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测量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和QTcd,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心衰的QTd进行比较。结果: QTd、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关键词 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溶栓治疗 心电图 预后

QT离散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同时QTd作为一项预测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对48例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d、QTcd与同期68例非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QTd及QTcd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d、QTcd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及意义。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AMI患者116例均来源于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0月住院患者,男75例,女41例,年龄43~75岁,平均51.8岁。所有患者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其中Q波型AMI77例,非Q波型AMI39例。

根据梗死后是否行溶栓治疗分组:①溶栓治疗组48例中,男35例,女15例;全部病例均为发病1~12小时入院并采用尿激酶150U+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滴完。尿激酶滴完后立即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日,12小时后皮下注射肝素6250U,以后每12小时注射1次,持续3~5天,另外配合常规扩血管及对症治疗。②非溶栓治疗组68例中,男40例,女26例;仅接受常规扩血管及对症治疗。

方法:所有AMI患者均持续心电监护至少3天,每天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做V7~V9、V3R、V4R导联,走纸速度25mm/分钟,以入院后第7天的心电图为准,死亡病例在7天内的以死亡当天心电图为准。测量QT间期时,以QRS波起点至T波回到T-P基线处为QT间期;如有U波存在,测量终点为T波与U波最凹外,T-U融合时则以T波与U波之间切迹作为QT间期终点。测量中每份心电图至少有6个导联能清楚显示T波,每导联连续测定3个QT间期,取平均值,不同导联最长QT间期减去最短QT间期为QTd。测量参数包括:RR间期,QT间期。QTc的计算按Bazett公试,即QTc=QT/√RR,同一患者若心率变化大时则以此公式矫正QT间期。QTcd则为最长QTd与最短QTc之差值[1]。

统计学处理: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溶栓组QTd (46.58±15.23)ms, QTcd (58.13±19.24)ms;非溶栓组QTd(120.89±32.14)ms,QTcd(131.25±33.52)ms。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溶栓组、非溶栓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病例的QTd的比较:溶栓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5例,其QTd(116.45±18.12)ms、心衰4例,其QTd(109.36±16.35)ms、猝死2例,其QTd(121.36±14.23)ms;非溶栓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4例,其QTd(159.43±19.01)ms、心衰29例,其QTd(133.27±16.49)ms、猝死14例,其QTd(163.49±14.87)ms。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讨 论

张氏等 [3]报道急性心肌梗死35例,发生心肌梗死者较对照组的QTd明显增大,在溶栓成功后,QTd减少,而溶栓失败者QTd变化不显著。从而明确心肌缺血可导致QTd的增加,亦说明QTd可作为反映心肌缺血的无创指标[4]。心电图导联间QT间期差异被认为是指检测心室复极时间不一致的无创伤性方法,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对于AMI后QTd及QTcd的增大,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心肌缺血区传导复极不一致性增加,易使心室肌细胞的电活动产生折返,易发生心律失常,可用于观察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指导用药以观察疗效。本文溶栓组治疗后QTd明显缩小与非溶栓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溶栓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心衰病例明显比非溶栓组减少,且QTd亦明显小于非溶栓组,两组QTd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欧氏观察结果基本一致。AMI后大多数患者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的结构和形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梗死区或缺血区所对应导联的QT间期延长,故认为心肌缺血损害、坏死造成心电不稳定及传导障碍,加之此时心功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均可引起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d及QTcd增大,而成功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可挽救严重缺血尚可存活的心肌组织,缩小梗死面积,使心室除极、复极的差异减少,从而使QTd减少。本文死亡患者的QTd及QTcd均明显高于生存者,其数值分别为(120±32)ms、(131±33)ms,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溶栓治疗AMI患者早期QTd及QTcd增大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春安.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4):367-3704

2 张燕,伍卫,张旭明,等.急性心肌死35例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新医学,1998,29(1):18

3 袁沃亮,王景峰,聂如琼,等.QT间期及其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 16(1):40~42

4 欧阳秀革,王凤霞.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QT离散度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宁夏医学杂志,2002,24(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