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中心小学,山东 临清252665)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87-01
摘要:思维的创新性、求异性、敏捷性、深度性、广阔性是人的重要思维品质。设计趣味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多变试题,诱发学生求异思维;设计规律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设计逻辑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性、广阔性是本文探索主要对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培养
人的良好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创新性、求异性、敏捷性、深度性、广阔性等,这些良好思维品质是从小培养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实施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既是教学目标的要求,又是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数学教师应负于必要责任,研究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一、设计趣味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中告诉我们,要加强数学练习的趣味性,设计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
如在一次练习中,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小朋友甲有一些苹果,送给小朋友乙一半,送给小朋友丙一半的一半,小朋友甲还剩下9个,小朋友甲原来有多少个苹果?”学生思维活跃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发现的学习气氛。过了片刻,有的学生这样做:9×4=36(个),教师及时表扬了他们,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着。有的学生这样做:9+9+9+9=36(个),教师也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又是这样做:18+18=36(个)等……,方法很多。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是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练习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设计这样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多创设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哪怕是一点点发现,教师应及时地表扬、肯定,使学生永远具有不懈的学习动力。
二、设计多变试题,诱发学生求异思维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
1.教学中设计一题多解应用题,改变应用题的不同条件和问题。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箱,发到各班共160箱,还剩多少箱?”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箱,发到各班共160箱,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箱,发到各班共160箱,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箱,发到各班共160箱,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1)25×4×8;(2)25×2×16;(3)25×30+25×2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设计规律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规律性的东西。如低年级小学生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学习9加几。初学时9+3需要详尽表述口算过程(9和1凑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经过一些练习,学生掌握口算步骤以后,引导学生在题组9+2、9+3、……9+9的练习中,找规律简化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领悟到“9”加几,只要把加上的数分出1与9凑成10,剩几就是十几。找出了规律,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果。这样既 使计算准确又提高了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设计逻辑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性、广阔性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度性、广阔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 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 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a/ b-a/c=f这一结构形式,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2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360/20-360/30=f)
2.生产360台榨油机,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360/12-360/18=f)
3.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30=6)
4.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360/b-360/18=10)
5.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20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0-360/c=6)
6.生产360台榨油机,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几台?(360/12-360/c=10)
7.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a/20-a/30=6)
8.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a/12-a/18=10)
9.生产360台榨油机,原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实际的1.5倍,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 (360/b-360/1.5b=6)
10.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每天生产的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提前6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台?(36 0/b-360/1.5b=6)
11.生产360台榨油机,实际完成的天数是原计划的2/3,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 [360/(2c/3)-360/c=6]
12.要生产360台榨油机,原计划每天生产的是实际的2/3,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台?[360 /(2c/3)-360/c=10]
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认识、发现、利用以上关系,虽然要耗费一定时间,但是在强化学生掌握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方面却有着积极意义。
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觉地、合理地联想来训练他们思维品质。联想,即 把解决简单问题所采用的手段和所获得的结论,类推到较复杂的情境中,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数学 问题的联想,大都可以看作关系联想。数学概念之间、数学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关系联想是这多种多样联想的反映。联想丰富了,想象也就丰富了,思维的活力就会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