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真人秀”元素在综艺节目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人秀”元素在综艺节目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形形的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电视荧屏上不断涌现,“真人秀”已成为推动国内电视节目形态乃至制作理念转变的又一个转折点。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推出的《我要上春晚》便是将“真人秀”元素与传统综艺娱乐节目相结合的一次尝试。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我要上春晚》基础上推出特别节目《直通春晚》,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以《直通春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节目特点,探讨“真人秀”元素运用到综艺节目中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综艺节目 真人秀节目 《直通春晚》

一、概念界定

综艺节目是各国电视早期最主要的电视节目样式之一。传统综艺节目的基本样式是集合歌舞、喜剧、幽默等内容,并由主持人进行串联的直播室晚会,主要以各个节目本身的审美性吸引观众。随着电视的发展,传统的综艺节目得到不断改进,也运用了其他类电视节目的元素。

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混合了多种电视形态和电视理念的新类型。不仅打破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也打破了“电影叙事模式”与“修辞叙事模式”的界限,“后期编辑”与“现场编辑”的界限。从节目形态上来看,真人秀节目大体可以分为竞赛真人秀,才艺真人秀和非竞争性真人秀三种形式。

二、节目定位

《我要上春晚》是央视三套于2010年9月推出的一档大型跨界互动综艺节目,旨在“寻访百姓绝技,打造草根明星”,为春晚选拔优秀的民间节目。《我要上春晚》首播实现开门红,比同年1至8月该频道同时段的平均收视率增长31.91%,随后其收视率也都在1%以上,排名在全国居前列。①《我要上春晚》是将“真人秀”元素与传统综艺娱乐节目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直通春晚》是央视2012年推出的《我要上春晚》的特别节目,是一档大型直播互动节目。与《我要上春晚》常规节目不同的是,《直通春晚》的表演形式是歌唱,并且不经过人员的海选,由全国12大才艺竞秀节目推选的36组优秀选手通过该节目互相PK,最后争夺三个进军蛇年春晚的名额。节目于2012年11月4日开播到12月30日截止,举办九期,最后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歌手平安、山东卫视《天籁之声》歌手许艺娜和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歌手阿普萨萨胜出,获得了《直通春晚》的邀请函。

三、节目特色

《直通春晚》作为一档大型综艺节目,从一开始就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在汲取了许多真人秀节目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

1、借鉴真人秀节目的“选秀”元素,强化好中择优

《直通春晚》是央视联合全国12档才艺竞秀节目,共同选拔选手,在央视春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每家卫视推选3组选手,每组选手可以为单个演唱者或者一个组合。12个代表队的36组选手是各个卫视精挑细选后推荐的适合上央视春晚舞台的人员。虽然选秀歌手上春晚不是第一次,但选秀歌手再选秀上春晚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也是央视“开门”办春晚的一大举措。央视综艺频道总监张晓海对此形容:“央视不单是开门办春晚,而是拆门办春晚。”②

真人秀节目中一般会有海选阶段,选手水平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个选手都有亮点。而《直通春晚》不同,选手本身唱功超群,实力不凡,并且参加过选秀节目,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强大的“粉丝团”。选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看点,而且强强竞争,带给了观众高层次的艺术享受,提高了电视节目的审美性。比如在《直通春晚》第一场时,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团队高人气选手金池、张赫宣和平安以“串烧”形式演唱了《夜夜夜夜》、《力量》和《青藏高原》,再次俘获场内外观众,赢得极高人气,也赢得坐镇本场的评审知名填词人林夕、歌手韩红和词曲作家李海鹰的一致好评。

2、借鉴真人秀节目的赛制,根据节目情况调整,保证公平公正

《直通春晚》借鉴真人秀节目的赛制,但是没有采取一成不变的形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在节目的第一期,选手的分数是由现场评审团分数和场外投票支持率分数两部分相加而成。从节目的第二期,《直通春晚》启用全新的赛制规则:场外投票不再计入评分系统,场外支持率作为评审打分的参考,选手成绩全部由由现场来自各大媒体与唱片公司的大众评审进行打分。为确保分数的准确性,不仅在每一位现场评委的座位上都设有电子评分器,更独创了“后台校对程序”,保证了选手成绩的真实、准确、有效。

场外投票虽然能够证明选手的人气高低,但是也较容易出现选手人气战胜实力的现象,赛制修改后,场外手机投票不再计入评分系统,也避免了由于港台地区手机无法进行短信投票而造成的港台选手综合分数不够公平的客观制约。

3、借鉴真人秀节目的评委模式

《直通春晚》借鉴了真人秀节目的评委模式。节目评委由现场评审团和专业评委组成。但是在真人秀节目中专业评委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通春晚》在借鉴真人秀节目的基础上做出了调整。

