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植物爱生活(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植物爱生活(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访嘉宾 :

张德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教授,上海市植物学会副理事长。1981-1988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韩国岭南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风景园林研究。主持世博园区新优行道树种引种驯化及应用关键技术等课题。其论文《强化植物配置季相变化,提升城市绿色景观内涵》获第二十三届全国园林科技信息网网会科技论文优秀奖。参与的“跨洲引种”项目,从世界各地引进大规格色叶乔木30余种、一万余株,花灌木100余种、3万余株,突破引种驯化和应用养护的多项技术瓶颈,解决上海城市绿化中存在的素材种类贫乏、色彩单调、养护成本高等问题,为风景园林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005年先后得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专项资助。

《科学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为人提供氧气,植物美化了周围的环境,请您谈谈植物和人们生活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张教授:和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植物就是进入室内的植物。室内植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进入家庭,一类是进入工作空间,还有一类就是进入大的服务空间,像大的会议室、大的宾馆。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将植物分为和人近距离接触,比如放在家庭内的植物,不管是放在床头还是放在客厅、阳台,距离可能只有一米,是和人近距离接触的。再远一点,就是离开室内,但和人接触比较密切,像建筑的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我们同济大学校门口的那几幢楼的墙外、阳台就进行了大片的垂直绿化。

《科学生活》:是的,我刚刚进来时一眼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非常漂亮,有好几幢楼都披着绿色的衣服,红花点缀其中,甚是好看。

张教授:这种垂直绿化不光起到一个美化环境的作用,尽管它没有进入到室内,但是它对室内环境也有积极的作用,像在炎热的夏天它会吸掉墙壁的一部分热量,这样室内空调的温度就不用调得太低。像这样,夏天温度降2℃,冬天也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室内温度能够升高1~2℃,那么绿化对节能、对人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少的好处。屋顶花园的作用也大概如此,它对靠近它的顶层的住户作用更明显。当然,屋顶绿化也是城市的一道景观,从飞机上俯视城市,一个个屋顶花园把城市打扮得色彩缤纷,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屋顶绿化的好处就是不占地面空间,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两全其美。

比这再远一点,就是庭院绿化,不论大学、机关还是公司,因为这里的室内空间是一个开放系统,如果周围的环境好了,对人的工作效率、公司的效益都是有帮助的。庭院环境还包括城市的公共绿地和城市的绿化体系,如果一个城市绿地多了,湿地多了,公园多了,防护地带多了,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也会随之变得更好。

还有一个区域环境,即城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区。上海的生态环境在长三角地区算比较好的,主要是上海的湿地比较多,上海湿地面积占整个城市面积的40%以上,这种大面积的湿地使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生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上海的污染状况比相似的国内城市要轻。

《科学生活》:您是说城市的污染和生态环境是可以不匹配的?

张教授:两者不是一回事,污染重不等于这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一定差,因为城市是一个生态体系,绿化好了污染吸收得就多。湿地有降污的功能,湿地多了,对污染消解得也多,环境就相对好一些。所以城市的污染程度和它的生态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它是一个系统,系统除了受到本身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多少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个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和抵抗功能的影响。这就和城市所在的区域环境密不可分。上海处于长三角地区,湿地多,这对污染就有一个较强的吸纳、降解的作用。而其他内陆城市,没有那么多水。同时,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不光有水,还有很多水生生物,水下的、水上的生物本身会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物质。

《科学生活》:那么园林植物对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呢?

张教授:园林植物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四方面。第一个作用是生态功能,这是一个核心功能。不管是室内植物的摆设,还是庭院植物的种植,还是大的生态工程的改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生态功能。它的最直接的基本功能就是“固碳释氧”——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果没有植物的话,那么矿物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会提高得更快,正是因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才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当然这个平衡的过程,随着矿物大量的燃烧后还需要一个动态的、缓慢的过程。所以这是园林植物的一个核心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植物的话,我们人类就将无法生存。

《科学生活》:人的生存需要氧气,如果空气中碳的含量高了,是不是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也是一种威胁?

