机智地帮助年轻人带走了药品。因此,维克多赢得了机场众工作人员的尊敬,成为解除危机的英雄,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在自我实现的同时,收获了友情、爱情。机场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维克多对此游刃有余的运用,说明他对主文化思维与行为模式的适应。走出了机场的维克多,用英语准确地向出租车司机说出地址和更便捷的路线,顺利拿到签名,实现了他的“美国梦”。
维克多的跨文化适应包含心理、社会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在适应期阶段,维克多广交朋友,被机场众人追捧,在主流文化中灵活自如地生活,不再有如危机期那样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心理健康,达到跨文化心理适应。另一方面,他能够适应机场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主文化群体有效接触、交流,实现社会文化适应。
(三)维克多的文化适应策略与方法
影响维克多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包括生活变化、文化差异、偏见与歧视和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及期望、人格等内部因素。初入美国的维克多,在跨文化接触中发生巨大的生活变化,比如语言、饮食等。来自东欧的客文化与主文化又存在一定差异和距离,受到以迪克逊为代表的主文化群体的歧视、排斥。但他对跨文化接触的预期令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处理异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他的外倾性人格、幽默友好的交际技能以及正直、善良、勤劳、诚恳等品质为他建立了陌生环境中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文化适应策略是指“移民在新社会进行文化调整时采取的方法: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整合(integration)、边缘化(marginalization)”。维克多在与主文化群体接触时,既接受主流文化、主动寻求文化适应,又不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当迪克逊诱导他说害怕自己的祖国时,他宁可放弃入境也不愿说“害怕”。而美国社会本身即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在个体与主文化社会相互包容的条件下,维克多选择了整合策略,并运用了以下几种跨文化适应方法:
第一,以积极的心态了解目标文化,减少文化距离。最初的语言不通、沟通障碍没有让维克多停滞不前,他通过机场免费提供的旅游手册和电视新闻学习英语,又将所学通过与当地人交流输出。还积极阅读主文化法规手册,在与机场官员、工作人员的接触中了解目标文化,适应工作及生活环境,降低文化距离产生的心理压力。
第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维克多善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与当地人交往、建立友谊。正直、善良的他获得了主文化群体的尊重,也得到艾米利亚、古普塔等异文化人群的温暖、支持与帮助。清洁工古普塔是一个为逃避法律制裁而来到美国的印度老人。从一开始他对维克多的不信任到将维克多“山羊”的事情告诉机场工作人员并与其成为朋友,再到最后为了让维克多毫无顾忌地走出机场,他冒着被遣返的风险拦截飞机。古普塔的变化恰好证明了维克多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第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个善于交际的人,维克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无力感、沮丧感和孤独感,迅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摆脱异文化交际障碍,顺利融入主流文化群体。在文化休克带来的巨大压力下,他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转变认知方式,使跨文化差异产生的难题逐步解决。
三、结语
维克多在机场邂逅了美国的一切,克服了困难并成功实现了跨文化适应。他等于在机场这个小环境中完成了一堂美式文化的速成课。最终走出机场来到纽约,实现了他的“美国梦”。在机场众人眼中,他是冲破以迪克逊为代表的美国权势束缚的平民英雄。这个英雄人物的身上有了美国的烙印:吃汉堡、说英语、穿Hugo Boss的高档西装、努力适应美国社会文化。他的成功是美式英雄的胜利。但这个英雄并没有彻底被美国文化同化,当他饥饿得走投无路时,不愿低头吃别人剩下的食物;当迪克逊诱导他说出“害怕回到祖国”时,他毅然拒绝;当他感性地帮助俄罗斯人带走药品时,他未受到美式教条的法规理性所影响。成为有着“东欧内涵”的“美式英雄”的维克多,是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斯皮尔伯格塑造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之一。
[参考文献]
[1] 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2] 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67-168.
[3] 狄建茹,关博.从电影《幸福终点站》看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J].电影文学,2012(09).
[4]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29.
[5] Oberg 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03).
[作者简介] 刘馨(1981―),女,吉林长春人,英语语言学硕士,吉林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