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朗读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由此可见,朗读就语文学习而言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天籁之音”。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
一、放声疾读,久之自悟
清人姚鼐说过:放声疾读,久之自悟。这句话告诉我们:大声的朗读,时间长了书中的意思也就自然会领会了。可见,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朗读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朱自清也极力主张学生朗读,强调“读”的功夫。他认为,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获得一般就在声音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朗读便于记忆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的知识是需要积累背诵的,那么朗读在这时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有这样一个例子: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语言天才。他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许多国家的语言,他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他也是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甚至一直念到深夜。据说,希泊来正是因为这个而数次被房东赶出门。结果,每一国的语言,他都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看来,朗读对于记忆是如此的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朗读,要充分的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充分的积累语言材料。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告诉我们书读的多了,写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换句话说,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的多了,那么在写作时就可以运用到积累的知识了。而朗读又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便于记忆和积累的途径,写作又要运用到学生的积累,因此,朗读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是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经过朗读和细细品味的文章便会记于心头,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背景,一旦遇到相似的情景,便会迁移运用。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有仿写的教学,这就是靠学生的积累来拓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此看来,朗读在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是,由于一节课的时间往往有限,一些教师觉得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如果穿插很多的朗读会浪费时间,学生的读就往往被忽视掉了,所以语文课堂常常出现了教师以讲代替学生的朗读的现象,有的即使读也只是教师的“过过场”,学生的“有口无心”而已。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恰到好处的训练学生的朗读,让朗读真正的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呢?下面我谈谈我在课堂上的一点体会:
(一)让学生会读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并不是指没有目的的乱读、滥读。在学生初次通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朗读任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自己解决”“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这些简单的朗读任务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它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要内容,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在精读教学某个自然段时,如果是学生自由读,那就更需要学生带着问题来读了。在学生读前,可以设计好问题,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圈出关键字词,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在教师指名个人朗读的时候,也应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要边听边思考。这样,有了任务的朗读,学生的朗读就不会出现“有口无心”了,时间一长,学生在朗读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边读边思考,就不再需要教师在一旁督促了。
(二)让学生爱读
兴趣是激发学生爱上朗读最重要的因素,只要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那就会积极的投入到朗读中了,教师就能真正将朗读为教学服务。但是,许多语文课堂,由于教师不注重朗读,一般只有齐读、个人读、自由读等形式。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于课文较长,内容较多,学生更是没有很多的朗读机会和多样的朗读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朗读便失去了兴趣,不愿去读,也读不出课文要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好好地在学生的朗读上花功夫,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朗读。
1.利用音乐的魅力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经说过:“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所以,音乐对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朗读教学时恰到好处的运用音乐,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18课《广玉兰》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特别是这段话“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在教学这段话时,说实话,要把广玉兰的色彩和质感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出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在理解这段文字时,我只能出示广玉兰的图片,然后配上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边看完图后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学生就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广玉兰色彩的淡雅和质感的柔韧而富有弹性,在潺潺如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中更自然的体会到广玉兰的洁净和高雅。配上乐曲的朗读,学生也越来越爱读了。
2.利用范读的魅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常常对学生说:“用悲伤的语气读”“用欢快的语气读”……但是学生往往达不到老师预计的效果,因为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是个还不成熟,还处于发展中的群体,教师完全靠他们自己体会读,有时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这时教师的范读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直接感知,再次感悟,读出真情实感。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里面有好几处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在训练学生读的话时,起初,学生老读不出的那种强硬却又不忍杀掉大黑骡子的那种感情。于是,我没有做进一步的理论指导,拿起书本深情读了起来。在读到“枪声响了。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时,我看到两个学生眼圈都红了。学生听完也就心领神会了,再让学生读,效果就好多了。有了老师做榜样,学生对朗读也就越来越感兴趣了。
3.利用表扬的魅力
表扬是对人的思想行为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对学生起着激励的作用。我常常发现,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越来越不愿意单独朗读了,不是读得不好,而是都没自信,害羞。长期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读完后及时给予表扬,如“你读得很响亮,嗓音很好听。”“读得真有感情,比老师读得还好。”……这样就给他们增加了信心,让他们在鼓励下爱上朗读。
总之,朗读教学在我们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要悉心指导,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天籁之音”。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广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