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字理识字应适宜、适时、适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字理识字应适宜、适时、适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进一步重视,字理识字以其形象直观、引发联想、趣味性强、文化味浓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语文老师的青睐。但字理识字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把握使用字理识字的度,笔者以为,要做到适宜、适时适量

一、适宜——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适宜即合适、相宜的意思。运用字理识字要遵循“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理念,不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相冲突。

1. 所分析的字理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

字理分析只有经过学生的内化加工,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记忆。因此,教师所分析的字理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否则,字理教学是无效的。如有个教师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风》一课的“游”字时,运用了字理教学,先出示了“游”字的演变过程:■■■游。接着告诉学生:“游”是形声字,右边的“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甲骨文■像飘扬的旗帜■,下面有小孩■,表示古代学子以族旗为护照,举旗越境参观巡学的意思。篆文■加■(水),表示古代学子打着族旗,过河越境,四处参观学习。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古人称泅水横渡为“游”,称顺着河道长距离游行为“泳”。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一脸茫然。究其原因,教师忽视了二年级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游”字的造字理据对一群六七岁的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知识背景。这样的字理分析,与二年级学生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相违背,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陷入“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境况。

2. 所选择的方法必须是学生所喜爱的。

“字理识字”并不等同于简单地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它的教学方法不应仅限于溯源法一种,而应该是多种多样:图示法、联想法、点拨法、迁移法、演示法、歌诀法等等。如教“兢”字,可用图示法,展示两个人小心翼翼头顶重物图。教“勺”字,可用联想法,引导学生想象:一撇像勺柄,横折钩像勺身,一点是勺中的东西。教“富”字,可用点拨法,“畐”表示酒坛子,“富”表示生活富足,有吃有住,还有酒喝。教“林”字,可用迁移法。“林”字由两个“木”字并排而成,使学生知道“林”字就是用两株树表示树木较多的意思。当出现“焚”字时,学生就会想到林木着火了。教“灭”字,可用演示法,在火上加盖东西以灭火。教“雷”字,可用歌诀法,用顺口溜“雷声隆隆响连天,大雨落到田里边”帮助学生识记。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要根据汉字的造字理据,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方能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二、适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适时”就是要求教师在运用字理识字方法时要选择最佳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识字教学充满灵性,充满趣味,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1. 易写错别字时。有些字容易写成错别字,可以利用字理教学,因形索义,据义记形。这样经历一个分析、推理的过程,学生对汉字的一笔一画记忆就比较深刻。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一个人》一文的“酒”字时,学生多会忘了写“酉”字中间的一横。根据这一情况,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先是出示“酉”的甲骨文“■”,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酒”字右边部分的“酉”字甲骨文像尖底酒坛的形状,上部是坛盖,下部是坛身,中间一横表示坛内的酒水。然后提示:在写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中间那一横哦,没有了酒水,那可要喝西北风了。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的联想,“酒”字变成了形象、生动、有意义的画面,学生学起来兴趣倍增,写起来就不会丢三落四。

2. 字义难理解时。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汉字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不仅有基本义,还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对于字义的理解,大多时候,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当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有困难时,适时通过字形分析造字原意,能让孩子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在理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时,由于学生初涉文言文,而且“禽”字与“家”字放在一起,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歧义,因此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禽”字有点困难。此时,教师出示“禽”字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甲骨文“禽”字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网兜在捕鸟。所以后来这个禽字就专指鸟类。这样,学生对“禽”字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3. 辨析形近字时。汉字的基本特征是象形。客观事物之间本身就有一定的相似性,“据形会意”而产生的汉字自然免不了字形近似,实际上,这种形近字是客观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在字形上的表现。运用字理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再现汉字所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细微区别,感受那多出来或少了的一点一画所表示的不同意义,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林中乐队》中的“竟”字时,教师先是出示它的形近字“竞”的演变过程:■■竞。告诉学生:“竞”的甲骨文表示两个头上刻有“辛”(刑刀)标志的人(奴隶)在比赛。金文变“人”为兄,本义是争逐比赛,所以与“竞”字组成的词语都带有比赛的意思,如“竞赛”“竞争”“竞选”等。然后再出示“竟”的演变过程:■■■竟。告诉学生:“竟”字的甲骨文表示乐曲终止了。本义是乐曲终止。由某些“终止”的结果出人意料,引申为竟然、居然。所以“它竟用尾巴唱起歌来”中的“竟”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通过字理辨析,学生对“竞”和“竟”字形体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就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三、适量——不能包打天下

不可置疑,隐藏在汉字背后的造字原意、形体演变等丰富的文化知识等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一节课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而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学生所能接受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其次,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相当一部分汉字在变化中失去了字理,成为无理据的记号。因此,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必须适量。

1. 不求每课必讲字理。有的教师为了炫耀“学问”,凸显文化,凡是识字课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析字理,把识字课上成“说文解字”课和“文字历史溯源”课。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快乐的小公鸡》一课时,教师为了突出字理教学,在课堂上出示了“牛”字和“虫”字字形演变过程,然后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其实“牛”字和“虫”字的字义学生早就明白,无须多讲,因此应该把重难点放在字音和字形上。况且,现在的“牛”字和“虫”字,在字形上已经很难看出原来的造字形象了。课堂上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在书写实践中掌握字形,而不是听老师讲字理。

2. 不求每字必讲字理。这里所说的字是指“生字”。现行教材将“生字”分为“会认”和“会写”两类。对只要求“会认“的字不必分析字理,否则是超越了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违背安排此类生字的初衷。对于要求“会写”的汉字,可以重点地选择字理比较明确的来讲解,也不必字字讲字理。因为根据北大汉字学者苏培成教授的抽样统计,现代汉字的理据度大约在50%。他在《识字教学不要勉强谈字理》一文中强调: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凡是能说清楚字理,而且字理易于被小学生接受的,就要利用字理。有些字单从现代的字形不易说清字理,通过溯源可以说清字理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联系字源。对那些说不清字理的字不能勉强作解,可以采用别的识字方法去教学。可见,字理识字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字理识字不能包打天下。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