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错误”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成资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错误”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成资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但是,由于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行为主义心理家认为:“人是在不断尝试错误中学习的”。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受一些条件的制约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教师出错也是可以接受的。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理念来看,课堂不但需要错误,而且要能将错误转化为师生发展的鲜活资源。作为我们教师,不应该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中,而借其话题,有效利用,适时引导。以错探究,获得新知。让学生明白他们的错误并不是成功课堂的绊脚石,而是成功课堂的催化剂。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它让我们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我们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为了追求课堂的顺利性、完整性,而不去寻求思维上出现偏差的原因,就会把一个个我们教师没有预见到的生成资源很可惜地浪费了,因此就必须要求我们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下我想就我在课堂中对这种突发事例的处理做一整理,以求共同进步:

一、预设内出错

1、《电解池》学习中[探究活动2]探究阴阳两极的放电顺序

2、实验器材:U型管、直流电源、导线、电极(碳棒、铁棒、铜棒)

药品:NaCl溶液 CuSO4溶液 碘化钾淀粉试纸 酚酞试液

第一组:二根碳棒作电极电解NaCl溶液

第二组:铜棒和碳棒为电极电解NaCl溶液,

第三组:用铜棒和铁棒做电极电解CuSO4溶液。

我故意不提醒谁做阴极和阳极,结果在第二组和第三组中实验现象必然出现不同,从而由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本节课的难点即:离子的放电顺序,不知不觉中自己就可以归纳完成。这样的设计出自我在课堂上的一次预设之外的生成性资源的出现,当时我忘了要求阴阳极的材料,结果就出现了当时学生接反电极的结果,后来我才将学生的这一过程用出错――讨论――实验――思考的跟进方式将问题逐步放大,最后有效地将这一生成性资源处理,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常常就不再做硬性要求阴阳极的材料,而让学生在我的预设之内“出错”。然后进行讨论――实验――思考。自己完成对本节课难点内容的掌握。

二、预设外出错

《HNO3的性质》课堂中我主要的设计为:

[展示]硝酸。

[提出问题]它是强酸还是弱酸?既然是酸那它会有哪些性质呢?

这些问题乎很简单,几乎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都能回答出来,于是我借着他们的那种“能”劲将问题抛给了他们:

[师]真的是这样?那你们得给我拿出证据吧!

[生]开始了自己的验证想法的阶段。

[药品]紫色石蕊试液、铝片、铜丝、稀硝酸、浓硝酸、碳酸钠粉末、石灰乳。

[验证过程]验证基本还算顺利,经过实验,同学们很快证实了自己的推断:

(1)浓稀硝酸都能和石灰乳反应使其溶解,体现了酸碱的中和反应;

(2)浓稀硝酸都能和碳酸钠粉反应产生气体,体现了强酸和弱酸盐的反应;

(3)浓稀硝酸遇到石蕊都使其变红,体现了其酸性;

(4)在金属和酸的反应过程中,同学们的观察也很仔细,发现了一些异常,如铝片居然不和浓硝酸反应,而铜和浓稀硝酸都能反应且剧烈程度不一样,还都发现了红棕色的气体,当时,我为了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故意没告诉他们这是怎么回事,而是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分析讨论]“异常”现象出现的可能的原因?

[生一]老师,我想起来了,浓硫酸和铜反应的实验与这儿很相似,都是酸被还原为非金属氧化物。

[生二]老师,这么提醒我也想起来了,我们前面的铁和铝遇到浓硫酸跟铝遇到今天的浓硝酸性质很相似。

[意外情景]到这为止,他们自己就得到了浓稀硝酸都是强氧化性的酸的实验事实了。可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出现了,平时一个不爱学习的同学因为不想听,在下面偷偷地把他们组内刚才做浓硝酸和石蕊试液的试管给加热了,竟然意外地发现了红色褪去了。这下他们组内的成员的眼球全被吸引到这个新的发现上,至此,我也不能装作没看见了,我马上对那个组的反应做出了回应:

[师]对啊,这是怎么回事啊?老师也不是很清楚,那咱们就一起来猜一猜怎么样?

[生]立刻兴奋地凑在一起交流了起来,最后同学们做出了2种猜测:

[猜测1]刚才学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加热时是不是硝酸分解了,溶液的酸性大大下降,从而使其红色消失;

[猜测2]我们刚才也学了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比浓硫酸“厉害”多了,再结合前面学习Na2O2时知道正是因为其有强氧化性才使有色物质褪色的,那么也就有可能是在加热时它的氧化性才导致了其褪色的。

[师]我们同学们有这样的聪明才智,确实是“厉害”,可是我们知道我们化学是以实验为依据的,刚才的很多性质我们就是通过实验得到证实的。你们说是不是……?

[生]当然不能,老师我们一定能找到证据,难不倒我们的(众笑)。

至此,我又把问题顺理成章的“扔”给了他们。

[办法1]:将刚才褪色后的溶液冷却后,再滴入浓硝酸如果变红了,则刚才提出的猜想1是正确的。

[办法2]:若冷却后再加石蕊又变红了,则刚才提出的猜想2的同学们就是正确的。

验证实验进行的很快,因为该反应只需要滴加试剂就可以了,很快,同学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结论]浓硝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因此先看到了变红的现象,在温度升高时,又将其生成的红色物质氧化而褪色。

课堂上的这些突发“生成资源”,让我深深感到: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得,必须把课堂真正给了学生,要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我不只是听讲,我要有我自己的积极思考;我不只是欣赏老师的讲课艺术,而是要自己亲自去实践;我不只是盲从于老师的说教,而是要自主探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做中学”。事实上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能否做到对突发错误的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才会对课堂教学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