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3例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3例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本院1996年1月~2006年4月间使用DHS进行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10~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失败发生,髋关节优良率95%。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包括大粗隆下方存在骨折的EvansⅢ型,EvansⅣ型等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使用DHS 进行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内固定物失败及髋内翻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DHS;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骨折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34-0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骨折中常见的一种,大多发生在老年病人,属于低能量型损伤;对于年轻的患者,多属于直接暴力导致的高能量型损伤,骨折往往表现为粉碎,治疗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1,2]。非手术治疗因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甚至危及生命,同时由于牵引治疗常留有髋内翻及外旋短缩畸形,故多数学者主张采用手术治疗[3]。本院自1996年1 月~2006年4月对收治的8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动力髋螺钉(DHS) 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80例,随访时间10~15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现报

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 例,男45例,女38 例,年龄22~92岁,平均68岁。稳定骨折55例,不稳定骨折28例,骨折按Evans分型,其中将EvansⅢ型、EvansⅣ型以及反粗隆间EvansⅤ型骨折列为不稳定型骨折。Ⅰ型29例,Ⅱ型23例,ⅢA 型10例,ⅢB 型17例,Ⅳ型1例,Ⅴ型0例。跌伤67例,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坠落伤1例,其他伤9例,均为新鲜骨折。从骨折到手术时间,最短1 d,最长10 d,平均3.6d。住院7~34 d,平均13 d。

1.2 方法

术前常规进行检查,有18例因分别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等内科疾患,手术延迟至生命体征平稳后完成,期间给予胫骨结节牵引或皮牵引临时固定,缓解疼痛和防止进一步移位;另外65例均在伤后24 h内完成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于牵引床行牵引复位,C 臂透视确定复位良好后行内固定手术。维持牵引,于患肢大腿外侧近端做纵形切口,逐层切开,于股骨骨膜与外侧肌之间钝性分离,用DHS 角度导向器打入导针,透视确定导针位置的准确性,选择合适的粗螺纹螺钉。三联扩孔器沿导针开骨道, 置入钢板、螺钉固定。切口内放置引流管24~48 h,术后静滴抗生素。术后穿防旋鞋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术后第2天开始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5 d后在CPM机上进行功能锻炼,2周后主动活动患侧髋、膝关节,6~8周后视X片骨痂生长情况扶拐逐步负重活动,骨折愈合后弃拐行走。

1.3 疗效评定方法

采用Harris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分为优、良、可、差四级。髋关节无疼痛,屈髋正常,无跛行者为优;髋关节无疼痛,稍见跛行者为良; 髋关节偶有疼痛,需要持拐杖或支具行走者为可; 髋关节持续疼痛,跛行明显,无法行走者为差。

2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经过10~15月随访,平均随访12月,骨折平均于手术后4个月愈合,其中优68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骨折全部愈合,住院期间无1例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溶栓后痊愈。无1例发生髋内翻及外旋畸形。并发内固定失败1例,为手术操作不当所致,经过更换Gamma钉治疗后愈合。住院期间无1 例发生死亡,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5%。

3 讨论

3.1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现状

以往的观点认为由于股骨粗隆间的血运良好,骨折顺利愈合的机会很大,多采用手术治疗。老年人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不稳定骨折易造成骨折畸形愈合而导致患肢功能障碍,目前非手术治疗已不作首选治疗方法,而手术治疗有利于早期活动,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其内固定方法很多,手术时采用的方式仍有争议。

股骨上端具有135°颈干角,10°~15°前倾角,力线与股骨轴线不重合。股骨上端的内侧皮质传导压应力,外侧传导张应力,股骨上端承受的应力较为复杂,除承受压力外,还承受较大的拉伸力、剪切及扭转力,因此股骨上端骨折易发生移位,复位后的稳定性也较差。股骨矩内侧皮质的复位对骨折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有学者认为内后侧皮质的连续性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性的关键。目前,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器械有钉板系统,如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DCS)和L形钢板;髓内固定系统如Gamma钉、PFN等,可根据骨折的稳定性选用,AO推荐的主要有DHS、动力髁螺钉和95°角钢板。

