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展品之十六:约翰·普拉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展品之十六:约翰·普拉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得我在“展品之一”中,曾介绍过两张一套德国Christophorus公司出品的唱片,由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演出,用“时代乐器”(亦称“古乐器”或“本真乐器”)演奏安东·埃布尔的三重奏。我说:“这两张一套的唱片不但演奏精彩,而且录音非常令人满意,声音清晰而透明。”不久之后,我就买到了这个三重奏团演奏的另一张唱片,名叫《献给沙皇的音乐—— 为亚历山大一世和他家属而作》。我是作为“展品之二”来介绍这张唱片的。最近,我又买到这个三重奏团录制的第四张唱片,题为《伊凡·普拉奇——圣彼得堡的室内乐作曲家》。据我所知,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一共录过四张唱片,这可能是我能买到的这班三重奏团录制的最后一张唱片了。这张唱片也是由德国Christophorus公司出品的,出版于2002年。只是这次因为乐曲演奏的需要,所用乐器不是早期钢琴(Fortepiano)、小提琴和大提琴各一,而是两架早期钢琴和一把大提琴了。

我在“展品之一”中还说过“我不清楚为什么这个三重奏团的名字叫做Playel”。后来,我有一位朋友很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专研精神,竟然在网上找到了“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的网站。可惜,网站上也没有解释他们这个音乐团体名称的来源。我朋友还不死心,竟然按照网站上的联系地址给他们发了一封短信询问。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她居然很快就收到了这个三重奏团的创始人、大提琴家索科洛夫(Dmitri Sokolov)的回信。他说,这个三重奏团的名字有点奥妙。之所以把十八世纪奥地利作曲家伊格纳兹·普莱耶尔(Ignaz Joseph Pleyel,1757-1831年)姓中第一个“e”改成“a”,是因为英文的“play”有“演奏”的意思。于是,我的理解是:“Playel”就是“Play Pleyel”的意思,也就是一词双关了。开了个语言玩笑而已,不过,我的疑问总算被我的朋友解决了.

当然,这里的“Pleyel”,只是拿来作为十八世纪音乐的一个代表而已,并不等于他们只演普莱耶尔的作品。事实上,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就是专用“时代乐器”来演奏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前半叶音乐的一个三重奏古乐团。

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成立于1999年,所有成员都是俄国年轻音乐家,都在欧洲各种音乐比赛中获过奖。成立后不久,这个三重奏团就在比利时举行的The Concours Musica Antiqua Brugge比赛上得了头等奖。这个三重奏团主要的宗旨是用本真乐器演奏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早期音乐家的作品。2003年,圣彼得堡庆祝建城三百周年,这个三重奏团在该年开始进行一个名叫“被遗忘的圣彼得堡室内乐作品”的项目,不但开各种音乐会,并且把这些早期“冷门”音乐录制成唱片。我买到的这四张唱片,大概都属于这个项目。我觉得,他们能把跟圣彼得堡有关的、被遗忘了两三百年的“冷门”古典音乐作品再发掘出来,让现代听众能够听到,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买他们的唱片也算是对他们事业的一种支持吧。

这个三重奏团的成员是:

早期钢琴演奏家尤利·马蒂诺夫(Yury Martynov):1969年出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专业是钢琴和管风琴。之后,他又在巴黎德彪西音乐学院继续学习,毕业时获金奖。马蒂诺夫在西班牙、奥地利、法国等国际比赛中获过奖,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钢琴和管风琴。

小提琴和中提琴家谢尔盖·费钦科: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在荷兰、比利时等国的比赛中得过奖,现在常在俄国和海外举行独奏音乐会。

大提琴家迪米特里·索科洛夫(Dmitri Sokolov):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在英国、荷兰、意大利得过奖。现在圣彼得堡国家音乐学院教授大提琴和弦乐四重奏,也在俄国、英国和德国开办大师班,是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的创始人。

在这张唱片上,因为没有小提琴的曲子,而有一首双钢琴曲,所以谢尔盖·费钦科没有参加录音,却多了一位早期音乐的钢琴演奏家阿列克塞·卢比莫夫(Alexey Lubimov):1944年出生于莫斯科,在中央音乐学校受训后于1963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76年,因为对早期音乐有兴趣,就组成了莫斯科巴洛克四重奏团(Moscow Baroque Quartet)。现在,卢比莫夫作为早期音乐的钢琴演奏家,经常参加各种室内乐团在世界各地的演出。

这张唱片录有约翰·普拉奇(Johann Pratsch,1750-1818)的作品。有时候,别人也叫他“伊凡·普拉奇”(Ivan Pratsch)或者“简·布侯米尔·普拉奇”(Jan Bohumir Pratsch),可能是他名字的俄国化叫法吧。但实际上,他是捷克人,出生于希勒西亚(Silesia),当时属于普鲁士的一部分。现在,希勒西亚的大部分都属于波兰的领土,也有一部分在捷克和德国。

这位普拉奇真的可算是位十分“冷门”的音乐家了。不但找不到他的画像,连维基百科上都没有关于他的简历。不过在八十年代版的《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大辞典》上,倒有关于他的一小段传记。

