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实验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实验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通过“光对鼠妇分布影响”的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进而落实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部分——“科学探究”。对探究实验的实验材料、探究方法和实验装置做了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既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探究实验的效果和说服力。

关键词 非生物因素 鼠妇 大麦虫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节是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光对鼠妇分布影响”的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进而落实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部分——“科学探究”。

1 实验材料的选择

1.1 鼠妇

在庭院中的花盆、砖块、石块、土块、草堆下以及在菜园、树林中除草后的草堆下都比较多。鼠妇是一种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俗称潮虫。探究光照条件是否影响鼠妇的分布实验,存在以下问题:

(1) 鼠妇在农场、农村好找,但在大城市让学生找鼠妇,就比较困难,可能还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

(2) 鼠妇爬行速度较快,抓的时候容易跑掉,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否则影响实验的继续进行,有时甚至会影响实验教学的秩序。

(3) 此实验受到季节的限制,如果在冬天做,找鼠妇就更困难了。

(4) 鼠妇比较敏感,做实验时把它放在湿土上,在明暗两侧的中央各放5只鼠妇,要静置2 min后才能观察统计实验结果,因为在抓放的时候它已经受到了惊吓,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鼠妇的数目,统计10次。而且湿土必须铺平,否则会影响分布,并且不能太厚否则有的鼠妇就钻到土里不动了,也会影响统计数目。

1.2 黄粉虫

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幼体大小3 cm左右,幼虫体表呈黄色,在鸟市和卖观赏鱼的市场一年四季都有卖,好饲养而且价格便宜。用黄粉虫的幼虫来做光照条件是否影响小动物的分布探究实验,存在的问题是:黄粉虫的幼虫对光的敏感性没有鼠妇明显,而且爬行速度比较慢,导致探究时间较长。

优点是:黄粉虫的幼虫实验材料容易获得,一年四季都有,不受季节限制,而且它的爬行速度较慢,不用担心逃跑。黄粉虫的幼虫对手抓、惊吓等刺激不敏感,实验时静置时间可缩短或省略直接观察即可。

1.3 大麦虫

大麦虫又称超级面包虫或超级黄粉虫,幼虫体长5 cm左右,生命力强,并且耐饥,耐渴,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8~30℃,可用麦麸皮饲养。用大麦虫的幼虫做光照条件是否影响小动物的分布探究实验最好,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大麦虫的幼虫在鸟市和卖观赏鱼的市场一年四季都有卖,实验材料好取,而且不受季节限制,价格便宜,生命力强,耐饥,耐渴,整个年级10个班实验都做完,幼虫都依然正常存活。

(2) 大麦虫的幼虫对光的反应明显比黄粉虫的幼虫敏感,并且爬行速度比黄粉虫的幼虫快,实验结果更为显著。

(3) 存放方便,存放在深度为6 cm以上的器皿都可以不用加盖,也不会跑掉。

综上所述,在鼠妇、黄粉虫、大麦虫这三中实验材料中,用大麦虫的幼虫做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影响实验材料最好。

2 实验思路

(1) 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或黄粉虫的幼虫、大麦虫的幼虫)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两边的个体数量有何变化,并统计记录结果。

(2) 也可以设计干湿度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均见光或均不见光,其他步骤与上述相同,探究湿度对小动物分布的影响。

这样就可以通过探究实验证明光照和湿度对小动物分布的影响,并且与教科书中的语言叙述相呼应。这种设计既增加了实验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 实验装置

教科书中介绍的方法是这样的:在铁盘内(或纸盒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明亮的两种环境。按此方法操作后,发现湿土必须铺平否则会影响分布,并且不能太厚,否则有的鼠妇就钻到土里不动了,也会影响统计数目。

改进的方法:(1) 在铁盘内铺一层定性滤纸浇湿,将水倒掉,形成一个潮湿的环境。这样设计后,小动物爬行速度更快,明暗处分布更为明显,也更容易统计结果。

(2) 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铺湿的定性滤纸,一侧铺干燥的定性滤纸,上面整个盖上纸板或者都不盖纸板(相同条件),探究湿度对小动物分布的影响。