3.2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

从生物力学角度看,DHS能维持较好的颈干角,固定损伤小,操作时间较短,可以以较小的创伤植入,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佳的术式,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内固定器械,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金标准[4]。DHS 固定于股骨上端外侧皮质,主要是分担张应力,DHS 非常坚固,可使骨折断端持续的轴向加压,保持轴向滑动,允许骨折块加压并获得牢固的稳定,内固定牢固可靠,效果确切,能早期活动和负重,刺激骨折早期愈合,其设计符合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生物力学研究也证实,DHS 用于稳定的粗隆间骨折,通过内侧皮质传导压力,起到外侧张力带的作用来固定骨折[5]。权日等[6]甚至认为,DHS 已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个标准内固定方法。有研究表明,应用Gamma 钉、PFN 等,与DHS 相比并不具有优势,而且Gamma 钉、PFN 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与其相关的并发症较多,而DHS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Ahrengart 等[7]报道179 例DHS固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88%的患者6 个月可以达到骨折愈合。该钉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抗旋转功能差,不能有效地控制骨折端的旋转移位,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粉碎严重者,疗效不确切,有报道内固定失败率高达24%~56%[8],而股骨近端髓内系统的失败率仅为5%[7]。本组病例优良率较高,原因分析可能是由于稳定性骨折所占的比例较大。由于不稳定骨折常存在大、小转子、股骨干上端后内侧皮质的破坏和缺损,骨折端内侧缺乏足够的支撑,压应力不能通过股骨矩传导,植入物上应力增大,锁钉很容易对疏松的股骨头和股骨颈产生剪切应力,螺钉的把持力受到一定限制,容易导致内固定的失败。逆粗隆间骨折或合并粗隆下骨折时,DHS的加压不仅不能起到固定作用,反而使骨折端分离,更容易导致内固定失败。对于不稳定的粗隆间骨折如逆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选择仍存在争议,而逆粗隆间EvansⅤ型骨折,已经被列为使用DHS的禁忌证[9,10],因此,对于这一类型的骨折,尽可能在解剖复位的基础上选择用动力髁螺钉和95°角钢板,而不是用DHS[11]。

3.3 治疗体会

我们认为,并发症的发生,除植入物自身结构设计的缺陷外,多数是由于操作技术以及经验不足引起的,为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应当对各自内固定的植入特点及方法有一清醒的认识,DHS固定时应该注意:①手术时机的选择,Zuckerman 等[12]认为在患者一般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理想的手术时机是损伤后2 d,但是,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常常合并有程度不同的内科疾病,所以,应该首先处理内科疾病,待全身情况允许可以耐受手术之后,再施行手术。②髋螺钉在股骨头内的位置很重要,应该尽可能的位于张力骨小梁与压力骨小梁交汇处的松质骨致密区,入钉点选择在股骨大粗隆基底部以下2.5 cm处。③螺钉的尖部最好位于软骨下5 mm,把持力更强,过浅则固定不够确实,过深则容易穿破股骨头进入髋关节,若螺钉位于股骨头上1/3 或1/2 的区域时,螺钉头切出的发生率高达58%[13]。④要十分重视股骨粗隆部内侧支持结构的重建,骨折块较大累及股骨矩,行复位内固定,可重建压力侧骨皮质的支撑力,分担植入物所承担的压应力,并可预防髋内翻;合并小转子骨折移位者,应该解剖复位后用拉力螺钉固定骨折块,增加其稳定性,以防肢体负重时支点向内移位,导致内固定失败及术后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出现。⑤支撑钢板的长度要合适,选择合适的支撑钢板可以减少手术中不必要的创伤,这点对高龄患者尤其重要。⑥术后要有完善的康复治疗计划,下地时间和负重程度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完善的康复治疗不仅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骨质疏松者,要延期负重并且只能允许部分负重。早期负重还容易导致螺钉在股骨头颈中切割效应明显增加[16]。本组病例有1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究其原因,是髋螺钉位置不佳、小转子骨折块未能良好的复位固定以及过早且不适当的负重所致。

[参考文献]

[1]李康华,林涨源,雷光华,等.三维接骨板结合加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J]. 临床骨科杂志,2003,6(1):27~29.

[2]周毅,李兴海,陈玉搂,等.动力髁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2):1700.

[3]王亦璁, 孟继懋, 郭子恒. 骨与关节损伤[M].第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86-591.

[4]Watson JT,Moed BR,Gramer KE,et parison of the compression hip screw with the medoff sliding plate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 tures[J].Clin Orthop,1998,348:79-86.

[5]Jacobs RR,McClain O,Armstrong HJ.Internal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a clinical and biomechanical study[J].Clin Orthop,1980, 146: 62-70.

[6]权日,徐国州.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1,17(5):713-714.

[7]Ahrengart L,Tornkvist H,Fornander P,et al.A randomized study of the compression hip screw and Gamma nail in 426 fractures[J].Clin Orthop, 2002,401:209-222.

[8]Haiddukewych GJ,Isreal TA ,Berry DJ,et al.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J Bone Joint Surg,2001,83:643- 650.

[9]Georgo J, Haidukewych T, Andrew T, et al. Reverse oblique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 [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1, 83:643-647.

[10]章建华,季卫锋,童培建,等.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定失败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 (8):577-579.

[11]George J, Haidu Rewych,Andrew Israel T, et al. 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J Bone Joint Surg,2001,S3-A:643-650.

[12]Zuckerman JD,Skovron ML,Koval KJ,et al.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operative delay in older patients who have a fracture of the hip[J].J Bone Joint Surg Am,1995,77(10):1551-1556.

[13]Kyle RF,Cabanela ME,Russell TA,et al.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part of the femur[J].Instr Course Lect,1995,44:227-253.

(收稿日期:200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