张教授:任何一种元素、物质都应该是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上,不能片面地说越多越好或者越少越好,二氧化碳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化合物,它存在于空气中、植物体中,是各种生物呼吸代谢的一个化学成分,也是必不可少的。氧气也不是说越多越好,如果把人放在氧气瓶里,那么这个人也没法生存。这就要求它们处于一个合理的浓度水平上。如同人呼吸一样,植物也有呼吸,汽车尾气、工厂排放、我们在家里做饭烧的煤气,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浓度必须要处于一个合理的浓度水平,因为植物把二氧化碳固定住,通过光合作用最后释放出氧气,从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才能始终处于一个合理的浓度水平。

当然任何一种气体浓度的增加和减少都有正向和负向两方面的作用。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农作物产量会增加,水稻、小麦这些基本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就好;但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就会引发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问题,人的呼吸会变得很困难,对人的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生态系统就处于一个失衡的状态。可见植物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园林植物的第二个功能就是我们体会比较明显的“防风固沙”。这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防护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像三北防护林、城市防护林就可以有效防御沙尘暴。咱们上海有上海的特点,上海防护林主要是防台风,像东南亚的海啸,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爆炸,都是因为先有台风造成了对城市海岸的破坏,最后引起了整个城市的破坏。台风来了以后引起了海平面的急剧上升,海浪冲破了城市的海防线,而核爆炸等都是台风引起的次生灾害,核心灾害是海啸,是大风、海浪造成的灾祸。如果有了强大的海岸防风林,虽然它不能彻底抵消海啸的威胁,至少它能减缓或削弱海啸的势头,损失就会大大降低。城市防护林能抵消台风40%~50%的力量,如果能降低一级风,或者能削弱台风冲击城市的界面,那么对城市的保护作用就很强了。

第三个作用就是“降低噪音”。像居民区和城市的主干道之间有一道绿林护堤墙,这个绿林如果宽一点、高一点,那么居民区就相对安静许多,如果没有绿林带,办公场所直接挨着主干道,那么这些公司几乎就没法办公。

植物还有一个作用是“滞尘”。在污染区,在PM10、PM2.5很高的地区,经过一个防护带以后,空气中的PM10、PM2.5的含量会降低很多。如果我们绿化搞得好,那么PM10、PM2.5的值会降低很多。

《科学生活》:植物是如何降低PM2.5的,植物能吸收掉这些粉尘颗粒吗?

张教授:PM10、PM2.5是一种粉尘,只是颗粒的大小不同,大的肉眼可见,小的则眼睛看不见。对于小的粉尘有些是植物能吸附的,有的虽然不能吸收但是可以固定住灰尘,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我们仔细观察马路两边植物的叶子上面,都附着上一层灰尘,植物起到的作用可能不是把粉尘全部吸收掉、全部消灭,但植物可以降低粉尘浓度,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当下雨的时候植物叶面上的粉尘可以被冲刷掉,叶子焕然一新,这是一种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从此种意义上说,植物是人类健康的卫士。

和PM2.5不同,大颗粒污染物的污染重但覆盖范围小。而PM2.5颗粒小但覆盖范围大,所以影响就很大,因为PM2.5颗粒很轻,很容易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2012年底,我们开车从上海到山东,沿途都是雾霾天气,并且到山东还没有结束,所以PM2.5会造成全国性大范围的污染。

《科学生活》:为什么最近这两年PM2.5污染特别严重,而以前却很少听说,是否现在的污染确实很严重?

张教授: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过去我们只检测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污染物,比如沙尘。就像搞卫生一样,过去我们只是要消灭苍蝇、蚊子或者把垃圾打扫干净就行了;但经过了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病毒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的危害比苍蝇、蚊子更大。PM2.5就是这样,PM2.5平常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受天气好坏的影响,可能很晴朗的天气但PM2.5也可以很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辆车从你身旁开过,如果污染物燃烧不充分,汽车尾气就很容易看得出来,但是如果经过了充分的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肉眼就没法分辨。可能看到黑烟的时候,我们还会去做一些防范措施,而没有任何迹象的污染让人措不及防,其破坏性更大。

再一个,我们对环境监控的指标体系也随着标准的提高而不断地提升。更主要的是这些年工厂燃料的燃烧、废气的排放、车辆的增多、建筑工地污染的增大,导致PM2.5的危害也在增强。

当然植物的生态功能还有很多,比如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林等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