普拉奇究竟何时出生也很不清楚,只知道大约出生于1750年前后。他的早年生活也已不可知,只知道他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去了圣彼得堡,那时他大概二十多岁。普拉奇一直住在俄国,直到1818年,可能去世于圣彼得堡。

普拉奇在圣彼得堡的主要职务是教授音乐。1780年,普拉奇受聘于一个叫斯莫尔尼(Smolny)的学院。这个学院的学生都是贵族家庭出生的女孩子,她们学习科学、舞蹈、唱歌,学院里常开舞会、音乐会,也有戏剧表演。普拉奇在这个学院教钢琴,后来也教礼仪课和初级班的戏剧课。他还负责修理羽管键琴和钢琴,并为这些键盘乐器调音。1784年,普拉奇受聘于圣彼得堡戏剧学校,教授羽管键琴。

他之所以现在还被人记得,主要是因为他于1790年出版了一本关于俄国民歌的书,叫《俄罗斯民歌集》(The Collection of Russian Folksongs with Vocal Parts)。书上印着“伊凡·普拉奇谱曲”。实际上,这些民歌的收集者是学者N. A. L’vov,但封面上连他的名字都没有提。

这些俄罗斯民歌都改编得十分欧洲化,大概是为了适合欧洲人的口味。事实上,就是因为这本民歌集,使俄国民歌得以流传到欧洲,大受欧洲听众的欢迎。后来,很多音乐家都曾采用俄罗斯民歌旋律来写音乐作品,比如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曲和罗西尼的歌剧中都有采用俄国民歌旋律的做法。这本民歌集的初版包含一百首民歌,1806年和1815年两次再版时都有扩充。后来,这套书又得到了俄国音乐家格林卡和柴科夫斯基的重视,重印了好几次。所以,在向世界推广俄罗斯民歌这点上,普拉奇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当然,普拉奇自己也作曲。他作过很多钢琴曲,也把三部由凯瑟琳女皇作词的歌剧改编成钢琴曲,还写了不少室内乐作品。可惜,现在很多作品已经遗失。

在这张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演奏的唱片上,共录有五首曲子。这五部作品为:

1)C大调奏鸣曲(作品1号)

2)A小调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作品6号)

3)钢琴回旋曲

4)方当戈舞曲(作品2号)

5)由莫扎特钢琴四重奏(K493)改编的双钢琴曲(作品4号)

普拉奇的很多作品都是献给俄国某个贵族或者皇族,或者他们孩子的。很可能,那些贵族或者皇族的孩子就是普拉奇的钢琴学生,因为普拉奇不但在音乐和戏剧学校中教学,也有不少私人学生,这些曲子很可能是供孩子们在家庭音乐会上演奏用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曲子的水平很低。事实上,当时俄国上层社会的音乐欣赏水平和演奏水平都已相当之高,这从很多去俄国旅行的欧洲旅行者们写的报道、日记和游记中就能看出。在那时,所谓“专业演奏者”和“业余演奏者”的区别,不是技术的高下,而只是演出场所的不同而已:前者主要在公众场所演出,而后者则因为是贵族,所以不会在公众场所演出,而只是在社交圈中演出罢了。

这张唱片上的五首作品中,有两首是献给两位俄国贵族的:A小调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献给莎蒂科娃(E. Saltykova,《方当戈舞曲》献给索依莫诺娃(S. Soymonova),这两位贵族女士很可能都是普拉奇的学生。这两个家族都与沙皇彼得大帝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家甚至在沙皇于涅瓦河畔建造冬宫之前,就已经在这条河边建造了他们家族的宫殿了。

正由于普拉奇的很多作品都是供贵族们在私人场合演出用的,所以演出之后,这些作品往往就放在一个角落里被人遗忘了。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说,他们走遍了欧洲和俄国的图书馆,只找到普拉奇的这五首室内乐曲!

方当戈(Fandango)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地区流行的一种舞曲,既可唱又可舞,常常是男女成对舞蹈,由吉他来伴奏的,古典音乐家常用这种形式来作曲。所以,普拉奇的方当戈舞曲也不是为西班牙人跳舞用的,只是一种音乐形式而已。

这张唱片上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首曲子:由莫扎特的钢琴四重奏(K493)改编成的双钢琴曲。莫扎特的钢琴四重奏当然完全不能算是“冷门”音乐,但是,用双钢琴来演奏,却可算是一种“冷门”版本了。再加上这是由一位“冷门”到极点的作曲家来改编的,那就更有意思了。莫扎特的这首四重奏,原来是为钢琴和一个弦乐三重奏团而写的。经普拉奇改编后的双钢琴曲中的两架钢琴各保持明显的个性,所以在录制这张唱片时,演奏者特地选用了两架音色有区别的早期钢琴:一架是1793年慕尼黑Louis Dulcken II制造的钢琴,一架是1804年伦敦John Broadwood & Son制造的钢琴。

普拉奇的音乐具有明显的维也纳古典主义的风格,但是,从中也已经可以看到早期浪漫主义的曙光。

希望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能再发掘一些跟圣彼得堡朝廷有关的古典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