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克服“挫折心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有个去年毕业的本科学生来看我,讲起他在公司里感到的挫折感,他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但进入公司之后却发生了严重的适应不良。一方面,他觉得公司的日常工作都非常琐碎,看不到什么有趣的发展,工作中遇到往往都是些没有多少意义的小事情,感觉自已经学到的东西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觉得非常厌倦和疲惫。另一方面,他在人际关系上也面临了诸多的困扰,他竭尽全力想和大家搞好关系,但不知为什么却有许多麻烦,莫名其妙地就把人得罪了,上级不喜欢他,而同事们好像也觉得他有点怪。这种状态还在持续,引起了他的不安和焦虑,感到了很大的困扰。我当然只有鼓励和安慰他,同时也尝试帮他分析这一情境的出现的原因。
但他的情况似乎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初入社会几乎都会遇到这种状况。一面是工作的平淡无奇,另一面也有人际关系上的调试不良。这些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接着会有一种“挫折心态”变成了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常态。这会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愤懑的情绪。“挫折心态”一方面让人在现实中变得消沉,好像看不到未来,感到乏味和无聊,另一方面,却又让人有一种激愤,觉得这种调试不良乃是社会对于自己的不公不义的结果。才华得不到肯定和赏识,能力得不到了解和发挥,情绪也没有人疏导和关切,自己变成了一个“多余人”。这种心态一旦被固定,就会对于自己在正常的途径上的奋斗产生疑惑,对于日常生活觉得难以忍受。现在这种情况对于80后的年轻人来说好像相当普遍。
其实在任何社会中这种情况都会出现,过去我们计划经济的时代,年轻人的“不安心本职工作”也是一个被文学作品和电影反映的大问题。其实虽然社会环境大不相同,但情况其实差不多,都是年轻人觉得工作单调,难以吸引他的热情。而且和领导同事间的关系也有问题。这些几乎是当时文化里的的非常大的困扰,很多艺术作品都写这方面的问题。但当时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相当简单,主要是认为这是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沾染了不良的思想观念的结果,于是“好高骛远”“孤芳自赏”等等的问题被归纳出来。而这当然是“个人奋斗”“成名成家”思想的不良影响。当时的工作都是国家的,所以要通过思想教育对于年轻人的问题加以改变,让他们适应当时的环境。
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有许多有才华的人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得不到发展的空间,甚至受到挫折。有些按计划的工作安排等等也有不尽合理之处。这似乎也是计划经济的社会受到抱怨的一个方面,所以也确实有所谓的“怀才不遇”的状态。当时也由于经济分配方式不尽合理,有大锅饭的问题,做出了成就得不到经济上的收益,也会引起年轻人的不满。也就有了“分配不公”的意见。比如刘晓庆七十年代末期就已经是中国顶级的电影明星了。但她的经济上却没有什么改善,仍然相当困窘。看看她的博客,当时她的名声巨大,但收入却非常微薄的状态是一个回忆的重要的主题。
今天虽然社会有了沧桑之变,但似乎年轻人的完成不足的苦闷却仍然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而且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年轻人如果有能力,受到肯定的机会其实大大的增加了。如韩寒、郭敬明通过写作走红,收入就不是一般年轻人所能想像的了。至于演艺界的明星的收入就更是不得了了。而其他有特殊的才华在年轻时就被社会承认和肯定的人当然也会受到经济上的更多的收益。而且这些年轻人里面的成功者的自我实现当然不仅仅是钱,而且还有更多的肯定。其他的年轻人却仍然遇到了和当年相同的问题,可能才华也没有得到肯定,但现在却难以抱怨“怀才不遇”,人们往往会说你为什么没有人家其他年轻人的成功来证实你的才气;可能觉得收入上未必合理,却没法提出“分配不公”。因为你不干可以走人,今天是双向选择。于是,和领导同事沟通不好是“情商”不高,而收入低则是“能力”有限。这些都让年轻人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了。但年轻人的完成不足仍然是我们难以回避的问题。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的想法很多,非常自我,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挫折心态”。
我想,克服“挫折心态”还是需要自己和社会双方的努力。一方面,社会在简单地让年轻人在市场中竞争之外,也还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方向。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当然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知道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会遇到完成不足的挑战,也会遇到得不到肯定的困扰。但必须靠自己的坚韧和奋斗,依靠自己的能力的慢慢展现和与他人沟通能力的提高而得到社会的肯定。一面是社会需要建构一种“励志文化”的氛围,给年轻人更多鼓励,也给他们更多的上升的机会。另一面,年轻人也不得不承受挑战和压力,以勇气和智慧面对未来。只有这样,“挫折心态”才可能被克服。其实中国的上升和崛起给予年轻人的机会超过了过去,也相当程度上超过了世界其他地方,所以抓住机会,迎接竞争的考验是年轻人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