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选准突破点,适量适度适时点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选准突破点,适量适度适时点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积极参与高效课堂改革。在这两年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有两点深刻的体会:备课时要不拘一格,根据文本内容选准突破点;在课堂中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一、选准突破点

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语文课而言,如果教师切入文本的角度不准确,针对课本提出的问题不能提纲挈领,很可能使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流于形式,热闹空洞,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从以下角度引入文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根据文体特征,利用艺术手法切入文本。如在写景散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感?我在讲《小石潭记》时,做了如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1.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课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

2.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元的情。《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丽清幽的景物,而且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寂寞忧郁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二)以文本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在小说单元教学中,我紧扣文本,创造性地设计问题。《范进中举》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我针对小说的文体特点设置教学目标: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对范进、胡屠户形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科举制度下形形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社会衰朽的世风。

在讲鲁迅的小说《故乡》时。我从文本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三”,不仅要找出“三”是什么,而且要明确“三”的具体内容。在学生的研讨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比如:三个故乡;三种生活;三代人;三种感情。在同学的归纳总结的内容里边,还总结出三种吃西瓜的动物:刺猬、獾猪和猹,三种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一词。

总之,在故乡里还有其他的“三”。不仅在这里有,在很多其他的文章里也是有的。在教学中,不能够墨守成规。适时地改变教学思路,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二、运用点拨教学

课前找准好的切入点只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在课堂中,适量适度适时点拨同样重要,好的点拨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适量点拨。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的用意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讲朱自清的《春》时,有的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分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课堂点拨的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偏离主题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课前选准切入点,是上好课的一把钥匙。在课堂教学中,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