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爱健康 关注急性心肌梗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爱健康 关注急性心肌梗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脏病再一次重创文艺界,侯跃文因急性心梗猝死。一时间冠心病似乎成为艺术家们的健康杀手,也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为什么看上去很健康的人如此不堪一击?我会得这个病吗?这么可怕的事情可以预防吗?一旦发生心梗,怎么做才能减少损失呢?

近年来,有多位艺术家因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而去世。不久前,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跃文先生骤然离去,原因还是急性心梗。此事之后,来心脏科就诊、咨询的人又增加不少。人们特别关心的是以下问题:这突如其来的急性心梗的原因是什么?我自己有无突发急性心梗的可能?如何减少患急性心梗的风险?一旦发生急性心梗,怎样做才能减小风险、减少损失呢?

突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在平时看起来健康或较为健康的人,突发急性心梗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样的事件中,最重要的“肇事元凶”就是存在于冠状动脉内的中小型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和在破裂处迅速形成的血凝块,即血栓。

具体说来,在某些看起来身体挺不错的人,特别是有较多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其冠状动脉的内膜下往往会有一些中小型的粥样硬化斑块。它们疙疙瘩瘩地突向管腔内,使管壁变得凹凸不平。但由于这些斑块的体积小,故不大阻碍血流,也不减少心脏供血,因此本人平时无症状,活动自如,显得很“健康”。但有些中小斑块的结构却有以下特点:①在斑块内有一个很大的脂肪核心;②巨大的脂肪核心使斑块的质地变得较柔软,而覆盖于脂肪核心之上的包膜,常被称为“纤维帽”,较薄;③纤维帽内有很多炎性细胞,而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较少,这“一多、两少”就显著降低了纤维帽的稳定性与坚固性。也就是说,这样的纤维帽不仅“薄”而且“弱”。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生性薄弱的纤维帽很容易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破裂。譬如说,在费力劳动或精神紧张时,速度加快的血流会对血管壁造成强烈冲击,而强的冲击力就可能导致薄弱纤维帽的破裂。纤维帽一旦破裂,就如同在皮肤上开了口子,会在破裂处很快凝成血块即形成血栓。由于冠状动脉的管腔非常狭小,因此在其中开始的血栓形成过程,特别是强的血栓形成过程,很容易造成血管的显著狭窄或堵塞,从而导致心脏的严重缺血或心肌梗死。于是,就出现了“健康人”突发急性心梗的临床现象。

医生们把这种易破裂的斑块称之为“易损斑块”或“不稳定斑块”。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急性心梗与中小型的易损斑块破裂及继之而来的血栓形成有关。

如何判断冠状动脉内有无粥样硬化斑块?

如果在一支较大的冠状动脉内有足以减少血流的大型斑块,患者常会有心绞痛的症状出现。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表现为:在费力劳动或情绪紧张的过程中,如快走、跑步、搬移重物、登楼、情绪激动等,忽然在胸骨的后方或左前胸处有受压、紧缩、顶胀、堵塞、发热或难以形容的不适等感觉。上述感觉可放射到左肩、左上肢,也可放射到咽喉、下颌、牙齿或上腹部,可伴有出汗,胸部症状常迫使患者停止正在做的活动。症状大多持续3~5分钟,而不会超过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可使之迅速缓解。心绞痛在清晨、饱餐后及天气寒冷时更容易发作。斑块越大,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就越严重;狭窄越严重,患者所能耐受的活动量就越小。譬如说清晨起床、穿衣、叠被、如厕等轻微活动,也可引起重度狭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上述的典型症状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就诊时务必和医生仔细、如实、详尽地说清楚。

普通或负荷心电图、负荷核医学检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可帮助证实大型斑块的存在,还可帮助确定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有些冠心病患者虽有可影响血流的较大斑块,但心绞痛症状却不像上述的那样典型。就诊时,医生会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当的检查以帮助诊断。如心电图检查、核医学检查、多排CT、冠状动脉造影等。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不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的中小斑块?应该说,比较困难。因为医生们不可能对完全没有心脏缺血症状的人做筛查式的检查或普查。

专家提示:中老年人,特别是那些长期存在有较多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即使没有心脏缺血的临床表现,也很难除外在他们的冠状动脉内存在有中小型的粥样硬化斑块。

那么,什么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呢?当前得到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有以下9项:

高血压

血脂紊乱(包括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以及甘油三酯增多等)

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

吸烟

肥胖特别是大腹便便的那种肥胖

少运动

长时间的精神紧张

高龄

直系亲属患冠心病较早如父亲在55岁以前、母亲在65岁以前患心肌梗死等。

研究表明,90%以上的心肌梗死与这些危险因素有关。

现在,医生们把冠心病危险因素多(三个或三个以上)、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的人,称之为“冠心病高危者”。研究证明,在这些高危者的冠状动脉内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能性更大,患冠心病的风险更高。而对这些存在高危因素,但尚无症状者实行积极、正确、有效的治疗,如降低升高的血压、纠正血脂紊乱、治疗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控制超重或肥胖、戒烟、适当运动等,可显著减少他们以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和冠心病死亡风险。证据表明,这样的治疗措施有助于稳定斑块、有助于减缓或逆转斑块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些治疗措施是对付中小斑块的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有一些检查粥样硬化斑块的新方法问世。主要有:

1.外周血管(特别是颈动脉)的B型超声检查。研究表明,如在颈动脉内膜下有斑块生长,则冠状动脉内存在斑块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此法简单易行,但不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

