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新课程下“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新课程下“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很重视读的。从童子入学之日起,一天三晌,就是读教师指定的书,读完了背。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学堂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培育出了成千上万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才子。这就足以说明这种教学法的长处。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精华

如何发挥读的作用,关键在教师如何引导。教师要教给学生好的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得有目的,读得有收获,最好能读出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一、在朗读中体会精妙,领会真谛

阅读教学应把一半左右的时间用在朗读方面,因为朗读是读之根本。它有许多优点。中国文字有四声,分平仄,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中国文章有起承转合,急迫舒缓,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节奏美。朗读还可以帮助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以及对文章的理解。既然是朗读就必须把每个字都读出来,这对于养成学生的字斟句酌、不苟且、不粗心大意的习惯也是大有益处。朗读可以同时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像朱老先生指出的那样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去感觉、联想、认知、汲取文章的营养,体会作品的精妙。

二、在熟读、诵读中产生共振,吸引创新

与其他文字相比,中国语文更讲求借鉴引用,因此更得靠自己的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能让书面的一切语言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越深刻,最终这些语言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气势等,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学生遇到内在(自己表达)或外在的语言刺激时,就能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文气的通畅、表达的优劣。这时就具备了通常所说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至少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熟读背诵,就无法形容语感,而离开了语感,一切的听说读写都无法正确进行,一切的语基训练都失去了实用价值。

大凡一篇好文章,要想读好大体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读。读时头脑中出现的是白纸黑字,是课本文字的影像,只是粗知大意,得其梗概。第二个阶段是复读。读时脑中出现字迹,耳边想着声音,文章的层次、脉络都很清晰;文章的词法、章法都能领会;文章的内容都能深刻理解。复读是初读的补充。第三个阶段是再读。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头脑中展现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随着诵读语音的抑扬顿挫,自己的感情也为之震荡,渐渐地用情感和形象推动语音的进程,甚至忘掉自己是在读,而是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痛快淋漓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这才是读文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如果说初读和复读这两个阶段是“钻进去”的话,那么再读这个阶段就是“跳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吸收创新。

三、在广读中启迪心智,陶情怡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阅读方面应注意要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教学目标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要提倡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每个学段的阅读量都有一定的数量。因此,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鉴于此,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我们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能得到提高。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演讲比赛”“书香伴我行征文”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和喜悦。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课程下要想搞好语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读”这个本和源,学生才会有移情化性、激发思维、转换能力的可能;教师才会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智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可能。

(作者单位 吉林省珲春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