4 方法步骤

教科书中介绍的方法是这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小动物,静置2 min。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或两侧的)小动物数目,统计10次,将统计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实验发现在做完第一次统计后,必须把小动物抓回,再重复上次的过程,再静置2 min,然后再统计,以后每次都如此。如果第一次统计后不再抓回小动物,以后每1 min统计1次两侧的数目.虽然统计的次数多,结果还应该是一次实验的结果。因为虽然是多只小动物,但也不能排除集群分布的影响,没有遵循重复性实验原则。如果按全班统计出的结果,才应该是合理的实验结果。而且如果每次都重复第一次的过程,小动物连续受到惊吓,静置时间应该更长些,这样一来,实验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因此,对探究的方法和装置做了进一步调整和改进:

(1) 方法:第一次统计完后将纸板和玻璃板的位置调换过来,不要再抓小动物,这样可以避免鼠妇等小动物受到惊吓,不用静置就可以继续观察统计记录结果。

(2) 装置的改进:

用规格为直径18 cm左右的培养皿,在皿盖边粘一圈黑胶带,在皿盖上一半粘一层黑纸,或者在皿盖上一半盖黑纸板,每统计一次后调换到另一半,就将明暗两处环境置换。在培养皿的底部铺一层浇湿的定型滤纸,即可使用。这个装置可以长期使用,在使用时,每统计完一次后,直接转动皿盖,就将明暗两处环境置换,再按要求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次。这个装置的优点是制作简单,操作方便,体积小易存放,可长期使用,易观察,并且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小动物逃走。

5 实验结果统计

实验一:用规格为直径18 cm的培养皿,在培养皿盖边沾一圈黑胶带(避光),在培养皿盖上一半粘上黑纸(模拟黑暗环境),另一半不粘纸(模拟明亮环境),在培养皿底部铺上一层干燥的定性滤纸(模拟干燥环境)。在干燥的环境下,明亮处和阴暗处各放8条大麦虫的幼虫,不需要静置2 min,每隔1 min统计一次结果见表1。

实验二:用规格为直径18 cm的培养皿,在培养皿盖边粘一圈黑胶带(避光),在培养皿盖上一半粘上黑纸(模拟黑暗环境),另一半不粘纸(模拟明亮环境),在培养皿底部铺上一层干燥的定性滤纸(模拟干燥环境)。在干燥环境下,明亮处和阴暗处各放8条大麦虫的幼虫,每隔1 min统计一次结果。每统计一次后,直接转动培养皿盖,就将明暗处环境置换(表2)。

实验三:用规格为直径18 cm的培养皿,在培养皿底部一半铺一层干燥的定性滤纸(模拟干燥环境),另一半铺一层潮湿的定性滤纸(模拟潮湿环境)。培养皿盖不做处理(模拟明亮环境)。在明亮环境下,干燥处和潮湿处(即一半是干燥的定性滤纸,一半是潮湿的定性滤纸)各放8条大麦虫的幼虫,静置2 min,每隔1 min统计一次结果见表3。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均可以说明大麦虫的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但实验二更具有说服力。实验三可以说明大麦虫的幼虫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实验四:用规格为直径18 cm的培养皿,在培养皿盖边粘一圈黑胶带(避光),在培养皿盖上粘上黑纸(模拟黑暗环境),在培养皿底部一半铺一层干燥的定性滤纸(模拟干燥环境),另一半铺一层潮湿的定性滤纸(模拟潮湿环境)。在黑暗环境下,干燥处和潮湿处(即一半是干燥的定性滤纸,一半是潮湿的定性滤纸)各放8条大麦虫的幼虫,不静置2 min,每隔1 min统计一次结果见表4。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四可以说明大麦虫的幼虫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实验五:在铁盘(或是纸盒、塑料盒)内铺一层定性滤纸,用水浇湿(注意将多余的水倒掉),以横轴中线为界线,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两侧就形成了明亮处和阴暗处两种环境,在两侧的中央各放入8条大麦虫的幼虫,静置2 min后每隔1 min统计一次结果,记录10次,统计结果见表5。

实验六:在铁盘(或是纸盒、塑料盒)内铺一层定性滤纸,用水浇湿(注意将多余的水倒掉),以横轴中线为界线,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两侧就形成了明亮处和阴暗处两种环境,在两侧的中央各放入8条大麦虫的幼虫,静置2 min后,每隔1 min将纸板和玻璃板置换(明亮处和黑暗处环境改变),记录10次,统计结果见表6。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五和实验六均可以说明大麦虫的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但是实验六更具有说服力。

实验一、二、三、四和实验五、六相比,前者的装置制作更简单,操作更容易,体积小易存放,可长期使用,易观察,并且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小动物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