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红艳:须眉不让,梅韵华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红艳:须眉不让,梅韵华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采访李红艳之前,我听说她是梅派传人、梅葆玖老师的得意弟子,因此专门找了资料,看了很多她表演的视频,竟发现其中有不少刀马旦的武戏――《梁红玉》《盗库银》《虹桥赠珠》……李红艳在台上气质大方,动作利索、准确到位,武功技艺稳健娴熟,让人不由得心生疑问:李红艳究竟走了一条怎样的艺术之路?作为梅派传人,她又如何拥有一身让人妒羡的武功呢?

体操健儿的无心插柳

李红艳生在辽宁营口市,小时候因为阑尾炎穿孔腹膜炎差点一命呜呼。亏了手术做得及时,小红艳才死里逃生,不过身体仍然孱弱。她术后并发了肠粘连,经常因为疼痛弯腰弓背。父亲看了心疼,觉得孩子应该锻炼锻炼,就叫她早晨跟着自己去公园跑步。刚开始跑步,小红艳很难受,佝偻着腰跟在后面,稍微一用劲肚子就疼。但她生性好动,跑步竟然一咬牙坚持了两三年。在这过程中,她的病情逐渐好转,腰慢慢直起来了,肚子疼的间隔期也拉长了。

日升月往,小红艳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也快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那天她在家旁边的长征小学外面玩,赶上里面校队训练,下腰、劈叉、前滚翻、后滚翻、跳马……小红艳看着他们训练,觉得好玩,就在外面跟着一起练。院里的体育老师回头一瞥,发现院外一个孩子,动作做得标准协调,爆发力也很不错,是个练体育的好苗子啊!想到这,老师走上前问小红艳是哪个学校的学生。

小红艳说:“我还没上学呢,快上了。”

体育老师一听,哪能放过这么好的苗子。小红艳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进了长征小学。两年后,她又被营口市体校的体操队选中。进了体操队后,小红艳如同鱼儿入水。虽然练体操又苦又累,磕得身上一块青一块紫,有时一个剧烈动作,肚子仍然会疼一下,但小红艳喜欢,痛苦就变成了快乐。1977年小红艳第一次参加辽宁省青少年体操比赛,因为紧张,成绩不理想。但小红艳没有气馁,1978年她第二次参赛,就拿下了辽宁省体操比赛个人全能第5名,全国前10名。1979年,小红艳在腿部受伤、大夫认为不能比赛的情况下,拿下了辽宁省体操个人全能第一名。此后,小红艳的体操成绩在全省一直数一数二,代表省参加全国比赛,成绩也名列前茅。在1981年宁波市全国比赛中,小红艳获得最好成绩:全国青少年平衡木第一,自由体操第二,个人全能第四。

就在小红艳体操成绩节节攀升,即将登顶之时,她的命运峰回路转,带她走入了一片新的天地。这话还得从1981年3月她参加全国比赛前说起。

那天,小红艳正在为宁波的全国比赛作准备,体育馆里突然来了几个人,是营口市戏曲学校的老师,来考核某位报名的学生。这学生的是小红艳的学姐,因为体操成绩一直不好,已经报考了艺校,打算转行。老师叫这个学生翻个跟头看看,可她有点犯憷,不敢翻。教练就把小红艳叫过来,叫她作个示范。小红艳正在训练,还有点不乐意,悻悻过来直接一个小翻360°,动作干净利索。翻完了她又回去训练了,这时跟过来一位唱女老生的老太太,瞅了小红艳半天,说:“这个女孩的脸型,扮上戏一定很漂亮。”其他考官当时就说,能不能把这孩子也给我们?小红艳的教练说那得经过她父母的同意才行。随后父母知道了这事,都很高兴。他们早觉得练体操太苦,而且是青春饭,吃不长,就催促孩子赶紧去戏校报到。可小红艳怎么也不去,自己体操成绩蒸蒸日上,她怎么能放下?学校5月份开学,小红艳拖了半年多都没去。最后实在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在父母的“连哄带骗”下,她挂着眼泪去学校报了到。彼时的小红艳还不知道,这次艰难的选择为她的人生揭开了新的篇章。

板凳枯坐,焉知非福

李红艳12月份来学校报到,学校已经开课半年多了。像什么台步、圆场、身段、水袖、刀枪把子等基本课程,戏校的老师都教完了,又不会抽出时间给李红艳单练。因此李红艳一来就坐了“冷板凳”,老师叫她坐在一边先看别人是咋练的。这样枯坐了一个月后,其他同学陆续分了行当,开始学习具体的剧目了。李红艳因为有体操功底,直接被分到了武旦组,也没教她什么戏,仍然备受冷遇。这样的日子可真难挨,李红艳常常这样想。原本活泼开朗的她,进了戏校后变得郁郁寡言。原来在体操队是众星捧月,现在成了一块“边角料”,谁受得了。她也和父母闹过,嚷嚷着要回去,都被他们劝下来了。其实若要真走,她也不肯,一个要强的人,怎好灰头土脸地回去。她心里憋着一口气,好像一座火山,锱铢积累着爆发的能量。

