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少林禅武医法脉的源与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少林禅武医法脉的源与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少林禅武医是少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关的研究与论述一直以宗教文化或医学的视角展开。本文基于历史典籍,把少林禅武医作为一项重要体育文化遗产加以梳理,旨在为少林文化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新内涵做准备。

【关键词】禅武医; 源起;传承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中原影业公司的功夫电影《少林寺》横空出世以来,少林寺以入世的态度积极打造少林文化品牌。然而对于少林文化过度的商业解读,致使世人对少林文化的精华一脉――少林禅武医知者甚少,甚至是同样淹没于曲解与误读之中。如部分人士对少林禅武医当世传人德建合一大法师奔走于弘扬少林禅武医、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持有非议。认为释德建“不穿僧服,不守戒律,常年游走于达官贵人之间”。

少林禅武医文化是少林绝学一脉,正如山中悠然盛开的兰花,“任是无人也自香”。随着少林文化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禅武医也逐渐为世人所知。然而,对于少林禅武医的文化内涵、传承以及传人名分等问题上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模糊与分歧,同时,对少林禅武医的研究也仅限于史学、宗教研究与医学研究的范畴,体育学术界对其鲜有涉猎。因此,本文把少林禅武医作为一项体育文化遗产,对其的源起与嬗变进行梳理,以体育文化的视角考量少林禅武医并加以推介,需更多体育文化研究者投来关注的一瞥。

1少林禅武医释义

“禅宗”、“武术”和“医学”被誉为少林文化三宝,而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禅的地位则是毫无疑问的。武术和医学在禅的统领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禅武与禅医。我国体育学者总结为“武为禅体,医为武翼”。〔1〕然而,“全览少林寺的历史可知,一千五百年以来的禅学、武学、医学是在各守一行中分体传承的,清代以前根本没有三学相济的统一体系的正史记载,偶有三才兼备的高僧,也未见有其规范的理论体系和传承”。〔2〕

2003年赵国成,赵季曾,李国胜在《嵩山访禅记――禅宗祖庭少林寺禅武医揭秘》一书中,记述了嵩山三皇寨禅院之行后,第一次提出了少林禅武医合一的概念。

少林禅武医文化中,禅、武、医三位一体,本性合一,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援引支撑。禅为引导,武为根本,医为保障。强调三者兼修,高度合一。参禅直指内心,是在宁静空灵之中寻求与自然的融合贯通与自我体悟;习武旨在以体修行,尤其是少林寺僧人千百年来自耕自种,自食其力,在田间劳动时而悟出的一门上乘功法“心意把”更是练“心、意、气”的无上妙法;懂医意在养护身体。要求以禅修心,以武健体,以医养生。其基础理论包括病理、药理、养生、保健等,都是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正所谓 “以禅统武,以武明医,以医通禅”。 〔3〕也就是说少林禅武医不是禅宗、武术、医学的简单的叠加和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代禅武医法脉吴古轮师以下第四代传人、嵩山禅武医研究院院长、少林寺三皇寨禅院住持德建合一大法师认为禅武医三者的关系是“由武参禅,由武习医,而又以禅传武,以医通禅”。而且“练习少林功夫不仅仅是为了四肢发达,它主要教人们启迪智慧、净化身躯”。〔4〕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把少林禅武医作为一项体育文化遗产来看待的话,少林禅武医最能体现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即讲求“整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思索生命的意义与注重养生。

2少林禅武医的源起

少林禅武医远源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寺曹洞宗永化堂。永化堂的开山祖师为无言正道。在近代,传续中的海发、湛谟、寂勤(吴古轮)一系成为少林寺禅武医的重要传人。

清朝初年,朝廷虽禁止民间习武,但对少林寺僧习武并没有限制。但到清朝雍正时,由于少林寺僧的传武活动与民间秘密反清组织天地会(洪门)和白莲教有所牵涉,因而遭到压制。从此,少林寺逐渐步入衰落,致使禅宗祖庭一度凋敝,出现了“法堂草长,宗徒雨散”〔5〕的惨淡局面。《河东总督王士俊檄》中曾慨言道:“登封少林,乃系东土初祖道场,九年传冷坐之心,五叶启宗门之绪。法灵普覆,慧日光涵,缘自历代相沿,迄今实多颓圯”。〔6〕因而少林绝学的传承也只能秘密进行。

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满族大员完颜麟庆(1791-1846)代巡抚杨海梁祭祀中岳。农历3月25日,麟庆因闻少林武功名冠天下,遂让寺主僧组织武僧为之演武。寺主僧因忌清廷,麟庆又为满族大员,因此矢口否认寺僧练武。麟庆听后,以语宽慰之:“谕以少林拳勇,自昔有闻,只在谨守清规,保护名山,正不必打诳语”。〔7〕于是,寺主僧挑选功夫高超的武僧在紧那罗殿前为麟庆进行表演。麟庆在看后赞道:“熊经鸟伸,果然矫捷”。〔8〕

其后,寺院主持恐因武僧们表演“少林拳法”而获加害,遂命参加演武的海发、湛谟及徒子徒孙等数人隐匿少林寺下院石沟寺。

湛谟弟子寂勤,俗名吴古轮(又名吴轱轮)(1820-1917年),少室山阴偃师市佛光乡杨树庙人,5岁出家少林寺下院石沟寺,拜湛谟门下,苦心习武,

由于义军纷起,清廷禁武愈严,寂勤大师四十岁那年,为了保存少林文化精髓,按照寺规打出山门,还俗山野,把少林瑰宝暂隐民间,等待机缘归还少林。成为少林寺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打出山门”的人。他把少林禅武学术及部分密不外传的少林嫡传武功也带出了少林地,并从此还俗于民间。以图日后“普济众生,三宝相续,振兴少林”。〔9〕因此,寂勤大和尚就成了近代少林功夫巨擘,集禅武医于一身的少林绝学的第一代宗师和唯一传承者。