2.血管内超声检查。将细小的超声探头送入冠状动脉内,直接观察血管壁和血管腔的状况。该方法不仅可检查已凸入管腔内的小斑块,也可探查尚未向管腔内突出,造影不能发现的管壁内的斑块。更有意义的是,该方法还可查看斑块是否具有前述的易破裂的特点。但此法为有创伤的检查,价格也较为昂贵,目前还主要用于试验研究。

如何减少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首先是持之以恒地坚持实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避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内容包括合理饮食(总量恰当、成分恰当)、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稳定平和等。

其次是坚持定期体格检查,以及时发现新发生的高血压病、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血脂紊乱、超重或肥胖等。由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可长时间存在而无症状,因此必须清楚地知道:以前没有这些疾病,不见得现在仍没有;眼下没有症状,却不见得没有病。体检之后应请医生对您的结果进行分析,有哪些异常之处?再进一步评估一下以后患冠心病的风险有多大?如果确实出现了上述疾病,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认真治疗,以减少以后诱发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如果在以往的就诊或体检中已确定患有冠心病,那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进行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

正确、有效的药物治疗;

部分患者需要做冠状动脉扩张和放入支架;

部分患者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其他方法。

当然,经前三项治疗后,患者仍需服用某些药物。上述治疗的目的是减少以后发生或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减少死亡的风险;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积极、正确、有效的治疗下,这些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第四,中老年人,特别是长期有多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缠身者,即使无症状,也要经常注意避免下述的不利情况,以免引起冠状动脉内可能存在的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甚至破裂。譬如说:

精神过劳

体力过劳

过分的紧张激动

过度烟酒

饱食油腻厚味

感染

便秘

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等等。

一旦发生了急性心梗,如何减小风险、减少损失?

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想到自己是否患了心梗。这需要每一位中老年人,特别是有较多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具备一点点有关急性心梗的常识。值得提倡的是,他们的亲属也要有一点有关急性心梗的识别与急救的知识。

有些患者在发生急性心梗前可有以下症状:

以往没有,而在最近有新发生的心绞痛。

以往有心绞痛,但近来加重,譬如说心绞痛较以前发作得更容易、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缓解更困难等。

在安静休息状态下也发作心绞痛等。

医生们将这三种心绞痛称之为“不稳定的心绞痛”,这是将要发生急性心梗的先兆。

急性心梗有何征象?绝大多数急性心梗患者的主要表现仍是胸痛、胸部不适或胸部难受。且胸部症状的性质、部位与放射部位等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严重、更加难以忍受且很不容易缓解,持续时间更长,同时还常伴随有大汗、脸色苍白、恶心、呕吐、皮肤凉,显著的恐惧感、濒死感等。

要知道,治疗急性心梗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争分夺秒。这样要求的原因有二:一是冠状动脉血流受阻15~30分钟后,心内膜下的心肌开始坏死。只要是被堵塞的血管没有开通,心肌坏死的数量和范围就会不断扩大。因此,自发病开始直至得到有效的治疗,在这中间所耽搁的时间愈长,损失的心肌就会愈多。要知道,只有留下足够多的活心肌,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所以,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就是健康、就是生命”。二是在心肌严重缺血或梗死时,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一旦发生,若无及时有效的监护治疗,就会导致患者突然死亡。

综上所述,有上述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时应立即就诊,住院治疗,以尽力避免发生急性心梗。

一旦出现上述的急性心梗症状,则应在安静休息、吸氧、含服硝酸甘油片、密切观察的同时,立即寻求医生的紧急救护:呼叫120或999。在此时,不能等、不能拖、不能太自信、不能想当然、不能凭老经验自作判断,也不能怕麻烦自己、家人或其他人,更不可图侥幸。“急性心肌梗死?我会得那种病么?”怎么不会呢?因为从躯体上讲,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别人能得,您为什么不能?即使医生来后一看认为不是急性心梗,而是其他不太紧要的病,那也没关系,不丢人。

万一在医生到来之前突然发生心脏停搏,亲属若有急救常识,则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参见本刊2007年第7期第16页――编者注),即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及时有效的复苏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存活的希望。因此,全民普及急救常识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再说几句应不算是多余的话

文化人历来崇尚知识的“广博”和“精深”。前者指的是个人的知识面,后者指的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人们的寿命在延长,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的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的患病率在增加,心血管病的危害在增大。因此每一个有识之士均应把自己的知识面向健康与疾病方面扩展一些。有的人旁收杂学的知识不少,但就是缺少一点有关自身安危的健康知识。譬如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心血管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急性发作有何常见症候,有何前兆?一旦有心脑血管病的急性发作,自己该做些什么?等等。显然,这些常识非常有益、非常实用。如果对此全无了解,就有可能把自己毁于“医盲”和“无知”。而有一些这类知识,就会大体知道该如何经营自己的健康。众所周知,事业不经营则不发达。同样的是,健康不经营,就会没有健康。还有,应从青年时就开始学一点健康知识并身体力行之,以获益更早、更多;而不要安排到退休有闲、七老八十之后。因为弄不好的话,有可能就等不到那个时候;或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但已经是疾病缠身,健康不再。如果确实不愿学或学不来,不妨留意结交一两个医生朋友,让他们常为自己吹一点有关身体健康的“风”;再记下他们的联系方法,一旦有事,及时问一问、讨一讨主意,让他们为自己当一当“保镖”。医生,也是值得结交的益友。