也该着李红艳时来辐辏。入学第二年暑假,营口戏校请来了中国戏校的李金鸿、王玉敏、付德威等老艺术家来给学生说戏。来了这么好的老艺术家,戏校老师就叫戏校里那些不成器的孩子多跟着老师学学。于是,李红艳因祸得福,得到一个跟武旦名家李金鸿老师学习的机会。第一次上课,李金鸿老师问红艳都学过什么戏。

李红艳蔫头垂脑,讪讪地说:“我入学晚了,什么戏都没学,每天就练基本功。”

原本以为说完会遭到老师冷言冷语的教育。可不想李老师听罢反而面有喜色,说:“好!一张白纸,那就从《扈家庄》这出戏教起吧。”

有些朋友可能知道,《扈家庄》这出戏属于武旦的开蒙戏,必须有扎实的台步、圆场、身段、翻身等基本功才能把戏演好。受到李老师的器重,李红艳学起戏来努力用心,把老师指点的要领牢牢地记在心里。老师一个月后回了北京,李红艳仍然刻苦钻研,把学戏当中不会的问题写信寄给老师。李老师都一一作答,并寄给红艳很多学习资料。在之后的三年里,每年暑假,中国戏校的老师都来营口戏校给学生们说戏。李金鸿老师又先后教了小红艳《虹霓关》和《佘赛花》,给她打下了良好的武旦基础。

1985年,营口戏校在大连公演《盗仙草》。因为主演受伤,李红艳突然成了女一号,这也是入校以来头一回。演《盗仙草》最难之处是要饰演白素贞的演员,从一个三张桌子垒起的象征高山的台子上,一个跟头翻下来,面对观众,这叫“云里加官”。为了秀一下自己的功力,李红艳表演“云里加官”时,一个跟头翻下来时加了一个180°转体。当她背对观众稳稳落地时,观众们看呆了,一瞬间的鸦雀无声后是雷鸣般的掌声。6年坐科,到毕业时李红艳已是大家有口皆碑的好学生了。

北漂前辈,梅派传人

1987年,李红艳抓住了一个机会――北京市宣武区风雷京剧团缺少一位武旦演员,决定面向全国招聘,李红艳在几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成功录用。不过营口市青年京剧团不愿放人。在营口戏校做“边角料”,被分配到营口市青年京剧团又不被重视,分配没多久,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可以飞翔,却发现被人捆住了翅膀。在李红艳心里的那口火山终于爆发了。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李红艳选择不收剧团一分工资,快刀斩乱麻,直接卷铺盖卷开赴北京。

李红艳就这样成了北漂一族。作为80年代末的北漂族,她面临的困苦远在如今的北漂族之上。首先在那个年代,买肥皂、食用油等日用副食品都得凭票,没票这些东西就成了异价货,价钱高出原来许多。这对当时一个月工资100块钱、一场演出补助5块钱的李红艳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节省,她常常吃方便面,春天菠菜便宜就天天吃菠菜,直吃得面有菜色,到最后师哥师姐都开玩笑说她快成蝈蝈了。

除了食不行,宿的条件也很艰苦。一间库房改成的宿舍小平房,李红艳来的时候墙壁绿渍斑驳,房子夏天阴湿蒸焖。到了冬天,因为墙板很薄,又不保暖,只能生蜂窝煤炉子。李红艳开玩笑说:“到现在我都没学会怎么弄那炉子,所以早上起来被熏得晕晕乎乎的都是正常。”李红艳说起来轻描淡写,实际上她有两次煤气中毒,差点生命不保。亏了她有清晨练功的好习惯,师哥师姐来了练功房发现人不在,去宿舍找她。叫她没动静,赶紧撞开门,发现人已经昏迷倒在地上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风雷京剧团对李红艳十分器重,她演起戏来也心甘情愿。剧团曾根据李红艳的条件对《盗仙草》这出戏进行了大胆创新,提高了演出难度。演出后的反响很大,1988年北京市戏曲演员评比的很多专家评委要给李红艳一等奖,只是有人提出李红艳关系不在风雷京剧团,不算剧团的人,不能给一等奖。评委们才迫于无奈,给了李红艳一个二等奖。

