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果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就会造成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时,其准确性出现差异,检验参考的方法、血涂片等在检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检测血液微粒,对于患者血栓形成的病理和生理过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外与血小板减少、血液中微粒检验等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了血小板减少、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结果。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血液中微粒 检验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45-02

血小板的作用就是参与到机体止血与凝血的功能中,而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得出血液中微粒同血栓形成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结论。因此,提高检测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和血液中微粒等技术手段,能在血栓性的疾病、止血等方面提供较好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

1 血小板减少检验的研究进展分析

对于因各类疾病、化疗及放疗等造成的血小板减少症状,就需对血小板进行精确地计数。现阶段公认的观点显示,一旦血标本的采集情况令人满意,同时使用阻抗法和光散射法等原理,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来检测血小板计数,其数值能达到50×109/L以上,则表明血小板计数的结果的可靠性较高。假如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这个数值,主要原因是血液内出现了非血小板的颗粒(即NPPs),此时就需要考虑到检测结果是否可靠。血液中出现的非血小板颗粒的主要元素是红细胞碎片,其体积同血小板的体积极其接近,也有可能是细胞死亡之后的残骸、免疫复合物和体积较小的细菌等。对血小板减少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对其血液检测的时候,NPPs的数量一般会比血小板计数高,自动化的细胞分析仪能把非血小板颗粒看作血小板实行计数,造成血小板的计数检测结果出现假性的增高,影响检验的结果。另外,有70%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会出现血小板的体积分布的宽度增大,部分体积过大或者过小的血小板,会超过仪器设置的界标,进而低估了血小板的数值。

1.1 血小板计数的比较。相关学者将正常人群与血小板减少患者(如白血病、全血细胞减少症等)的血小板计数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把正常人群的血液样本用等渗缓冲液进行稀释,直至血小板计数在(30-50)×109/L这一范围内,并收集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的白血病、全血细胞减少症等患者的血液样本,同时采取二维光散射法、阻抗法+鞘流、光散射法和阻抗法这四种原理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标本中血小板计数。研究的结果得出,检测正常人群的血小板,四种仪器检测出来的结果精密度较好,CV值在4.6%-9.5%之间,同草酸铵的参考方法比较,偏差较小,一致性较好。但是在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患者血小板中,按照光散射法、阻抗法等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血小板计数的结果出现较明显的偏差,唯有二维光散射法中血小板计数的结果和草酸铵的参考方法有良好的一致性。这就表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液样本内一定有异质性的存在。二维光散射法和一维系统相比,其准确度更高,能很好地鉴别血液中的NPPs。

又有学者采用阻抗法+鞘流、光散射法和阻抗法等原理的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实行研究时得出,假设采取一维系统对血小板计数,就会因血液标本中出现NPPs,而导致血小板计数检测结果中出现明显偏高这一现象,就会引起系统警示。所以使用以上几个原理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低于30×109时,系统就会出现警示信号,此时需采取参考方法(如流式细胞仪分析法、草酸铵法等)对检测结果进行校准。而随着医疗设备和技术等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最新出现的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实施计数时,精确性出现很大的提升,血小板减少的时候,还是能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1]。

1.2 血涂片对血小板计数的鉴别作用。在急性的白血病(AL)患者血液中,会出现许多细胞碎片、伪足脱落、胞浆撕裂等情况,均会干扰到患者血小板计数的结果。相关研究表明,用血涂片法来计数AL患者血液中存在的血小板和非血小板颗粒,得出至少有50%以上的患者,其血液中出现有假性血小板,同时将假性血小板的计数通过草酸铵法实施复查确认。得出在假性血小板中以非血小板颗粒的恶性细胞浆质体为主,其镜下表现为染色比血小板的深,所以,如果患者采取自动化的血细胞分析仪来对血小板计数的结果进行检测,其结果与患者临床的表现或参考方法所检测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时,还能经血涂片法对其检查,再采取形态学来鉴别,从而提高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分析

在人体血液内,含多种来自细胞的微粒成分,同时人体处于不同疾病状态时,血液中的微粒成分和数量也会发生改变。对血液中微粒进行分析,能为人体的病理过程和血栓类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明确的理论依据。

