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巨流河: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巨流河: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巨流河》展现的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的时间上限是“二十世纪来临的前一年,我的父母出生在中国东北辽河流域相距二十里的乡村。”下限是“二00一年初秋,九一八事变七十周年,哥哥带着我和两个妹妹,宁媛、星媛由太平洋两端回到沈阳,参加东北中山中学‘齐世英纪念图书馆’揭幕典礼,纪念他那一代漂泊的灵魂。”时间贯穿的是整个20世纪,空间则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

齐邦媛的《巨流河》以个人的经历,把笔触伸向普通人的心灵深处,在战乱与动乱的背景下,展现了一幅普通人在巨变中的疼痛和坚持,历史的帷幕掀开了一角,露出了它的血肉,而最清晰的莫过于那些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如萨义德所说,带有某种“业余”的性质,但却保持着独立与批判的锋芒;他们往往探讨的是学问,但却是那些关乎普世价值和具有终极意义的问题,如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留学德国学的是哲学,终其一生,也没有放弃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死后书架上留存最多的还是哲学书籍;而齐邦媛学的则是英国文学,书中其他几位给人印象深刻的,如钱穆是历史研究者,朱光潜是美学大家,吴宓是诗人、国学大师,他们都以知识分子的独立性,秉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关注着社会道德、公平、自由等一系列价值标准。而这,正是《巨流河》所致力的,它记录了20世纪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独立的精神。

齐世英的经历代表了20世纪初期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智状态,他少年时代“看到许多北方的乡村,深深感到一般国民知识的闭塞,对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几乎全然无知,在纯朴的美德后面常常是冷漠和愚昧”,于是走上了留学的道路,最先到日本,之后又进一步到德国留学,既是为了弄清楚人生问题,也有着国富民强的理想。

留学归来,齐世英致力于教育事业,幸而遇到新军首领郭松龄,在二人的努力下筹办了一所以培养青年学生新思想,以研究学问为目的,不以培养官员为目的的大学,这可以说是多少学成归来的学子的梦想,齐世英更是“兴高采烈地忙碌工作,师资、课程、学生的教导”,认为青年时期的梦想就要实现,他像

“小火车头一样,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干劲。”然而这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金中国这么大却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此时二次直奉战争开始,孙传芳召集五省联军进犯奉军在安徽、江西等地的地盘,郭松龄奉命率部进关。但郭松龄作为新军的首领,不愿让关内子弟战死他乡,更不想打内战,希望能用心经营东北,休养生息,于是在天津通电下野,齐世英支持郭松龄的主张,外交事务主任。后郭松龄发动兵变,但战死巨流河。齐世英的人生也就此改变,他逃亡日本,后回到天津,赴南京加入,在中央政府工作,算是从此踏入了政界。

然而,他从政之后,仍不遗余力地推行教育工作,创办中山中学,收留战乱中流亡的儿童;并负责与东北抗日力量的联系,为抗击侵略而日夜奔走;后又办刊物《时与潮》,为了提供最新的世界资讯,他们有自己驻守伦敦和华盛顿的特派员,将消息经印度,由有死亡航线之称的“驼峰航线”转至重庆,成为战时最为重要的刊物;他们同时还编译图书,开办

“时与潮”书店,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书让学生随意翻阅,翻破之后再补。齐世英那一代知识分子,怀抱启蒙理想,往往在教育和报刊两方面致力甚多。

其他投身教育的知识分子,如书中提到的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以及无数的教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仍坚持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和鼓舞,正如王世杰所说,“不到最后一日,弦歌不辍。”正是这种坚持,数万的师生,带着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从北平、天津、武汉等地,转移到湖南,后又转到四川、云南等地,而那些战乱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早已成了社会的中坚。而民国那些教授,也留下了无数的奇闻轶事,他们以保留文化火种自居,担负着不一般的责任。

退守台湾之后,在一个时期也推行政治高压的政策,稍有妨碍局势稳定者则在打压之列,齐世英所主办的《时与潮》后来在台湾复刊,但彼一时,此一时,“被数度勒令停刊,但期满又出刊,屡仆屡起。最后一次出版一百五十三期,竟得官方一百五十二个警告,终至休刊。”而《时与湖》的编辑,无论是学养还是气节,都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们不仅没有屈从,反而是屡败屡战。

而作者齐邦媛也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战乱时期她正是一个学生,虽义愤填膺,但唯一可做的也只能是安心于学业,但内心却对大是大非、家国之恨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战争结束之后,在政治标准第一的时代,她学生时期所养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被激活了,果敢地对教科书实行改革,教材编审中更是遇到无数的阻力和责难,随时可能进入被称之为“保安大饭店”的警备总部。

当教材编成,在请老教授台静农题字的时候,竟会得到台老师如许夸奖:“敢这么编国文课本,有骨气!”想来这应该是最重要的认可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