3少林禅武医的传承

寂勤学得古传少林拳法秘笈后,打出山门还俗,将少林禅武医学带到民间,后将绝技传于次子吴山林。

吴山林,寂勤次子(1875-1970)。潜心于禅、武、医,得续少林正宗功法,精熟少林诸多绝技,功臻神化之境。大师惜念三宝绝学来之不易,谨遵先父“要把绝学还给少林寺”的遗命。只是“万石难买”的少林绝学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归还少林寺的夙愿。

行性禅师(1931-2004),俗名张庆贺,巩义赵城村人,吴山林大师之徒。寂勤大师再传弟子少林嫡传一代宗师。行性禅师幼小失亲,颠沛流离,少林寺永化堂淳全大和尚见其年幼无靠,乃收为徒。淳全深知少林禅武医绝学唯山林宗师所秉持,遂于1951年将法师荐其门下。山林宗师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行性法师十九个寒暑,深得乃师真传,成为少林禅武医文化的第三代传人。

目前,少林寺禅武医的传承人和代表人物是在嵩山三皇寨隐居修行的释德建法师。释德建,号合一,俗家名字丁洪本,黑龙江省克山县人,回族。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第十九代禅武医传人,吴古轮师以下第四代禅武医传人。是目前少林禅武医的代表和唯一的传人。德建法师1982年于登封少林寺习武。1988年拜少林寺行性法师(俗名张庆贺,寺内辈分比德建低一级)为师学习少林功夫。1990年拜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释素喜为师,得其法名。

1999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在少林当时的主持素喜的见证下,行性法师举行仪式宣布正式将禅武医少林传统绝学传于德建。

自此,继承“少林禅武医”衣钵的德建法师,成为少林禅武医文化的第四代传人与少林禅武医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同年正式隐居嵩山少室山南麓,距离少林寺十几公里外的“三皇寨”。

2003年,登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根据同治四年(1865年)少林寺永化堂祖谱《无言道公一系法嗣》、清道光十年(1830年)海发及湛谟所立《重修石沟寺碑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史兆祥所书“慧心妙术”匾,以及吴山林、张庆贺所述考证,正式确定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传续为:正道圆会通理行海超然同禧玄贵祖双青泰静典真传如祥海发(法)湛谟寂勤(吴古轮)吴山林(寂勤俗子)行性(张庆贺)德建。〔10〕

同时,登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嵩山文化研究专家吕宏军还认为少林武功传下来主要有三支,传到德建合一大和尚这一支是属于少林南院这一支,遵循正宗传统少林禅武医路子的一支,德建合一是其代表。而其他的分支大多走上了竞技武术的路子。

4少林禅武医的传播与当世影响

2005年,德建参与拍摄奥地利电视台专题片《功夫》。2006年10月,英国BBC电视台摄制组登三皇寨,拍摄题为《Extreme Pilgrim》的专题片,再次把德建与少林禅武医传播到海外。目前为止,德建已经受邀参加了20余部专题片的拍摄,并博得“少林武功第一高手”的称呼。在少林禅武医研究方面,2005年正式成立河南嵩山禅武医研究院,德建大师担任院长一职。在香港中文大学陈瑞燕教授大力推介下,多次邀请德建合一大法师及其弟子赴港做学术报告。

2007年,继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一年之后,俄罗斯国家社科院奥西波夫院长一行到了三皇寨。参观拜访之后,奥西波夫院长邀请德建大师在2007年访问莫斯科,进行少林禅武医学术交流活动。

目前,由登封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嵩山禅武医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及心智综合康复中心联合主办,分别于2007年5月10日和2009年11月14日,已成功举办两届“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同时出版重要专著5本。另外,《德建身心疗法》一书由德建大师口述,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教授陈瑞燕整理编著,书中继承古代禅法,删繁就简,以适于现代社会节奏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探索适合现代人修持养生、增进身心健康之路。自2008年在香港问世,大受欢迎,目前已增至第四版。

5结语

随着研究的深入,嵩山少林禅武医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态、对和谐身心的突出作用,受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对于少林禅武医传承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林禅武医吴古轮一脉百余年来四代单传,且未能在少林寺传承,德建大师既未能被承认“少林弟子”的身份,也不在当代少林功夫50名传承人之列;同时有观点认为少林功夫的开放性表明不可能有人是“唯一正宗传人”。因此,对少林禅武医的发掘与整理研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对少林文化瑰宝的保护,同时,以体育文化的视角对少林禅武医的研究对少林文化精髓的传承、发掘和弘扬以及丰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298.

〔2〕王海涛.少林寺禅武医传承史见闻〔OL〕.嵩山少林禅武医. http:///cwyshow.asp?id=459, 2013.09.12.

〔3〕河南嵩山禅武医研究院.嵩山论剑:少林禅武医探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5:12.

〔4〕陈瑞燕,吴洁.和谐身心:德建禅师谈禅武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

〔5〕张思明.《重建慈云庵碑记》.

〔6〕焦如蘅.《少林寺志・宸翰》.

〔7〕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少林校拳》.

〔8〕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少林校拳》.

〔9〕王海涛.少林寺禅武医传承史见闻〔OL〕.嵩山少林禅武医. http:///cwyshow.asp id=459, 2013.09.12.

〔10〕登封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登封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考证少林永化堂传续公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