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中医“五神”理论探讨卧寐异常的发病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中医“五神”理论探讨卧寐异常的发病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卧寐异常是指病理状态下的睡眠,是睡眠疾病的特征表现。通过中医“五神”理论剖析了卧寐异常的发病机制为五神失调,根据五神病理变化的层次性和不同组合,总结出卧寐异常的不同病证特点。

关键词:五神理论;卧寐异常;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7-1468-02

收稿日期:2012-02-14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资助项目(2009373112000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09CL041)

作者简介:滕晶(1972-),女,山东济南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医脑病的研究。

睡眠是每人每天都要经历的生理过程,而卧寐异常则是指病理状态下的睡眠,是睡眠疾病的特征表现,它包括失眠、嗜睡、多梦、梦游、梦靥等。《景岳全书》中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古人已经认识到人体睡眠与神关系密切。笔者查阅文献发现,中医将“神”细分为神、魂、意、魄、志五种,总称为五神,“五神”理论充分体现了“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它不仅能够对人体精神心理及生理活动进行总体概括,而且能够科学的对卧寐异常发病机制进行分层诠释与客观评定,从而有利的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1 中医“五神”理论概述

《灵枢·本神》详细论述了五神的概念:“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其中“神”概括了人体的各种外在表现和精神心理活动,是总的指代;“魂”《左传·昭公七年》疏注曰:“精神性识,渐有所知谓之魂。”魂潜于神之中则受神的控制,随神生灭往来,是一种潜意识,这种精神活动仅停留在感觉、表象和与之相统一的本能反射活动水平;“魄”为人体中的阴神,无“魄”不生。《尚书正义》谓:“人之灵曰魄。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魄主要是指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的、较低级的活动,如新生儿啼哭、呼吸、

心跳、耳听、目视、汗液分泌和冷热痛痒的感知等感觉、运动和反射的本能功能活动\[1\];《证治准绳》中认为“志意并称者,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明确了“意”是不定的意向、动机,“志”是稳固的向往而准备付诸实施的思维活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神总统魂魄,并赅意志。”五神主管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协同分层有序的特点,其中“神”为四神之长,统率诸神,是最高级的主宰。魂魄接受外界刺激后,魂将信息上传于神,形成有意识的感知,并加以分析,在意志的参与下,经过思维,作出判断、决策,再由魂将指令传于魄,形成综合的情绪、动作反应。

2 卧寐异常与五神失调相关

2.1 正常寐寤是五神协调有序的体现

人类正常的生命活动是以五神的协调有序为保证,其中睡眠与觉醒作为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征亦归五神的支配。由于五神的活动随自然界阴阳消长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体寤寐亦随之具有明显的节律性。白天属阳,阳主动,人之将寤,此时神先启动,运于中而张于外,魂随神动而振奋激活魄,魄动则能够感应内外刺激而进入觉醒状态;夜晚属阴,阴主静,人之将寐,神必内敛归其舍,魂魄俱随神隐于内返其舍,此时,神潜藏故意识活动休而不作,魂魄相合而安宁,故感知、应对能力减退,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逐渐进入安眠状态,正如《血证论》曰:“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但此时的寤寐只是生理性的、浅层次的状态,若有达到一定量的刺激仍可促其觉醒。如刺激量达不到一定的阈值,由于神之蛰藏降低了对魂魄的控制能力,神虽未动但低级的魂魄却被扰动,其中魂属阳而主动,魂活跃形成梦境;魄属阴而主静,魄被启动,出现睡中形体的不安。《杂症会心录》中指出:“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

志意在睡眠-觉醒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控制作用,《灵枢·本脏》中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通过影响神的内敛、外张,而影响魂魄在睡眠中的活动,故人可以适度控制自己的寐寤,也能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自己的睡眠节律,但这种自主行为对于睡眠的控制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越睡眠自然节律允许波动的范围,否则便会干扰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导致疾病的发生\[2\]。

2.2 五神失调是卧寐异常的重要病机

由上所见,寤寐是由神为主导,以意志为辅助,以魂魄为基础,是五神协同有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五神失调则会导致卧寐异常的诸多病证。如《性命圭旨·魂魄说》曰:“鬼云为魂,鬼白为魄。云者风,风者木。白者气,气者金。风散故清轻,清轻者魄从魂升。金坚故重浊,重浊者魂从魄降。魂昼寓于目,魄夜舍肝。寓目能见,舍肝能梦,梦多者,魄制魂,觉多者,魂胜魄。盖因魄有精,因精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五者运行不已。”说明了魂魄神意失调则出现梦多、多眠等症。《灵枢·淫邪发梦》亦有“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重订验方新编》中记述:“忽有人影,与已随行作卧,多则成形,与已无异。”此为离魂证,系人在睡眠处于不正常状态时,神与魂魄的反应不协调,则会出现噩梦,并预感到人身之外又有人身的一种幻觉病症。

2.3 五神层次性变化形成了卧寐异常不同的病证特点

中医五神之间的层次性协调变化始终处于一种中和状态,才能保证人体寤寐的节律性变化,五神的病理变化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如亢进、动摇不定、乱、减退、无,具体到各神,根据其自身的特有属性,表现出不同变化,如神惑、神亢、志坚、志有余、志不足、志摇、意定、意不足、意有余、意任、魂亢、魂强、魂弱、魄亢、魄弱等,单一或复合要素的层次变化组合导致了卧寐异常病证的不同特点。如神机用惑的特点是多思易惊,睡中不安。思维个性怪异、孤僻、多疑;神亢意任的特点是人寐艰难,睡前多思纷纭,不能自主,兴奋烦躁,彻夜不寐;魂弱魄弱的特点是心理过于敏感,自身稳定性差,心虚胆怯,睡眠轻浅,极易惊醒;志摇魂亢的特点是梦扰纷纭,口吃呓语,梦魔,梦游;志意定持的特点是无故多思,思维呆板、机械,易于牢定某种事物而不解,嗜卧但难眠,多梦,早醒。

综上所述,中医五神理论能够对卧寐异常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辨析,根据五神各自病理变化的不同,可以建立五神背景下的新的辨证体系,将能够明晰的把握其病证辨证要点,直指治疗的靶点,因而对临床治疗具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鸿谟.中医神魂魄理论及其科学性\[J\].北京中医, 2004,23(6):363-365.

\[2\] 烟建华.《内经》睡眠理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6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