现场评审团代表由60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34家内地和港澳台电视媒体代表,8家最具影响力平面媒体代表,8家最具影响力网络媒体代表和10家最具实力的唱片公司代表组成。现场评审团主要负责个人展示环节的打分和“一对一”环节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专业评审团多是由专业歌手、词作家、知名导演以及媒体评论人担当,每期有三位。专业评审团只评不打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投票。只在出现现场评审团对某个选手投票比例一致的情况下才会投票。并且每一期的专业评委都不同。最后一期节目中春晚总导演哈文作为特别观察员亮相,向最后直通春晚的选手颁发邀请函。

4、借鉴真人秀节目的播出形式,全程电视直播,加强观众的参与性

现场直播是一种生动、真实、可感的媒介形式,当代的电视直播在观众中制造了一种“即时围观”的场面,因为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使电视直播比并非现场直播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围观心理。③

央视《直通春晚》总共九期节目,每一期节目都采用直播的形式,基本不进行剪辑尽量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因此并不掩饰直播过程中的一些小的“瑕疵”,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主持人董卿和现场评委韩红因为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选手平安演唱的《青藏高原》最后的高音部分而发生意见分歧。董卿认为平安高音部分唱得很好,但是韩红指责董卿是在“看热闹,不懂门道”。两人出现了长达5分钟的争辩,最后韩红亲自示范,才把董卿说服。这一段被网友调侃称为“掐架”,最后一期节目中董卿自嘲自己现在有“掐功”。正是因为采用直播,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小插曲让观众感觉更为真实,现场感更强。

5、借鉴真人秀节目中的叙事方式,强化人物形象的塑造

《直通春晚》借鉴了真人秀节目中对人物的塑造手法,将选手塑造成一个有故事的人物。

一方面,《直通春晚》在节目中插入叙事元素,塑造人物形象。《直通春晚》总共有三名主持人,董卿在现场主持,另外两名主持人主要是在节目后场采访选手、各个卫视的领队,同时做好网友和选手之间的互动,以及为场外卫视领队颁奖等环节。两名场外主持人在提问时注意让选手或者是各个卫视的领队讲述他们平日的生活、兴趣以及参加这次节目的趣事。另一方面,《直通春晚》节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叙事。节目是为央视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挑选歌手,节目本身就讲述了32组选手经过逐层PK,一步一步登上春晚舞台的历程,这样的讲述增强电视节目的叙事功能。

结语

《直通春晚》作为《我要上春晚》的特别节目,在运作模式、制作理念与评估方式上借鉴并融合了“真人秀”元素,但它缺乏选秀节目最为核心的海选环节和参赛者现场PK、逐级淘汰的环节;在编排上,它仍然采用传统综艺娱乐节目“一个表演接一个表演,主持人在不同表演间串场”的方式,也没有像选秀节目那样,随着比赛进程不断为参赛者录制表现其生活背景、个好的视频短片,只是由主持人对表演者作一些简单的介绍,这就使得《直通春晚》仍然带有很浓厚的传统综艺娱乐节目的痕迹,虽然融入了真人秀节目中的一些叙事元素,但是节目整体的重心仍然是表演者的才艺展示而非表演者本身,通过选手之间不断交锋让观众享受高层次、高水平的表演。

《中国好声音》等真人秀节目更多的是把观众的兴趣吸引到参赛者本身,观众希望了解到更多参赛者才艺表演之外的个人信息。于是,参赛者与评委的问答、参赛者在PK环节的表现以及参赛者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都被呈现在荧屏之上,观众的兴趣得到满足,并逐渐与某个参赛者形成了比较紧密的情感关联。“‘真人秀’将人性展示作为核心”,“强调参与者本身的个性。节目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了足够的、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个性的空间,让选手成为真正的主角,赋予节目相当大的不可知性,就像一个没有剧本的电视剧一样。这不仅是选秀节目的核心,也是‘真人秀’的核心”。④

有学者指出,春晚因春节而成为一种神圣仪式,又借助电视而成为一种电视仪式。所以就出现了春晚“年年挨骂年年办”,观众“年年骂完年年看”的现象。⑤为了更好的迎接2013年的“仪式”,中央电视台在《我要上春晚》常规节目之前推出了特别节目《直通春晚》,它是建立在2012年各地火热的选秀节目基础上形成的。《直通春晚》融合了“真人秀”的一些元素,是传统综艺娱乐节目在“真人秀”时代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①苏焘,《娱乐·艺术·大众——浅析〈我要上春晚〉对综艺节目的文化审美预示》[J].《电视研究》,2011(5):46

②曾一果,《媒介仪式与大众娱乐——关于现场直播的媒介分析》[J].《当代传播》,2010(5):38

③http:///tv/roll/

2012/10/30/13452358.shtml

④谢耕耘、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

⑤张华,《作为电视仪式的春节联欢晚会》[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95

(作者:赵淼,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2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孙亚靖,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广告学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