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玄英“重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玄英“重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014-02

摘要:成玄英对“玄”的界定,以及通过“遣有去滞”、“和光同尘”的认识方法对“玄”的形而上追问,达到“人”与自然、道与德、境与智的冥合,从而超越了主客关系,寻求主客未分的前状态,又“处染不染”而回归现实。无疑对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存论;成玄英;重玄;意义

一、成玄英的“重玄”思想阐释

道教的根本目标在于“得道”,以至于生命不死,成为一种永恒。成玄英通过体道、悟道而提出了独具一色的修行方法,这就是常所说的“遣滞去执”,即“玄之又玄”。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玄”与“又玄”学说。“重玄”一词源自于老子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73成玄英认为:“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而心,妙两观,源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2]4 可见,成玄英继承老子的“玄”学思想,并对其发挥和阐释,成玄英用“不滞”和“深远”解释“玄”,因此,“玄”不仅指证“道”,说明道处于深奥玄远的状态,不被人的感官所把握,为道的方法乃在于“日损”以及“损之又损”,以至于使心达到一种澄明状态。同时,“玄”又意味着“不滞”,“不滞”就是不执著,不痴迷,不停留。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玄”不仅表示“道”的这种深远,晦暗的存在状态,而且也表示了在体道悟道中所必须的一种态度—心之澄明,不滞于物。从体道者方面说,就是要从心上“遣执”、“去滞”,“遣”就是排遣、否定,是“绝”,是“忘”、是“损”。因此,在修道实践活动中,最关键的是使心处于“空明“状态,排遣,否定外界事物的存在,以及“忘智”,不执著于“有”,不执著于“无”,这样方能乘物游心,不被外物所累。

所谓“又玄”,或者说“重玄”,成玄英说:“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学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2]5 意思就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不论是坚持说它“有”,还是说它“无”,都是有所执著的表现,都是错的,正确的认识应当是既不执著于“有”,又不执著于“无”。非但如此,进而对不执著于“有”或“无”这种看法,也不应当执着不放。因此,“重玄”是在遣“有”(非有)、遣“无”(非无)的基础上,进一步遣执去滞,从而达到对“非有非无”的再遣、在否定,以达到“非非有非无”,经过这样双遣双非的双重否定,最终达到的是既不滞于“有”,也不滞于“无”,更不滞于“非有非无”这样一种超越的重玄之境。“重玄”思想,认为世间 万事万物都不过是因缘和合的成果,一切空无自性,万境虚幻。 “重玄”其实质就是要人们在主观上消除一切对立,摆脱自身、外界的束缚、成心与偏见,回归自然而然、无所牵挂的本然状态。

二、成玄英“重玄”学的现代意义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每一次发展,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人作为整个社会活动的主体而存在,人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人的存在使万物得以显现出来,人作为天下最灵的存在,备受关注。将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强调了主客体相统一,“境知两忘”,“处染不染”的积极成分,这对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为自觉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当前所面临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都与人的不合理的需要有关,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地向自然世界一味的索取,欲望的满足,又引起新的欲望,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之上,从而打破了原始的生态平衡。而成玄英认为,若非自然,谁能生我,若无有我,誰禀自然,自然就是我,我就是自然,自然与我不二,在这里成玄英看到了“我”对自然的重要意义,就是说我是自然的禀受者,承载着,也是自然的见证者、体悟者,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与天地之生存的内在一致性。

(二)为解决当今时代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在整个社会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体,是构成社会活动的基本元素,怎样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首要问题。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是人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人,人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成玄英认为,“道”是宇宙、万事万物乃至生命,人生的最终真理,人只有剔除心中之欲望,体道悟道,最终与道为一,这样才能摆脱无穷无尽的分别、对立以及争执,应该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旷达精神洒脱处世,包容一切,合同万物。

(三)对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新的理念

作为两个或者多个主体的人来说,要在当今困难诸多的一个大环境中达成统一、和谐,必定要有一种崇高的境界和精神。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对于人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靠的就是这种精神支撑,同时,也对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难看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反过来说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才会和谐,最终才能使社会在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成玄英.道德经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