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综合医院脑卒中康复成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综合医院脑卒中康复成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综合医院脑卒中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04-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因普通民众对健康饮食认识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致使脑卒中的发病已趋年轻化;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发病率会更高。而脑卒中后的致残率很高,其致残程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而早期康复治疗的开展主要依靠广大综合医院。因此,综合医院必须设立相应的康复治疗体系。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患者最重要而且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大量的研究已证明,卒中患者康复开始时间越早,康复效果越好。康复开始时间越晚,其继发并发症越多,如肌萎缩、关节挛缩和变形、直立性低血压、足内翻和足下垂,将直接影响康复预后。因此,早期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早期”的概念认为是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缺陷不再发展后48小时开始[1],所以综合医院是脑卒中进行早期康复的最佳场所。

我国在开展康复治疗近20年来,已逐渐向全国各地各级医院普及,尤其是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虽然大多数综合医院不具备系统的专业康复队伍及较完善的康复器械,但正是这些综合医院直接收治了大量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药物治疗的同时,适时地介入康复的内容及治疗,确实减少并避免了一些较严重的卒中后并发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为进一步系统康复奠定基础。另外,随着卒中单元在综合医院的推广,康复治疗的作用及地位更加突出。

目前,很多综合医院神经科配备了康复人员及设备,以不同形式及规模开展康复工作,其成效显著,有目共睹,但也有很多医院不尽人意,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虽较快,但仍为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有限。另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牧区,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但能得到康复治疗的极少。②很多领导对康复治疗的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只注重形式,而实际投入甚少。③康复专业是一门较新型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康复体系不健全,康复教育滞后,人们普便缺乏康复意识。④从事脑卒中康复专业人员实际收入相对较少,而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康复治疗师,直接长时间与患者接触,身体与心理均易疲劳,但很少有人关注康复治疗师的心理问题。⑤康复专业人员缺乏,学历偏低,专业水平不高。⑥卒中后康复治疗较单一,以物理治疗及中国传统康复治疗为主,而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应用假肢矫形器等方面工作较少[2]。根据上述情况及脑卒中功能障碍特点,应采取如下对策:加大对民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康复意识,使康复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取得单位、科室领导的重视,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康复治疗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兼顾患者的心理问题,另外需对患者的家属进行针对性康复教育,使其对患者的恢复过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给予各方面持之以衡的支持,直至达到康复目标。

加大康复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抓紧对科室内康复从业人员的培养,普及脑卒中康复理论知识,完善卒中单元体系建设。

进一步扩大康复治疗范畴。在原有基础上开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注重心理治疗,提升康复工作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坚持把康复工作做细、做扎实。

由于大多数综合医院康复力量薄弱,临床观念仍占主导地位,有的观念甚至是不利于康复的,必须加以纠正。如卧床问题,尤其对脑出血患者,有人认为绝对卧床2周以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再次出血取决于患者本身病理基础,如淀粉样血管病变、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因此,康复观念认为在血压相对稳定,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应尽早行坐位训练。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则例外。

动态观察评价患者整体功能,适时改变治疗方案。如在肢体软瘫期,可在仰卧位时膝下垫软枕,使下肢形成屈肌模式,但在下肢屈肌张力增高,尤其已有足下垂的情况下,则禁用这种方法。

加强社区康复。因为康复治疗是长期的、连续的、不间断的训练,而患者发病后住院时间较短,出院后往往得不到继续康复治疗,从而出现原有功能的倒退。因此,切实加强社区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我们的综合医院在脑卒中治疗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大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降低总的医疗费用,其作用已受到社会的公认,为实现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奠定了基础。但脑卒中康复及整体康复事业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何静杰.脑卒中偏瘫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2):67-68.

[2]余秀君,张卫东.康复医学科在大型综合医院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92.

(收稿日期:200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