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昆虫一个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昆虫一个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得还小的时候,每到夏天傍晚,楼下院子里就能听见蛐蛐等昆虫欢快地鸣叫声。胖乎乎的菜青虫和大金刚,也常常成为小朋友们追逐的玩伴。如今,这些昆虫很多正在悄然退出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遥远的童年记忆。

象甲,老百姓俗称“象鼻虫”。顶着长长的“鼻子”,披着硬壳,是昆虫世界里家族成员种类最多的昆虫之一,已知约有6.5万余种。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小昆虫,却正在我们的城市中逐渐销声匿迹。

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科研人员对某市六环路以内25个公园和绿化带中的柳树树干上栖息的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监测。“我们共调查到19种象鼻虫,个体数量很多;其中有些是吃柳絮的,对植物实际上是无害的,算是中性的昆虫吧。”中科院一位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说,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昆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正在从外环向内环逐渐减少。在距市中心30公里范围内,每向市中心靠近5公里,就减少一个物种和60%的个体数量。

其实,不仅是象鼻虫在减少,城市中心的很多昆虫都在消亡。科研人员表示,除了常见的蝴蝶、蜜蜂、蜻蜓等景观昆虫,一些天敌昆虫如螳螂、七星瓢虫、草蛉等,在城市中也都不见了踪影。

为什么昆虫在城市中会日渐消失呢?研究人员表示,“昆虫多样性的下降,可能与城市景观隔离程度有关”。如今,城市绿地常常被比喻为“沙漠中的绿洲”,隔离程度就是城市绿地被孤立的程度。简单说来,就是单个绿地与周边其他绿地或自然景观之间的距离远近。

在自然景观中,象鼻虫可随时靠飞行来补充食物,并与其他同类一起无忧无虑地生活。然而,一旦被城市隔离带孤立在一处单一的绿地中,它们不仅无法与同类沟通交流,万一此地可吃的食物没有了,想要“翻山越岭”找到另一处“绿洲”,对弱小的昆虫来说,其难度也非常大,它们往往在搬家觅食的途中就累死或饿死了。

另外,象鼻虫“家族成员”的消失,与水泥地面等不透水层面积景观比例也不无关系。

不只是象鼻虫家族,许多昆虫的成长历程都要经过幼虫、蛹、成虫等必经阶段。从昆虫的生活习性来看,它们通常喜爱藏身在泥土里,静静等待化蛹蜕变。然而,如今城市里遍地的柏油马路、水泥地面,几乎让小虫子们无处藏身。无法化蛹的结局,同样也是死路一条。

目前,城市在建设公园和绿化带时,往往比较注重花草树木的观赏性,而忽视居住在此的小昆虫。现在,很多街边的绿地或是小区中,都栽种着许多名贵好看的花草灌木,但它们结出的果实,其实并不符合本地昆虫的“口味”。而有些小虫子的活动范围又很有限,只能在没食儿的“孤岛”上“干瞪眼”。

越靠近市中心,树木种类就越有限,其中还不乏一些从其他地区引进的树种。这些外来树种往往没有本土树种适应性强,一旦遇到极端天气,不但自身难保,还会殃及寄居其中的小昆虫。

因此,按目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来看,昆虫数量及种类的减少,势不可挡。

另外,由于自然界原本就有其天然存在的一条条食物链,在象鼻虫“家族成员”逐个消失的进程中,势必还会有其他生物因此而受到牵连。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还不能确定哪一类生物是以这些象鼻虫为食物来源的。但是,每一类生物都会有与之相克的天敌,或者是鸟类,或者是其他昆虫,如果它们是象鼻虫的上级食物链成员,那么其生存状态很可能会因为象鼻虫种类和数量的减少,而受到相应的影响。

城市垃圾、大气污染、汽车尾气……众多环境污染早已让人类不堪重负,何况是弱小的昆虫。如今,科学界已经开始将昆虫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指示生物”,如步甲等。 作为比人类弱小许多的昆虫,环境污染对它们的影响自然要比人类更加显而易见。比如,一些浓度较大的大气污染很可能会污染到部分植物,相应的植食性昆虫的生长也会跟着受到影响。

或许,在人类尚未感知自身健康变化时,我们周围昆虫伙伴的逐渐消失,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那么,如何才能保护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小昆虫呢?

科研人员表示,通过合理设计,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建立“绿色通道”,将城市中的部分绿化带连通起来,这将对部分小昆虫的生存环境大有改善;在重视增加园林绿化的比例的同时,适度控制市区建设用地的比例、优化景观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已有科研人员研制出了一种“植物墙”,其上能种些花花草草。如果能利用此项技术对已兴建完成的建筑进行升级改造,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尽可能地加强本土花草、灌木和乔木的种植,给昆虫们提供一个“丰衣足食”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