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吴永强 进得学院出得厅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吴永强 进得学院出得厅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物名片/

吴永强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私人会所“吴永强文化沙龙”主人

十年磨一剑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刚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吴永强怀着年轻人的满腔热血,主动要求去阿坝州,一呆就是10年,在阿坝师专任教。

1987年,阿坝师专刚刚组建起艺术系,吴永强开始教授美术史的课程。虽然吴永强在大学时候学的专业是中文,但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在大学的时候也特别喜欢跟美术系的男生“裹”在一起,以兴趣为师,全凭自学,吴永强学会了油画。

刚进入阿坝师专艺术系,年轻的吴永强无忧无虑,一门心思沉浸于艺术创作的热情之中,画了很多画,还参加当地的高原艺术节,和一大群年轻艺术家一起赴马尔康集体创作,常常在荒凉偏僻的地方一呆就是一个月。1997年,吴永强的画作还在省美术馆和省美协展出过。那时候的吴永强就对艺术创作充满了饱满的热情,认为从构思到成图本身就是乐趣本身。

原本以为,进入艺术系教书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沉浸于艺术创作,没想到越是深入研究理论,越是觉得理论世界博大精深,需要你不停地投入时间、精力和心血。当他钻进了美术专业理论的世界后,画笔便搁在了一边。

“感谢在阿坝州的10年,这是我的‘修炼期’。若不是我在那10年的清静里沉下来读了一些书,画了一些画,有了创作和理论上的积淀,根本不可能出关来做有用的事情。”

如今的吴永强,作为学术主持和知名艺术策展人,策划了无数画家的展览,内心虽然也藏着搞个人展览的梦想,但这个梦想就这么无限期地拖下去了。

最重要的是介入,是在场

2001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正式从之前的哲学艺术学院中分离出来,吴永强在阿坝州10年之后调回了成都,进入川大艺术学院,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教授艺术史。自己成为博导之后,也开始带博士研究生。

现在的他,一方面置身学院之中搞艺术理论20余年,另一方面,却又勇于走出学院。吴永强说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介入,是在场,尤其是成都的当代艺术,艺术家群落形成明显领先于院校的建设,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化气息,要做到在场,肯定不能只置身在院校的高墙之中闭门造车。认识到这一点,从今年开始,吴永强越来越多地介入成都的当代艺术,立足本地,从《开仓纳粮——2012艺术粮仓当代艺术展》开始,吴永强至今已在国内国外策展13余次。他说:“我对当代艺术趋势有长达20多年的理论研究,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回到事物本身。”他所提倡的“质询”,就是讲究从作品本身出发,在作品中感受,再赋予其理论上的评价和定位,绝不能理论脱离实际,或者用概念笼罩事实。

禀承介入和在场的原则,吴永强还在在毗邻金堂观岭的中国会馆开设了一家私人会所,取名叫做“吴永强文化沙龙”。中国会馆,是一处荟萃了新中式平层院落的高档别墅社区,社区的设计者是加拿大华裔建筑师何亚雄,他曾经以设计清华坊闻名,他有一套建筑理念,叫做“新东方主义”,简单地说,就是整合传统和现代元素,对传统中式民居进行提炼改造,形成一种既有传统文脉又有现代感的中式平层院落,从而创造出东方建筑的新概念。中国会馆从空间布局到细节处理,很好地诠释了“新东方主义”的建筑理念。社区内有一家超五星级酒店,也是采用平层大院的形式,充满东方韵味,吴永强的沙龙就落户在这家酒店之内。室内室外共有2000多平方米,有比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拥有茶室、艺术工作室、会议室、餐厅等,还有一个可以举行户外活动的院落,目的是为了给艺术界、文化界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可畅谈艺术、碰撞思想、展示作品、汲取灵感的舒适交流场所,完全是一家非营利性的私人会所。在此,吴永强向各方朋友发出邀请,闲来可到此一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会所的文化性和公益性。

吴永强谈艺术>>>

笔触不是笔墨的游戏,而是创作主体的生命激情结合深刻艺术修养自然进发的产物,是艺术家对万事万物充满深情的理解,是对心灵呼唤的忠实倾听,是艺术天性释放的记录。

文化一定要因应时代的召唤,才能有真正的活力。所谓传统,也不仅是过去的东西,必须对今天发生影响,否则就只能是过去而非传统。身处开放时代,仅对过去的“巴蜀文化”抱缺守残,本身就是对“巴蜀文化”的伤害,所以需要为之输入新的血液,创造新的巴蜀文化,传统文化不能惰性地保护。

问他>>>

男女有别,各循天赋

Q=《成都女报》A=吴永强

Q: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心里的完美女性是什么样的?

A:我身边有很多女性艺术家在我眼里都很有魅力,她们能把艺术和生活结合得很好,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表现得特别优雅和有艺术气质,不会见人就喋喋不休地谈她家娃娃怎么样。我想完美女性应该就是她们那样,有独立的自我,对自我有较高的要求,随时保持对生命的热情,对于思想、艺术,乃至风景、人生,都有自己细微的感受。

Q:也就是说,您赞成的是女性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孩子而活?

A:对,中国传统观念里总是一代为了下一代,仿佛自己欠了债非还不可一样,一旦有了孩子就完全丢失自我,无论对于女人还是男人来说,这都非常没意思。

Q:您自己是怎么做父亲的呢?

A:我有一个女儿,16岁,我对她就完全采取放任的态度,虽然有时候也不免对她有求必应,但对她没有过高的要求,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非要训练她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上面。在我看来,她做一个平凡快乐的人就很好。

Q:您的学生里男女比例大概是怎么样分布的?

A:艺术学院几乎清一色女学生,男生及其少,每届若出现一个男生,嚯哟不得了,好多导师都抢着带,物以稀为贵嘛。

Q:为什么导师们会“重男轻女”?

A:也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常常好客易辛苦培养出一个好的研究生,她立马就告诉你要回去生孩子了,你说作为导师郁闷不?无论做学问还是搞创作都需要全身心投入,因此我常常告诫自己门下的女生,对于自己的人生要有取舍,一个阶段做好一个阶段的事,不要企图什么都能兼顾,又要学业又要家庭,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情?

Q:您是如何看待男女平等的呢?

A:男女平等绝对不是女人和男人做一样的事情,而是应该遵循上天赋予的差异,做每个性别各自擅长的事情。拿艺术为例,因为女性更加敏感,更有直觉、灵性和天赋,常常会让你惊讶于她们居然有那么大的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