这也看出作为一位北漂演员,事业上奋斗起来多么不容易。不过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由于才华出众,1992年李红艳被北京京剧院招致麾下。1994年,一位市领导看了李红艳的彩排后赞不绝口,又听说李红艳的户口还没解决,就说:“这么好的演员,户口当然要进京。”于是,在这位领导的协调帮助下,李红艳的户口、工作关系进京了。李红艳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母亲在电话那头喜极而泣,高兴得三天都没睡好觉。

1995年,北京京剧院成立“梅兰芳京剧团”,阵容空前豪华。除了李红艳,其他演员基本出身梨园世家,大多50来岁,都是名声在外的艺术名家。此后,梅葆玖老师特意去看李红艳的演出,一连看了三场。之后他对助手周铁林说:“铁林啊,你为剧团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个演员选得太好了。以后我演戏,开场必须是红艳的戏。”

李红艳说,能给梅葆玖老师垫场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她在梅剧团也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了梅腔梅韵。1998年,梅剧团为了培养梅派接班人,请10位京剧艺术家观看青年演员的戏,各位专家可以自愿选择喜欢的徒弟教戏。李红艳以高八度的嗓音唱了一出要文要武的《梁红玉》,得到了著名梅派青衣杨秋玲的肯定。杨老师从不收徒,这回愿破例为红艳开蒙教戏。受到杨老师指点,李红艳对京剧文戏的理解更加深刻。她觉得自己要想演得更好,一定要回学校“充电”,系统地学习京剧艺术理论。通过不懈的努力,李红艳考进了中国戏曲学院成教表导系大专班。又在2002年突破自我,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专业研究生。

2006年11月5日,李红艳夙愿得偿,正式拜梅葆玖老师为师,学习、传承梅派艺术。李红艳说:“梅派艺术是外圆内方的艺术,在儒雅的外表下蕴藏着坚韧和执着。”这其实和李红艳的性格不谋而合,难怪她对梅派艺术如此迷恋。

台上台下“杨七娘”

2010年,李红艳的一个朋友推荐给她一本书,说:“红艳你看看这个,我觉得这个人物特适合你。”李红艳一看,是一本小说,有关于杨七娘的故事。她觉得故事写得不错,不过由小说改成剧本,难度很大,最后这事就被搁在一边了。后来无意间,李红艳一位美国回来的舅舅和她聊天,说:“红艳你为京剧忙活了这么多年,多辛苦,干脆别干了,养养身体歇了得了。”李红艳五味杂陈地说:“奋斗了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一个演员该有一部自己独创的戏啊。”舅舅就问红艳有什么想法。李红艳把《杨七娘》剧本改编的事说了。舅舅听了很支持,说只要你能把剧本弄好,我可以帮你找赞助商。

原本随口一句,想不到李红艳的舅舅还真找来了赞助商――北京瑞恒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别热情,一直询问排戏的进度。李红艳也来了精神,找到刘侗副院长,刘院决定亲自主笔改编剧本。时逢刘院父亲病重在床,他分身无暇,剧本都是在医院父亲的床边完成的。李红艳说到这里,语气中饱含了感激之情。

剧本完成后,排练被提到日程中来。因为是从社会上找来的赞助,北京京剧院原本没有排演这出戏的计划,李红艳一开始打算和外边的剧团合作。但她觉得自己是北京京剧院的演员,是被北京京剧院培养出来的,创排一部新戏,也应该留给北京京剧院。想到这,李红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李恩杰院长,说自己有一部新戏,想在院里排,把这部戏留给京剧院。令李红艳意想不到的是,李院长听完当即同意,说:“你是北京京剧院的演员,有了新戏当然要在院里排。”李红艳听了很感动,想不到新院长这么开明、通达。戏就这么开排了,可问题接踵而来:院里的演员档期都很满,人总凑不齐,戏一直拖到2011年年底还没排好。李红艳碰到李恩杰院长,说戏今年排完可能够呛了,李院长说:“今年的任务就要今年完成,明年还有明年的任务。”李院长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感染了李红艳。最后,李红艳在恩师梅葆玖和梅剧团领导的支持下,和大伙齐心协力,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把戏排了出来。

2012年3月11日,梅兰芳大剧院。帷幕徐徐拉开,李红艳缓缓走到舞台中央――她是待字闺中的花衫杨七娘;她是女扮男装、勇闯铁牌关的武生杨七娘;她是泪洒灵前、哀悯人怜的青衣杨七娘;她是挂帅出征、为夫报仇的刀马旦杨七娘。李红艳说,《杨七娘》这出戏是京剧院为她量身打造的。杨七娘给了李红艳一次全面展示才华的机会,而在灵魂的深处,李红艳与杨七娘也相知相契,心有灵犀,面对挫折和困苦她们都选择勇往直前,通过拼搏和努力赢得人们的信任与肯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此时舞台上的李红艳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享受,享受着与她心心相印的杨七娘的人生、享受着京剧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