2.1 血小板微粒(PMP)研究。一旦患者的血小板直接粘附在损伤血管壁的受损处,或血小板遭受诱导剂、高切应力等作用,出现活化时,就会通过出芽这一方式而形成囊泡逐步释放,也可能伪足撕裂形成直径较小的PMP,PMP表面的磷脂能帮助患者促进凝血,所以人们公认为PMP与患者的血管受损伤时止血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对各种血栓性疾病和疾病导致的并发症(如急性心肌受损和败血症等)进行研究,得出患者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微粒会出现大弧度的增高,但是产生这一情况的原理还不明确。某些学者的研究指出,PMP会产生微循环细胞的应答,从而引发新一轮的PMP研究热潮。PMP的体积比较小,我们唯有经过电子显微镜对其形态实施详细观察,另外,因为PMP中含有很多种血小板膜糖蛋白,所以,还可通过采取免疫学方法对其进行识别[2]。

2.2 内皮细胞微粒(EMP)研究。有学者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身性脉管炎患儿、发热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等血液中的EMP含量,发现全身性的脉管炎患者的血液中EMP含量明显比发热患者、健康志愿者的高,由此可知,EMP能够直接当作内皮细胞活化检测的指标,还能作为和脉管炎有关的血管损伤类疾病、生理和病理等的诊断依据。另外,在冠状动脉的病变中,血管内皮损伤也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所以,患者的内皮细胞微粒能够用来当作冠心病患者是否出现血管内皮损伤的一个评价指标[3]。

2.3 表达组织因子(TF)微粒。对人体的血液中微粒同血栓形成的倾向两者的关系研究,相关学者对心脏外科疾病患者心包血与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内分离的微粒,采取流式细胞术的分析方法,对其数量和细胞来源,以及TF表达的状态等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促凝特性,体外可进行纤维蛋白的生成试验,并建立起血栓形成的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心脏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微粒总数并无区别。源自血小板、红细胞、粒细胞等的微粒,尽管都能对TF进行表达,但是心脏患者的心包血的微粒中TF抗原的水平明显比健康志愿者的水平高,体内外的促凝活性或者血栓形成的倾向也比较明显,由此可知,血栓形成和TF的表达水平之间联系紧密。把心包血的微粒同抗人TF的抗体预孵育又进行试验,得出血栓的重量中位数出现显著降低,这就表示人体细胞的衍生微粒于人体内,通过TF依赖这一方式,促使血栓进一步形成。

3 讨论

医学的相关研究得出,人体血液的循环中会出现多种细胞来源微粒,当人体的机体在疾病的状态下,相关微粒中的抗原成分及数量就会出现改变。由此可知,对各种微粒实施定量进行研究,可帮助了解患者自身的血栓疾病、止血生理及病理过程等。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血液的微粒检测技术就是流式细胞术,其可以把相同来源的细胞分子置于微粒膜上,实施表面标记的表达,同时合理地选取特异性的标记分子进行单抗,进一步得出细胞的来源[4]。

另外,血液中微粒的性质、水平等变化的检测,对于各类疾病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目前,对血液中微粒进行检测所具备的生物学意义有:①血液中微粒检测的结果可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②血液中微粒的性质、水平等发生改变,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疗效评定的标准;③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损伤等相关疾病发生的病理机制与结果,同时也可以成为血液中的微粒损伤或者活化的结果,能直接反映出源头细胞自身的基本功能,显示患者病情发展状态[5]。

综上所述,尽管随着仪器设备和技术等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对于血液系统的疾病检测,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还是要采取血涂片法对其进一步复查确诊。我国对血液中微粒相关研究尚在初级阶段,但是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终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具价值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参考文献

[1] 蒋铭.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7):638

[2] 徐朝霞.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5

[3] 杨迎萍.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8):3755-3757

[4] 周延美,周廷英,詹延辉.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42-45

[5] 黄成垠,李翠萍,史广耀,裴孝平,肖建宇,唐荣才.血小板膜微粒的制备及止血功能的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1):847-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